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影响。笔者尝试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利用英语原声电影导入英美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同时,帮助学生完成文化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建构主义;电影文化;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堂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28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65—02
收稿日期: 2014—08—20
作者简介:赵玉(1980— ),女,湖北咸宁人。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一门语言都是伴随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一种复杂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行为系统”。[1]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也是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但多年来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如“中国式英语”和“流利的傻瓜”等问题。归根结底,其原因是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缺乏对相关文化的了解,违背了相关言语的使用规范。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文化体验
从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在西方教育教学领域,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证实。国内的许多学者如范琳、虞均杰也肯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建构主义理论重塑了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认为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只起搭“脚手架”和抛“锚”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学生的“学习环境”,即要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实际情景下,利用自有的相关经验,“同化”与“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即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或模拟真实情景,“从信息演讲者转向‘知识教练’,是某个角色模拟者,可以是咨询者,也可以是调解者,或者是对话者,或者是质问者”。[2]
电影是文化的特殊产物,反映了一定区域和地域的社会文化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常被用作语言学习的情景创建。电影能将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以真实立体的方式展现,可以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远离母语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另一种文化。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电影往往成为学习者放松、娱乐的一种方式,文化导入的效果甚微。因此,笔者尝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英语原版电影创建情景,指导学习者主动地从电影中建构文化。
二、从电影中建构文化的尝试
何克抗认为,已经开发的、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3]抛锚式教学法是由美国情景教学实验团体——范德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又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他们主张在真实情景或模拟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确定教学内容和主题,即抛“锚”。他们强调教学的无序性和弹性。不确定教学过程和教学信息,由学习者在情景中识别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自主收集资料,解决问题。
笔者尝试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下指导学习者欣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具体做法如下:
(一)电影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电影是成功向学习者导入文化的基础。英语原版电影种类繁多,在选择时既要考虑影片的思想性、健康度和难易度,还要关注所选电影是否包含足够多的文化信息,是否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产生共鸣,并能将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某些差异进行对比,实现文化差异导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励志故事,讲述了一个因事业失败而穷困潦倒的父亲在儿子的鼓励下,经历种种磨难,最终实现自己的幸福人生的故事。主人公追求幸福的过程,事实上就是美国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的展示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影内容,同时,节省课堂时间,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电影的观看任务。
(二)教学情景的创设
抛锚式教学的核心是让学习者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中发现问题,强调人主动与环境互动,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笔者使用Windows Movie Maker 软件从电影中剪辑了四个场景,在课堂上播放,作为创建教学情景的基础。
场景一:电影开头,在音乐中出现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ss”。提醒学生注意单词“happynss”的拼写方式。
场景二:当加德纳告诉妻子他要去证券公司应聘一份证券经纪人的工作时,妻子却反问道: “证券经纪人,不是宇航员吗?”言语中充满了讽刺。
场景三:雨夜,无家可归的加德纳站在街头电话亭前,看着手中的硬币,想到了托马斯·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中的名言。
场景四:片中,克里斯五岁的儿子讲落水者祈求上帝拯救的小故事。
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融入情景,笔者要求学生分组,分别为四个场景配音。学生首次接触到这种学习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了配出好的效果,学生会反复模仿电影原声的语音、语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也能让学生融入到电影中,体验了文化。
(三)抛“锚”——确定问题
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需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换成学习的引导者和信息的供应者。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所谓抛“锚”就是让学习者在真实场景中主动确定问题。因此,笔者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针对一个场景进行提问,并请其他学生讨论后进行解答,如此循环,直至最终确定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锚”。例如,对场景一,第一组学生最初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拼写错误?是故意的吗?在得到其他学生的解答后,第一组学生继续提问,最终确定场景一的“锚”为: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通过这种方法,其余小组也确定了问题:
场景二:中美婚恋价值观有何差异?
场景三:简述美国历史。
场景四:宗教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信息,解答以上问题。笔者向学生公开了手机号和邮箱,以便为学生在课后查询资料提供引导。
(四)成果展示
学生完成信息收集任务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抛锚法注重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弹性,教师不规定某一答案是唯一标准答案。因此,
笔者
对成果展示部分没有进行统一要求,各组学生可以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内容自由决定成果展示的方式。四个小组分别选择了PPT展示、情景表演、对话等方式展示各自的成果。
为了了解本次案例设计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堂结束后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电影来构建文化的教学模式让他们觉得非常新奇,在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语言让英语学习变得生动简单。他们还认为抛锚式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上锻炼口语,尤其是情景创设环节和成果展示环节,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电影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在课堂上利用英语原版电影导入文化,不仅可以避免电影欣赏流于形式,成为课堂娱乐的工具,还能让学生在情景中更好地体验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完成英美文化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2]徐斌艳.极端建构主义意义下的数学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4]虞均杰.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低年级学生听说学习[J].前沿, 2012(9).
[5]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