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毕业正文

高职教育毕业率提升路径探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3-30
  • 阅读量217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毕业率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扩招,人才培养出现一系列问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很多学生不能按期毕业,影响其后续就业、薪酬及岗位晋升,也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深入剖析毕业率逐年下滑的原因,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从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次,教师、学生两个主体方面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率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率;路径


  作者简介:杜静(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0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自2010年起,每年的毕业生人数按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到2018年,8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6526万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新高。随着扩招带来的是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尤其是最后批次录取的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更是逐年下降。给高职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很多教师反映课越来越难上,讲了听不懂,教学的内容呈减法趋势,考试题目越出越简单,但及格率却越来越低,导致不能按期毕业的人数日益增多,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同时,这部分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也给他们与用人单位签约、就业,职称晋升,报考公务员和执业资格证等带来一系列问题[1]。还有一些学校为应付检查和评估,放低了毕业要求,将未达到合格标准的“产品”——学生输送到社会,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为此笔者对高职教育中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探索从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次,教师、学生两个主体方面提升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质量的路径。


  1毕业率低原因分析


  1.1生源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样化,有对口单招、“3+2”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理科的基础较好。而从学生的结构来看,中职生、文科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学生质量来看,学生高考分数较低,基础薄弱,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导能力相对较弱,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力学,地基与基础、建筑结构、建筑计量与计价等课程中,感到比较吃力,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及格人数多,大大影响毕业率。


  1.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够,缺乏学业规划,具体表现为:


  (1)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听,玩手机,睡觉,学习不得法。


  (2)自控能力差,沉迷于电脑游戏,无心向学。


  (3)没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对学习及能否毕业持无所谓态度,信奉“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日常不学习,考前不进行复习准备,有厌学情绪。


  (4)缺乏学业规划。每年都有个别学生,拿到了所有专业课学分,也完成了专业顶岗实习,欠缺的是任选课学分,导致无法如期毕业。而实际上,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入学之初都已组织学生学习,让每个学生明确毕业要求。这些缺少任意选修课程学分的学生,在自主选修课程的时候缺乏规划,以至于最终的选修课学分不够,不能按期毕业。


  1.3教学组织分析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尽管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不断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授方法,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及每年的学评教、教评教和同行测评中反映出效果不甚理想,存在如下问题:


  (1)班级人数多,合班课可以达到一百多人,教师对课堂教学组织掌控力低,和学生交流少,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


  (2)生源复杂,学生层次不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一种教法,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3)教师对学生对学情分析不足,高估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要求过高,授课中对知识的难点把握不足,以至于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还有部分青年教师是从高校毕业直接站上高职讲台,缺少实践经验,教学中过于理论化,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4)考核方式单一。大部分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最后的期末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如果前面没有学懂,觉得反正也考不过,后面很容易就放弃了。


  2毕业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未来一段时间,高职教育仍将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招生规模继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毕业生质量[2]。基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从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次,教师、学生两个主体方面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率提升的路径。


  2.1加强教学管理,建立重修警示制度


  根据学生重修学分将学生分为AA、A、B、C、D五个等级。AA级为无重修和补考科目,重修学分累计在6分以内为A级;重修学分累计在7-12分以内为B级,重修学分累计在13-20分以内为C级,重修学分累计在20分以上为D级。毕业前,另外设立特别关注E级,主要关注选修课学分、创新创业学分及劳动素养学分不达标的学生。对于不同等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级别的监控。达到B级及以上的,找学生谈心谈话,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达到C级及以上的学生,教务管理部门应尽快将《警示通知书》送达学生本人,联系家长,将学生学习情况告知家长,变被动为主动,在家、校共同努力下,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如期毕业[3]。


  2.2开展专业质量分析,实施专业动态优化调整


  一是通过市场需求调研,依据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结合行业规划,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确定后,结合技术岗位需求,积极探索符合行业新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工作任务驱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实现专业目标的准确定位,融入三全育人,重建课程体系,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项目化、模块化教学落到实处,实现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分解为若干模块群,围绕目标,随着任务的逐一完成,学生能力逐步提升、扩大,最终达到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


  二是实施周期性专业诊改。依托数据化系统、数据采集平台,全面、客观开展教学自我诊断,形成专业诊断报告,为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提供客观事实依据。结合诊改报告,分析课程及格率及毕业率低的原因,进行专业诊改,实现毕业生毕业率及质量的持续提升。


  2.3重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毕业生能力要求的指标点,重构课程体系,推进模块化课程改革。一是明确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制订课程标准,确保课程与岗位对接,将思政、岗位所需的责任意识、工匠精神等融入课程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根据课程内容属性模块化,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教学组织,实现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模块教学完成后,在每一个模块后都设计有“任务检验”来评价授课效果,确保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得以落实。四是依据任务考核结果,分析学生知识普遍薄弱点和后进生,精准化的补充教学和个性化辅导。五是改革考核方案,采用过程性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内容层次化。将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在一起。


  2.4加快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生入校之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自主学习,树立良好的学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


  (2)做好学业规划,实施专业导师制。专业导师不仅在学生专业学习中提供全面指导,还要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顺利完成校内教育任务。而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顶岗实习期间给予其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挖掘和展现自己的内在潜力,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初步完成一名大学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化。


  2.5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高校教学仍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师资水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石。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高职教师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技能,通过轮岗让专业教师深入市场进行调研、进企业顶岗锻炼、参与生产实践和对外技术服务实践、国内外院校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科研及教学能力,加快职称晋升的步伐。


  3结束语


  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毕业率及毕业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4]。深入剖析毕业率逐年下滑的原因,从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次,加强教学管理,构建重修预警制度,动态调整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路径优化人才培养;从教师、学生两个主体方面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率提升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