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毕业正文

黑人男性寻根的艰辛——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男性

  • 投稿悠理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118次
  • 评分4
  • 15
  • 0

刘宁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英语系,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的黑人男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其中五位男性命运的分析,展示黑人男性寻根的艰辛,旨在指出黑人男性只有继承黑人文化和找回自我,才能够走出困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黑人男性;黑人文化;寻根;艰辛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131—02

收稿日期:2013—10—20

作者简介:刘宁(1979— ),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是其比较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黑人渴望传承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拥有黑人的文化价值观,但在白人主流文化下,他们必须认同白人文化,遭受种族歧视。在《最蓝的眼睛》中到处可见有意识无意识被“白人化”的黑人人物形象,他们总是以白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和周围的人或事物,他们不断地认同白人文化,逐步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在他们的心中完全失去了平衡,寻根处于两难的困境。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知名黑人女作家,美国黑人多舛的命运,黑白文化之间的对峙与冲突是其小说的永恒主题。[1]1970年,莫里森发表了她的首部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小说中生动的黑人人物形象,使读者品味到美国黑人生活的甘苦及内心世界的煎熬。

一、寻根艰辛的黑人男性代表人物

(一)“白人化”的黑人男性——切丘

切丘是一位被白人玷污的黑人妇女的后代,肤色较浅,他认为自己拥有高贵的白人血统,因此,摒弃一切与非洲相关的文化。他讨厌与肤色深的黑人接触,讨厌他们的体臭、口臭等,实际上,他通过厌恶更弱小无助的人来减轻自己的失落和沮丧。切丘在嗜好和品位各方面努力向白人文化靠拢,甚至为维护自己的血统避免与肤色深的女孩结婚。在白人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切丘否定自己是黑人的事实,极大地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与黑人社区完全隔绝,试图去掉一切黑人本性。切丘遵守纪律、精力充沛、学习勤奋,但可悲的是,他在黑人的眼中是白人,在白人的眼中是黑人。他将自己在黑人社区中放置于一个孤独的境地,却无法翻越种族歧视的藩篱。切丘背弃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否认自己是个黑人,这种自欺欺人使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无法自拔,成为其生活不幸的根源。[2]

(二)具有畸形人格的黑人男性——乔利

父母的遗弃和白人的侮辱使乔利形成了扭曲的人格。透过白人的视角,他看到了黑白文化的差距及社会对自己的摒弃。他想抹去黑色身份带来的耻辱,无意中产生对白人和自己的憎恨,从而使其处于自卑和自毁的境地。乔利在社会和家庭中无法找到内心的宁静,是迷失自我的边缘人物,他只能通过对妻子和孩子施暴向白人文化挑战。

美国黑人传统文化认为,个体行为只有与集体相连才有意义,个体只有摒弃个人恶习,融入集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才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统一。乔利无法与他人和集体保持和谐的状态,他丑陋的习性不只遭到白人社会的鄙视,还遭到黑人社区的摒弃。

(三)逃避现实的黑人男性——山姆

乔利与波琳对于黑人在白人文化下遭受歧视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山姆的性格及命运。山姆是乔利和波琳的儿子,乔利人格扭曲,打骂波琳,强奸山姆妹妹,波琳则完全被白人文化洗脑,喜欢白人的一切,蔑视自己的家庭,忽视孩子的成长,还在得知女儿被丈夫强奸后将女儿赶出家门。山姆整日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没有感受到任何父爱母爱。当山姆产生羞耻感的时候,出于自我保护,他把谴责的矛头指向别人,通过伤害别人来摆脱耻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山姆在物质和精神上得不到任何的满足,最后他选择离家出走来逃避现实。但这种消极的态度根本无法使他完全逃离现在的生活,他只是从一个困境逃入另一个困境而已。

(四)黑人文化的守护者——麦克迪亚

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前三种黑人男性人物是消极负面的,而麦克迪亚却是积极正面的黑人男性的代表,他是黑人文化的保护者和发扬者。他具有黑人的传统美德,时刻不忘本民族文化。他的家庭是《最蓝的眼睛》中较为幸福快乐的黑人家庭。他在得知女儿被房客亨利调戏后,愤怒地将亨利赶出了家门。他尽最大努力去避免种族歧视和经济困难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精神伤害。麦克迪亚是全家的“保护伞”,即使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他也使全家在精神上充满正能量。麦克迪亚有责任感,虽终日为养家糊口而奔波辛劳,却对妻子和孩子关怀备至。在他的引导和保护下,他的孩子恪守黑人传统美德,继承黑人文化,形成勇敢、坚强和自信的性格。[3]

二、黑人男性寻根艰辛的原因

黑人男性在黑白文化的冲击下饱受煎熬、处境艰难,却无力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

(一)自我憎恨情结

在白人文化下,前三种黑人男性认为自己是丑的,他们都具有自我憎恨情结。切丘通过鄙视其他黑人来掩盖其自我憎恨情结,乔利和亨利通过自己的丑陋行为给自我憎恨情结戴上面具,山姆通过逃避来体现自我憎恨情结。他们是怯懦的,因为他们无法找到迷失自我的根源,无力去改变自己的尴尬处境,最终走向了自我憎恨与自我否定。 对美国黑人来说,自我憎恨不但伤害自己,还极可能伤害配偶、子女及其他黑人,也可能造成黑人社区内部不团结,正因为他们缺乏黑人社区的集体分担和相互支撑,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文化回归。[4]

(二)主流文化的冲击

在白人主流文化下,各种媒体反复强化白人优越的意识,黑人感到无助与自卑,甚至厌恶自己的黑人特征。白人文化对黑人思想的控制使其对本民族文化失去自信。以麦克迪亚为代表的黑人男性虽竭力保护和发扬黑人文化,却无法引起大部分同胞的共鸣,因此,只能无力地面对黑人文化消失的危机。

(三)种族歧视的迫害

白人民族认为文明的缔造者是白人民族,而黑人民族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没有任何贡献。这部小说描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黑人生活,当时黑人的辛苦劳作不但没有换来应有的尊重,还处处遭受白人的歧视。在种族歧视的压迫下,他们逐渐丧失了黑人文化的认同感,沦为白人文化的牺牲品。[5]

三、黑人男性寻根的重要性

美国黑人的祖先是带着铁链和枷锁来到美国的,他们虽拥有非洲的根脉,却有着逆来顺受的奴性,他们被视为劣等民族,痛苦地游离在黑白文化之间,深感困扰。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下,黑人文化面临着逐步消亡的危机。《最蓝的眼睛》体现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大部分美国黑人受到白人文化的侵蚀。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男性,只有重新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找回自我,团结一致,保持黑人本性,继承黑人传统,才能够拯救其传统民族文化。美国黑人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可以辩证地吸收白人主流文化的优势和长处,取长补短,使黑白文化由对立变为相生相长。

综上所述,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全面地刻画出美国社会黑人男性的真实面貌,呈现了黑人男性在寻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多重人性特征。莫里森旨在向自己的黑人同胞指出:白人价值观的胜利,黑人价值观的扭曲意味着美国黑人没有尊重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没有接受自我,没有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国黑人只有继承伟大的黑人民族文化遗产,重铸美国黑人的民族魂才能够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和尊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杰.黑人文化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批判[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2]陶东风.文化研究:第一辑[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翁德修,陈永国,吴景惠.二十世纪英美文学精选(下卷)[C].美国文学[A].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