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毕业正文

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与预防对策研究

  • 投稿猪小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903次
  • 评分4
  • 76
  • 0

胡沁熙

(四川音乐学院社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严重伤害和负面影响。如何减少和抑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对于保护大学生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自杀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旨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保证大学生健康地成长,降低高校大学生自杀率,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预防对策;生命安全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21—02

收稿日期:2014—12—12

作者简介:胡沁熙(1980— ),女,四川雅安人。四川音乐学院社科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或新闻,发人深省、令人痛心。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不单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终结,更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为学生、教师留下永远的伤痛,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受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预防其自杀行为的发生,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1]

一、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

(一)个人因素。高校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但其由于一系列的个人因素,社会生存能力相对较弱。当这一心理矛盾与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问题结合到一起时,就会在大学生的心里造成巨大的压力,一旦这种压力超过其可承受的范围,就有可能导致其自杀行为。[2]个人因素是造成自杀行为的重要诱因,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较为成熟,但情绪波动较大,在遇到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自杀行为;一些学生存在精神疾病、躯体疾病、人格障碍等问题,进而滋生自卑、厌世等异常心理疾病,有可能产生自杀意念;我国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造成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发展为自杀行为。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其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其心理发展。若家庭关系紧张,或存在父母离异、早逝、家暴等情况,孩子容易产生孤僻、仇恨、自卑等消极心理,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有可能使子女产生自杀倾向。[3]此外,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若家长对子女过分宠溺,容易使其在困难面前消极应对,无法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从而走向极端。因此,失败的家庭教育也是大学生自杀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4]

(三)学校因素。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基本为应试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情商的教育。当学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的时候,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例如: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为了今后能有一个较好的未来,不得不使自己处于一种高压状态,而一旦这种压力无从释放,超过了其自身承受能力,就容易导致其走上自杀的道路。[5]此外,大学生遇到感情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时,也容易产生厌世、仇恨等不健康心理,有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

(四)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竞争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是家庭殷切的希望,一方面是社会残酷的现实,其很容易产生焦虑、悲观等消极心理,有可能发展成自杀意念。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等形式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当其长期被网络负面消极信息所影响时,就很容易自我沉溺,悲观厌世,同时,当大学生在与有自杀倾向的人接触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模仿,从而产生自杀行为。此外,社会媒体对于自杀行为的大量渲染和报道,对于那些已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暗示和诱导效果,有可能加快其自杀行为的发生。

二、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对策

(一)个人方面。主观因素是影响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该具备并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入高校后的大学生对遇到的种种问题应该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并且努力做到转变观念、强化心理素质和塑造健全人格。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已不适用于大学生活,对于在大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挫折需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去独自承担。在学业方面要改变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要积极融入到宿舍、班级中,用一种和谐、友好的心态去待人接物。遭遇到困难和挫折后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并且在处理过程中培养自己坚定的意志力。积极参加体育文艺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从中释放自我、愉悦身心。在此基础上,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家庭方面。家庭是人心灵的港湾,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对子女而言,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能起到极为重要的正面影响。父母为子女营造的温馨、民主、团结的家庭氛围会给子女以心灵的抚慰,使其在面对困惑时可以及时与人沟通,排遣压抑。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心态、做法等也是对子女的教育,父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子女的人生观养成能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父母应该避免对子女过度溺爱或者苛刻要求,特别是在子女的自我意识养成的过程中,应与子女平等交流,尊重个性,给予鼓励,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他们树立信心,以抵抗挫折。此外,在价值观方面,父母应该起到表率作用,避免金钱至上、自私贪婪等扭曲的价值观影响到子女。

(三)学校方面。学校是学生的灯塔,是学生前进的航船,学校的教育从来都是学生教育中的重点。大学阶段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学生除了要学习各自专业之外,更要求自身能得到普遍的价值认同。但是,由于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生活、学习模式不同,很多学生会产生普遍的不适应,因此,高校应该着重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但是易被忽视的方面,因此,高校应该利用资源开展心理咨询中心等,在广泛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对于大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予以疏导,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失去生命会对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此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这样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压力,使其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四)社会方面。政府、社会应对大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因为他们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少大学生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产生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因此,政府应出台一些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以及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举措,以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其消极心理的产生。另一方面,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对于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带有鼓动性自杀的节目应予以封杀,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监控,以便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总之,大学生自杀行为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自杀这一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只有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产生,保证其健康成长,维护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传维,施申超,刘静霞,贾闪闪,炊婉婉,张金胜,李玉凤.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

[2]李献云,费立鹏,张亚利,徐东,童永胜,杨甫德,况利.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大学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11).

[3]张浚哲,陈冲,刘铁桥.自杀意念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

[4]郑晓娜,金日明.大学生自杀的客观因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

[5]陈艺华.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