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婷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福建厦门361003)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实际意义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了巧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打造生机勃勃的课堂,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力课堂;学生发展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55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121—02
收稿日期:2014—10—11
作者简介:王文婷(1969— ),女,福建厦门人。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但是,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接受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大容量性、针对性以及可重复性,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让课堂熠熠生辉。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认知
认知活动并不是单一的智力活动,而是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教学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能活跃学生的思维,相反,如果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使其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轻松与愉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栩栩如生的意境、惟妙惟肖的姿态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过去的游戏真有趣》为例:“过去的游戏”是一种乡土文化,曾经陪伴着孩子们的父辈、祖辈们快乐地成长。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玩具闯入孩子们的生活,“过去的游戏”逐渐淡出了现代生活,学生对过去的游戏了解甚微。为了拉近学生与长辈的距离,拉近文本与时空的距离,我们凭借多媒体技术,将打水漂、打野战、抓特务、滚铁圈、跳格子、过五关、丢沙包、翻花绳等长辈们儿时玩的游戏一幕幕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课本中静止的画面演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利用三分钟的时间播放影片,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思绪带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这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感悟
所谓感悟就是通过情感上的沟通和共鸣达成对道德的领悟。教学过程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交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形成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感悟。
《罪恶的战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教材中只有一段文字的表述和一幅富家子弟吸食鸦片的图片,显然这些还不足以打动学生,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容量的丰满上下工夫。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笔者搜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材料。在课上,笔者通过课件出示“从鸦片进入中国的几十年里因吸食鸦片而死亡的中国人高达1700万”这句话,幻灯片上的“1700万”这个数字不断闪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他们都瞪大了眼睛。这时,笔者趁热打铁,相继出示了一组骇人的吸食鸦片图,展示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吸食鸦片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看到了怒其不争的“东亚病夫”的形象,从而升腾起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有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了困难,而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将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演示出来,而且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还是以《罪恶的战争》为例,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使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恼羞成怒,再次露出了他们的丑恶嘴脸,他们以虎门销烟为借口,依靠其坚船利炮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对此,教师可以出示“鸦片战争”动态示意图,随着红色箭头的推移,学生们看到了中国的大片江山被英军迅速占领,他们的心揪紧了,他们脸上的表情顿时凝重起来。通过不到一分钟的动态演示,学生感悟到了我国在那场罪恶的战争中所遭受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使遥远的事物变得近在咫尺,使抽象难懂的事物变得形象直观,富有感染力,有利于小学生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三维目标,同时,有助于教师合理控制教学节奏。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引领学生践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信息的最佳方法。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恰恰在提高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我们的教学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通过生活实践,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会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以《保护牙齿》一课为例,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播放MTV《牙防五部曲》,这首歌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明快的音乐声中学生边唱边跳:“早晚刷,健康牙齿人人夸;氟泰好,氟泰牙膏防蛀牙;刷头小,刷毛软,保健牙刷带回家;少吃糖,健康饮食人人夸;找牙医,定期检查别忘了!”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加深了对保护牙齿五种方法的有效记忆,同时,教师也实现了指导学生践行的教学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多媒体技术固有的优势和特色使其在教学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不过,作为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它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笔者认为,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问题:一是课件制作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素材,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多,而忽视教学内容,冲淡主题;二是要重视课件的制作过程,要考虑到界面是否美观,背景图的选择以及文字的字体、大小、数量、颜色是否恰当,各种链接交互是否流畅等方面;三是插播视频资料要注意滚动字幕的内容,凡是低俗、不健康的内容都应该坚决剔除,建议课前下载好视频,剪辑精彩的视频片段。课上要控制视频播放的时间和次数,每次播放以不超过五分钟为宜,真正做到“功在课前”。
总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巧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同时,也能给课堂注入蓬勃的活力,让品德课堂生机无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敏丽.让信息技术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J].新课程,2012(12).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3]袁淑芬.高效品德课堂从把握提问的契机开始[J].中小学德育,2014(3).
[4]高玉杰.浅谈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整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5]车广吉.中学德育学科教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