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春兰,杜文军,陈荣泉
(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本文从微信息时代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主动适应学生,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以课堂为主型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的视角,多方面分析了英语“教”与“学”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以石河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与“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48-03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教”与“学”互动不足或效果不佳。调查发现,全国高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师生相互埋怨的现象,教师抱怨学生不求进取,学习投入不够,学生抱怨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缺乏吸引力。相关媒体也陆续报道了高校课堂学生玩手机等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从表面看,教学过程出现了“单相思”或“一厢情愿”的状况。究其根本,主要是“教”与“学”分家所致。一方面,高校过分重视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教师过分在意教学满意度评价,而对教学方法、学生特点研究不足,对新时代学生成长环境、志趣爱好、性格特点、心理动态等把握不够、引导不足,教学缺乏设计,与学生互动不够: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要。限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因素,目前,地方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应用型课程数量及质量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学生自由选课、选教师的空间小,自主权不大,不利于学生凭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依然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重视考试结果,而对教学过程未能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加之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大多本科院校尚未完全建立导师制,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和专业认知上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引导。
(三)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多年来普遍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方式和应试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跟着课堂走,听课跟着教师走,看书跟着教材走,复习跟着考试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被弱化,以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服务能力还需要加强。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飞速发展的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传统评价方式轻视了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功能。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不统一,尤其是过程性评价环节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传统以考代评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过程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实践能力的锻炼,重终结性考试评价、轻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学生个性张扬不够,潜能挖掘不充分,疲于应付,死记硬背,高分低能:考核环节重视教师的评价,轻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课程考核重视评价和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轻视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功能;重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查,轻视对学生情感、文化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该评价机制已不适应开放课程环境下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再创新,增强教学效果,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新的历史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五)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满足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需要。在微信息时代,大学生有着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喜欢简洁、清晰、准确、精炼的信息,乐于学习新事物,倾向于碎片化内容,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不愿被动听,希望主动参与。以上特征会影响学生的自控能力,致使其自主学习观念不强,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并对教师、课堂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不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课堂被教材内容完全占据,仅仅依靠倡导课外自主学习,难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策略与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建设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本质上是在教师、课程、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学生通过探究、协作、交流等方式对英语知识进行主动构建的过程。生态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在基础教育中较为普遍。本文所强调的生态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引导、沟通交流,促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环境三者协同融合、最优匹配、平衡发展,达到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
教学活动以每一位学生课堂需求、欲望和意识为主,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在营造和谐、开放、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师生双向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组织以引导学习、组织交流、激活思维、注重应用为主,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参与式、讨论式、合作式、自主型等教学形式,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转变角色定位。在MOOC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教学“引导员”或课程“辅导员”。教师承担着课程设计、课堂管理、活动组织与参与、解惑答疑、进度把握、效果分析、学习评价、教学反思、学业进展等多种责任,但也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建设生态课堂更需要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需要教师更加丰富的情感投入和对教学的不懈研究,需要用心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当然,生态课堂构建在实施中会受到教师、学生、环境和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与配合,达到有效沟通,才能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其学习行为的养成。高度重视课前导学、课内引导、课外辅导、应用指导和心理疏导环节,以帮助和激励学生为出发点,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信息鉴别获取和信息加丁处理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积极地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等,增加文化积累,提升文化自觉,培养文化意识。通过文化导人与交流,引导学生既要吸收和借鉴英美文化中的精华,也不能忽视对中华文化特别是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在文化的交流中进行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订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计划。
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中潜力发掘和能力提升有无限巨大的空间。英语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通过学习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评测和衡量自己英语学习的进度和效果。这是基于我校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做出的考虑和在教学改革中实践的举措。
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英语学习在提升自己职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和功能。引导学生站在发展的和全球化的视角去审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是基于我校大学生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融人世界而做出的考虑和持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举措。
(三)实施嵌入式教学,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多媒体网络学习、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活动为辅,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在文化交流中开展英语应用能力嵌入式培养训练,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之中,使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主题都有对能力培养的考核点和侧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课堂不仅仅是要学习英语知识和文化,还要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表达、沟通、交际、协作、抗挫抗压等方面的能力。
(四)借助网络资源优势,探索多样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而组织和开展好互动、交流与讨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有效途径。互动交流包括网上互动交流、见面课解疑、小组讨论课等一种形式或多种形式的有效结合。借鉴MOOC教学知识单元化、主题化和开放性等优势,改革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开展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
(五)优化网络学习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效果。一是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视频课程,积极挖掘“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爱课程”以及“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等网络教学资源,扩大网络资源的再利用。二是进一步挖掘《新视野大学英语》和《体验英语听说》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做好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跟踪指导、评价反馈和绩效分析。三是在做好公开视频课程建设的同时,继续优化网络学习类公共选修课程资源,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四是在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大学英语写作网站和论坛。
(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多样教学形式。在微信息时代和开放课程背景下,高校和教师应积极研究探索,主动适应受教主体的变化,主动迎合新时期学生的特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开展混合式教学,采取“视频/微视频+网上互动交流+见面课解疑+小组讨论课”等多种教学形式。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适应学生新的学习习惯,帮助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七)注重“教”与“学”的研究,加强教学评估与反思。全国大多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研究探求、轻教学技巧,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的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情况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教与学的理念、艺术与技术、课程的设计与体系的更新、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满意度、人才质量社会认可度、就业力等,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热点。作为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在强调本科教育中心地位、重构本科教育的同时,应全面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二者交互、共生的研究,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重视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的促进作用。提倡多元化的测试体系,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力度,以多主体、多项目、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大学英语“双模”教学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估可以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多种形式,以便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同时,还要适当增加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环节,由面向整个班级整体的“粗放式”评价转向逐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向个性化评价、“内涵式”评价方向发展。当然,在过程性评价中,应继承和发扬“宽严并济”的管理理念,既要关心、理解和鼓励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赏罚分明,既有严格的规定,又采用灵活的方式,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学习环境和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认识自己,达到改进自己、确定努力方向和学习计划、逐步提高自己能力的目的。 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检查学习过程、督促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该模式既注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有效吸收和输入,也提供和加强学生对所学语言输出的机会和频率,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的方法和意识,并最终形成运用语言的思维和能力。同时,还将有力支持并推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MOOC教学模式的借鉴实施、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反转课堂、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