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毕业正文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成因及防治——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 投稿新塘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38次
  • 评分4
  • 51
  • 0

曾子成,刘 颖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防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显著意义。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视角,系统归纳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类型特质,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成因,并从加强思想政治引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完善政治参与机制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成因;思想政治教育

DOI:10. 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1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32-02

一、社会与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民众思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结构模式的调整,群体性事件的辐射场域波及大学校园,并对高校教学生活秩序产生直接影响。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实践的关键力量,其集群行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精神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防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价值,很有必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调节优势。

二、情感与宣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一)政治抱负型——非理性。政治抱负型群体性事件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突出形式,大学生基于高昂的政治参与激情,力图表达其政治观念。比较典型的是2012年武汉高校大学生就日本谋取钓鱼岛主权而发起的“抵制日货”游行活动。该类事件的显著性特征是大学生群体政治积极性高涨,非常关心国内外时政问题,强烈要求维护整个国家民族的核心利益。部分大学生容易陷入思想误区,产生非理性爱国行为,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权益诉求型——突发性。权益诉求型群体性事件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形式,是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合法利益遭受侵害,高校没有及时给予解决。最为典型的是2000年北大学生集体抗议活动,要求学校彻查校园奸杀案,加强校园安全维护工作。这类事件具有明显的突发性,表现为大学生对高校、社会长期的不满,以某个突发事件为导火索爆发,集中传达对正当权利的渴望。

(三)情感宣泄型——从众性。情感宣泄型群体性事件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常见形式,当大学生意识到自身要求得不到高校重视时,会以某种隐蔽的方式发泄内心积压已久的不满。例如2014年湖北某高校毕业生集体焚书事件,其动机是对屈服于学校军事化封闭管理的怨怒。从众性及盲目性是大学生情感宣泄的必要心理特征,部分大学生内心早已表露不满,当看到集群行为形成一定规模时,他们就会毫无思考地参与其中,发泄内心情绪。

(四)混乱暴动型——极端性。混乱暴动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极端形式,大学生往往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主张自身利益,甚至采用打砸烧等极端方式,以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关注。2014年,广东某高校3000多名大学生集体打砸学校超市、食堂,并围殴校长,原因是校长垄断超市、食堂经营,学校物价极高。混乱暴动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对于高校正常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过激行为可能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失。

三、偏离与失控: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一)感性政治情绪浓厚。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情感丰富而社会阅历有限,对于某些事态的发展很难具有成熟、理性的思考。部分大学生无法看到社会现象背后深层次的问题,通常容易把个人生活情感等方面的不顺归咎于高校,片面认为学校管理制度的漏洞是造成自身利益受损的根源。另一方面,大学生比较关注社会敏感话题,特别是面对国家民族利益问题时群体性情绪异常激昂,解决方式过于盲目,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演化为打砸等暴动倾向事件,严重威胁了高校及社会的秩序。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感性化认知与当前国外思潮的侵蚀关系甚密,西方政治体制观念、制度模式运作对高校产生了一定的威胁,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混乱。

(二)思想教育功能偏离。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引导功能。而目标的偏离导致大学生认知态度与行为抉择的非理性化,很大程度上诱导了群体性事件的爆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偏离的根源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社会现实发展问题相脱离,枯燥、单一的知识灌输导致课程时效性缺失,大学生价值观出现扭曲。其次,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偏离。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滞后,辅导员没能及时与大学生沟通交流,无法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这就导致辅导员很难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进行思想干预。

(三)利益表达渠道不畅。近年来,高校教育资源空间与大学生数量规模间的矛盾日益严重,高校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大学生正当权益受损,这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适当的政治参与途径与利益表达渠道有利于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满足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热情与利益主张,而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利益表达机制尚不健全。大学生政治意愿主张的途径具有被动性,行政化倾向明显,师生意见交流座谈会、学校领导信箱等利益表达制度流于形式。同时,学生社团利益表达功能偏失,绝大部分学生社团没有发挥与校方对话、沟通的优势,极少关注大学生群体政治思想诉求和现实权益要求,致使其功能异化。在高校内部矛盾的长久积压下,大学生对于高校教育资源矛盾的不满情绪逐渐爆发,而当事态扩大导致其他不满群体响应后,将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四、引导与教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防治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强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引导是防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手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目标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的集中价值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爱国情感和科学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合理对待高校资源矛盾及大学生集群行为。因此,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空洞性是当务之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充分结合政治时事和社会热点,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课程教学应尽量采用多种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矛盾的认识,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防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合理、科学地疏导大学生的不满情绪,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心理矛盾积压的负作用,及时遏制群体性事件爆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功能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自身情绪问题,解决心理失调,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合理的政治思想及其正当权益得不到高校、社会的重视,因此,健全大学生政治参与机制、完善大学生利益表达渠道对于防治高校群体性事件显得格外重要。结合当前高校实际,大学生社团组织应该成为该群体利益主张的中间桥梁。社团组织具有较高的自主性,能够充分整合大学生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资源优势,为大学生理性表达政治思想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