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毕业正文

浅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及解决策略

  • 投稿少林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897次
  • 评分4
  • 16
  • 0

陈艳华

(吉林省白城市第十中学,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场所,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高效的教学行为更是在高效课堂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以课堂提问行为作为个案,总结了课堂提问环节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给出了解决方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课堂教学;提问行为;误区;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92—02

收稿日期:2013—12—27

作者简介:陈艳华(1964— ),女,吉林白城人。吉林省白城市第十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场所,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高效的教学行为更是在高效课堂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当前,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着诸多假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深入思考。本文从课堂教学提问行为这一教学行为出发,找出隐藏其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力求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尝试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带动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应根据课堂提问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进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如果教师没有设置好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和提问角度,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误区:

误区1提问密度较大——满堂式发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在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另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选择式提问,或是非式提问,或填空式提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仓促回答,或对问题置之不理,保持沉默。

误区2有些提问过于简单机械

有些教师习惯于在课堂提问环节问:“……老师讲得有没有道理呀?”“……好不好呀?”“……对不对呀?”这样的提问方式过于简单、机械,这种“非此即彼”的问题毫无意义可言,既不能给予学生思维上的锻炼,也没有给学生留出一点点的思考空间。

误区3提出的问题假、大、空,没有针对性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就问学生:“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 或:“你对这节课涉及的……问题怎么看?”这样的问题往往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更谈不上整体上的把握,如何来回答呢?

误区4课堂提问忽视过程而更看重结果

有些教师习惯于在发问后就要求学生立刻作答。这是因为教师通过备课环节,对提出的问题的设计思路、回答思路和可能的答案都掌握得非常好,所以,自认为学生也应该和自己一样能迅速给出答案。只看重回答的结果,缺失了回答的过程。笔者认为,如果提问时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那么,再好的问题也形同虚设。缺少过程,就意味着缺少思考,缺少升华。

误区5提问对象只限于优等生,忽略差生

对提问对象的差异化对待会引起差生的反感,会让他们觉得提问和自己无关,在客观上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列举的几种提问方式都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极力规避的。这些提问方式既无法保证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又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将教材知识灵活显现的重要途径,是师生双方进行教学信息反馈的有效渠道,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媒介。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提问,关键的问题是:设计的问题是否科学、有价值,问题设计的难度是否在学生可接受的能力范围内,提问的方式是否合理,提问的效果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笔者认为,课堂提问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精心设计问题,并且要控制好各个层次问题的比例

依据布鲁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方法,课堂提问可分为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六类。前两类提问重在检查知识的掌握程度,属低认知水平的提问;后两类提问重在考查个体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属高认知水平的提问。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保证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控好问题的难度。一般来讲,过易或过难的问题所占的比例不宜过大,而且要根据学生参与回答的积极性和热烈程度,及时对不恰当的问题进行调整。对于过难且又有必要提问的问题,教师要因势利导,多用提示性语言指导学生,分步骤将问题引向深入。

二、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好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往往会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要想运用这种技能需要有一定的判断力,要关注学生们的反应,拿捏好提问的时机,灵活处理。比如,问题提出后,如果学生感到疑惑不解,这时就不要等待回答,否则,会造成学生的惊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给一些提示来引导学生作答,或者直接给出答案。只有提出的问题真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教师才需要适当地等待。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反应,恰当、合理地运用提问技巧。

三、将“追问”进行到底,叩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对于课堂提问,笔者提倡不要一味地“跑直线”,而应适当地“绕绕弯”。如果一味地“跑直线”,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毫无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如果适当采取“绕绕弯”的方式,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利用发散性思维,尝试从多种可能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时,教师可以替学生补充额外的信息,以便学生的答案更加完整。教师连续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入化,将自己的回答完整化。追问能够让学生在对问题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触动,得到启发,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对课堂提问进行整体上的设计。这就需要教师从整节课甚至整章这个“大处”着眼,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组或若干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最好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穿插布局,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学会“做减法”,比如,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学生的接受水平等对问题进行分类,在学生容易理解和回答的问题上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可一带而过;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可分解成若干个具有知识上的承接关系或逻辑关系的子问题,设问上环环相扣,回答上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不仅关注度高,而且更乐于接受,实际操作中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课堂提问这一媒介,关注全体学生

每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学习成绩差一些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更渴望在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这部分学生,不要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秉持公平仁爱之心,关注他们,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恰恰印证了教师对所提问的问题要设计得当,心中有数。当问题难度不大时,或者平时不举手发言的同学此时举手了,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提问,让这些学生回答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J].江西教育,2007(4).

[2]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杨新跃,王玉梅.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8).

[4]高长梅.试论班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J].教学与管理,2002(6).

[5]沈玉顺.课堂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