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毕业正文

互联网+时代中医美容技术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 投稿黑门
  • 更新时间2016-02-23
  • 阅读量546次
  • 评分4
  • 96
  • 0
  摘 要:为适应飞速发展的高职教育发展,笔者通过对中医美容技术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互联网技术,积极改革考核方式,收获可喜。 
   关键词:中医美容技术;互联网+;考试改革 
   中医美容技术是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为辅,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中医美容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全面的中医美容技术应用能力。本课程的成绩是由课堂表现(10%)、作业(10%)、技能操作(20%)及期末闭卷考试(60%)组成,其最终成绩基本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符合课程建设要求。 
   一、中医美容技术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2011年~2014年四年间,笔者对4届参加中医美容技术课程学习和考试的学生进行问卷及谈话调查,汇总出本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背诵的东西太多:期末闭卷考试几乎囊括所有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对于初次接触中医知识的学生来说,从中医基础到中药方剂、经络腧穴,通篇都是晦涩难懂、形意相近又各不相同的名词,背诵量过大,闭卷考试又占到60%之多,是造成很多学生不及格的主要原因。 
   1.技能操作考试形式枯燥 
   本课程技能操作主要是对刮痧、拔罐技术及推拿基本手法操作的考试,采取的是分组方式,一人做模特一人演示。但因为学生人数较多,所以考核内容采取统一规定题目,如面部刮痧、背部拔罐及推法、捏拿肩颈手法、按揉腹部等。这种考核方法虽然便于给成绩,但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考核,让实践课程变成了简简单单的演示、练习,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展示。 
   2.考试之后忘记所学的大部分内容 
   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程度的鉴定,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和理解,可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在考试前才集中突击所谓“重点”,抱着60分及格就行的态度,根本不思考所学课程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及对未来职业的帮助,在考试后就迅速忘记了所学过的大部分内容,剩下的也仅是一些模糊不清的词语。 
   二、中医美容技术课程考核新方式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请教老教师和与学生谈话了解情况,并结合“互联网+”对本课程2015年的考核方式做如下改革: 
   1.减少期末闭卷考试所占比例 
   将原有计入闭卷考试的经络腧穴、刮痧、拔罐、推拿、四诊、养生保健、常见皮肤病的中医治疗等内容的理论部分减去,将闭卷考试所占比例由60%调为50%。本门课程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所以50%是所能调整的最低限度。降低闭卷考试所占比例,精简考试内容,可以将从头昏脑涨的背诵中解脱出来,减轻负担。 
   2.阶段考核与互联网相结合 
   (1)通过对学生生活习惯的调查发现,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几乎占据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刷朋友圈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结合这种情况,笔者设计对四诊的考核是让每名学生上传自己面部及舌头的图片至朋友圈,由其他学生进行提问,然后再根据该名学生的回答给出养生保健方法,最后将朋友圈截图发给教师,教师再在课堂上给予点评,并给予成绩鉴定。这种方法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进行了综合考核,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一举三得,值得推广。 
   (2)常见皮肤病的中医治疗这一章节的考核方式多是以病例分析形式出现在闭卷考试上,学生多数死记硬背症状和方剂,在考试时生搬硬套。一旦笔者稍有变化,学生的答案就会变得五花八门。由于皮肤病往往多种皮损并见,用语言难以准确描述,学生虽然会答题了,但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是不会判断,因而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为此,笔者在这一部分的考核中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将所要考核的病例用图片的方式展示,既有皮损和舌苔的真实形态,又有对其他症状及脉象的叙述,直观形象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设计性技能操作考试。笔者教授的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美容顾问、美容导师等岗位,其在工作岗位上应用中医技能主要是对常见的损美性疾病如痤疮、黄褐斑、肥胖等进行基础护理及治疗,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顾客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笔者将3~4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一名症状较突出和典型者,由小组所有成员根据这名学生的症状分析其病因病机,给出治疗原则和方法,在方法的选取上必须有拔罐、刮痧、推拿,并分析在哪个部位、经络及腧穴上进行操作。上述内容要形成书面材料一份,并进行操作演示,教师再进行综合评定,确定技能操作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体现科学精神,还能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专业的了解和热爱。 
   通过对本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了本课程在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的印象,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点燃了学生对中医的热情。笔者还将这些方法推荐给了其他教师,也受到了其他教师的好评。 
  参考文献: 
  傅刚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研究与时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9-74. 
   
  作者简介:林晓天(1969- ),副教授,辽东学院形象健康管理学院医疗美容技术系主任;王帅(1986- ),硕士,辽东学院形象健康管理学院医疗美容技术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