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双莉,常翔,牛云,黄鑫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特征,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人才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对满足社会需求、全面培养合格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以及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源特征;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4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102—02
收稿日期:2014—09—12
作者简介:范双莉(1981— ),女,河南焦作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生理学与免疫学。
常翔(1983— ),女,河南开封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
牛云(1987— ),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法学。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特征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高职学院在数量上处于上升的趋势。但令人担忧的是,高职生源市场不容乐观,[1]高职高专院校由于起步晚、规模小、收费高,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生源质量受到很大影响。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主要有四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三校生,三是通过“2+3”或“3+2”招收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四是通过学校单独招生考试招收的考生。
(一)普高生源。这类生源参加过普通高考,从知识结构来看,他们中大多数人高考成绩不理想,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知识面也比较狭窄,最后不得已进入了高职院校进行学习。但毕竟经过了高中阶段的系统学习,与其他高职生源相比,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全面,有利于其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从思想状况来看,这些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对于进入职业院校有一种自卑感和失落感,与考入本科院校的同学比起来,他们又不服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身的价值。
(二)三校生。三校生是指来自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专(高中)或技工学校,通过对口升学考试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从知识结构来看,他们在中学阶段学习了高中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但不系统、不深入,与普高生源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从思想状况来看,这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多数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3]
(三)五年一贯制生源。这类学生多数在中学阶段文化基础差,在初中阶段学习兴趣不足,而且他们升入高职时,不需要考试,这使其养成了松散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其他生源相比,在文明行为养成、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稍显薄弱。[4]
(四)单招生源。考生参加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无需再参加高考。单独招生的门槛较低,部分复原军人、民族生、有同等学历的社会人员都可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因此,这类学生存在组成复杂、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素质参差不齐等状况。
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人才共育的培养模式
(一)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成立院校合作理事会。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可以成立院校合作理事会。
2.成立职教集团。为促进校企、院校之间全方位合作,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打造职教品牌,可以成立职教集团。职教集团以市政府为主导,以高职学院为依托,市各行业主管局委、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共同参与,是中高职衔接、校企紧密结合的合作集团。
3.建立校企联席会议等制度,切实加强合作。通过职教集团及院校合作理事会的成立,搭建院校合作、校企合作、就业信息共享、职教研究、技术培训、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力地推进院校合作。多方共同建立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施。
(二)探索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学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职能,构建并实施“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学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强调在政府的主导下,行业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主体,构建学生共招、基地共建、团队共建、课程共建、科研共做、人才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生共招。一是在职教集团内建立中高职直通车,面向中职和同等学历人员进行单独招生;二是在院校合作理事会成员单位内开展订单培养。
2.基地共建。一是按照“将工厂建到学校”的理念,以“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岗位对接”为标准,建设仿真性实训室;二是按照“将教室建到工厂”的理念,以“校外教学基地与培养标准对接”为标准,建设校外实习、就业双基地,共同进行人才培养。
3.团队共建。根据教学安排,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能手到校授课,共建专家引领、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4.课程共建。与合作企业共建优质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共建校企传输课堂,合作开发教材。
5.科研共做。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展专业相关课题研究。
6.人才共育。与合作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加强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中高职系统培养
1.组织调研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探索中高职入学机制。成立中高职衔接专项工作组,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选定优秀中高职院校,通过电话、网络、面谈了解、查阅文献等方式,就中高职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中高职系统培养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形成调研报告,提出试行方案,充分研讨中高职阶段所开设课程的实际,为分层次教学对口班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2.探索构建基于岗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两突出、三优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两突出”即突出职业技能,突出应用能力,“三优化”即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体可分为以下六个模块:(1)通识教育模块。这一模块讲授学生提高高职教育文化水平所必需的通识理论知识,注重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2)专业基础教育模块。这一模块讲授专业人才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3)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块。这一模块讲授学生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理论技术,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综合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4)人文选修教育模块。这一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5)专业选修教育模块。这一模块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5](6)集中实践环节。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尝试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对接,根据不同的培养规格选取必要的课程,组合成中高职学习模块,按照各自的培养目标,灵活地调整模块课程,深化内容、减少重复、体现实用、注重实践。统筹制定中高职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形成中高职相互联系、内涵衔接、逐层递进的系统培养课程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窦中华.高职院校如何把生源短缺转危为“机”[J].教育管理,2012(1).
[2]黄志辉,陈洪梅.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2).
[3]梁杏允,董燕,李胜菊.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结构的复杂性与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职业技术,2006(22).
[4]徐凯,屈孝初.构建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探讨[J].教师,2010(19).
[5]窦凯,张薪薪.探索适合三校生源高职生特点的工作方法[J].职业技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