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毕业正文

以项目制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索

  • 投稿不懂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52次
  • 评分4
  • 81
  • 0

赵立英,潘红霞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主旋律。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将开展科研创新项目作为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平台,设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科研创新管理机构,积极探索以项目制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项目制; 科研创新; 第二课堂;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14—02

项目来源:浙江传媒学院教改项目《以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Z2—1306)。

收稿日期:2014—02—16

作者简介:赵立英(1985— ),女,浙江东阳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潘红霞(1979—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显然,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主旋律。但是,我国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科研创新成果少。笔者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将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探索以项目制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一、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历来高度重视教师的科研创新工作,花大力气支持教师的科研创新项目,但却把学生的科研创新工作视为课外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宣传。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大学主要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因此,对各类社团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反之,认为科研创新是一道难题,只有“学霸”们才能参加,对科研创新持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心与积极性。

(二)经费不足,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条件有限,活动经费不足,提供的科研创新平台以及实验室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科研创新需求。此外,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学生科研创新管理机构及运行机制,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有序的监督管理以及有效的指导,很多学生在立项之后便将其抛之脑后,到了截点才匆忙结题,或者无疾而终。

(三)专业老师指导力度不够,科研创新水平不高

大学生理论水平有限,科研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专业老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多数高校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也未将科研创新指导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导致指导教师职责不明,缺乏积极性。很多指导教师“有名无实”,与学生沟通、交流少,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成果水平低。

(四)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利于科研创新教育的开展

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但是,多数高校的学生科研创新体制、评价体制并不完善,还是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而忽略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教师指导科研创新的积极性都不高。

此外,部分学生比较关注国家级、省级的大型科研竞赛项目,而对一些校级的科研项目视若无睹,导致科研创新活动覆盖面窄;还有不少学生功利心强,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纯粹是为了评奖评优,缺乏真正的科研创新精神,这些都限制了科研创新教育的开展。

二、以项目制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

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长期以来,各大高校高度重视第一课堂教育,从师资配备、课时安排、教学设备等各方面都给予重点倾斜,却忽视了第二课堂教育,导致当前第二课堂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课程缺乏统一规划、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第二课堂范畴,进行系统性的设计,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明确了教学目标,加强了师生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成效,有效创新了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二)授人以渔,切实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全程参与指导科研项目进行的整个过程,重点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科研创新训练,教会学生如何收集文献资料,如何跟踪学科前沿,如何进行自学,如何进行项目研究。学生在导师的“传、帮、带”下,把学习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从而熟悉研究步骤,学到研究方法,真正达到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

(三)实现项目孵化功能,拓展研究成效

在项目研究基础上,学生可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各类专业和学科大赛,如“挑战杯”、“新苗计划”等项目,做到早准备、早组队、早落实,有效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另外,学生可将研究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在项目研究阶段,指导老师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主要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格式、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初步掌握论文摘要、序言、调研或理论部分、结论、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等内容的基本写法和要求。学生在完成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也为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项目制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组织体系

以项目制为依托,开展学生科研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领导的重视,没有经费与设备上的投入,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活动就很难开展。因此,可以成立由领导、教授、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科研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全面组织协调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该委员会是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的主管机构,承担项目、基金的管理职能,负责监督项目的实施、完成情况和项目的跟踪管理;负责控制项目经费的支出,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负责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的审核等。

(二)完善科研活动运行机制

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以课题组为单位,每个课题组一般由3~7人组成。研究题目可以是针对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由学生独立提出,也可以是教师主持的各类研究课题的子项目。项目研究期限原则上为一年,由学生科研创新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予以立项。

根据项目工作进度,按期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并给出恰当的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发现项目申报或实施过程中有弄虚作假或工作无明显进展的现象,专家组应提出及时终止项目运行的建议。对更改项目内容、更换项目成员、提前或推迟项目进度等要求,专家组应进行实事求是的审核。最后,由学生科研创新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按照相关办法进行结题评审,形成评审意见。

(三)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学生科研创新奖励基金并制订使用管理办法;对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荣誉或专利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并按一定标准给予学分奖励,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明确指导老师职责,并纳入教学业绩考核。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J].高教论坛,2012(4).

[2]任大伟.从“挑战杯”竞赛透析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2013(3).

[3]赵艳敏.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4]贾兆红,张燕萍.浅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成功(教育),2011(8).

[5]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