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中学 金艳秋
2013年11月29号是笔者学校两年一度的大型公开课的对外开放日,笔者很荣幸地在高一(15)班开了一堂毕生难忘的英语课。
笔者开课的内容是模块二第二单元的Project,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小册子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做成一个简单的旅游小册子。回想这节课的整个过程,笔者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颇感满意的几个方面:
一、轻松愉快的导入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后十年功。要想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必须对涉及的话题感兴趣,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课前笔者搜集到了泰州当地许多旅游景点的宣传小册子,课间给每个小组分发几本,同时还播放了一段泰州风光的视频。一是活跃一下气氛,二是为课上的问题做准备。上课刚开始笔者就引导学生思考:一般的旅游小册子上有些什么信息(What ’ s usually in a travel leaflet?)。等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回答出一部分,我再进行补充,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充实并完整。
二、巧妙自然的语言输入过程
通常我们对于Project课型的处理,往往会演变成Reading(阅读)课型。为了既能体现Project课型的特点,又要依赖阅读为手段来实现这节课的任务,笔者作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这节课的目标是做小册子,不是一节阅读课,因此绝不可以花过多的时间处理课文的所有信息。但做小册子的语言素材也有相当一部分需要来源于课文,因此笔者反复推敲课文,精心设计了三个相关问题,分别关于地理位置(Location)、地名的历史由来(History)以及特有的秀丽景色(Scenery)。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就蕴含了笔者希望学生掌握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的处理使得文章的信息理解与制作小册子所需语言材料的输入过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仅有课本上的表达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课文中描写香格里拉的语言不完全适用于描写我们泰州,因此需要帮助学生额外地输入一些其他的表达方式。笔者的理念是不能让学生因为畏惧而退缩,他们很可能会在描述的过程中一时想不起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其结果肯定是既浪费时间又毫无条理。所以在制作之前唤醒他们沉睡的记忆,激活一些他们熟悉的语言表达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需要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做出一个我们学校的小册子,将我们学校的Location,History,Scenery这三块的内容分别穿插在课文三个问题中间,既对文中句型起到了操练的目的,又自然而然地引申了关联的教学内容。
纵观整堂课,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不但学了一个课文中的小册子,而且还完成了一个我们学校的小册子,语言材料的输入可谓足以,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制作泰州某个景点的小册子了。
三、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在这节课的大多数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参与度极高。有导入部分单个学生的参与,有课文分析部分同桌之间的讨论,还有制作过程中小组的合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到最大化。
四、有据可依的评价标准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所有学生的课堂,不应该是仅仅几个学生在积极活跃地思维,而其他学生却在消极休眠的课堂。在分组制作完小册子并让多组展现自己作品的时候,笔者考虑到在座的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那是别人的事,而出现无所事事的情况。于是我在学生呈现作品之时,就在屏幕上给出评判标准。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楚地了解了好的小册子应该是什么样的,还会很认真倾听,不敢懈怠,能够轻而易举地选出最好的一组。这样在整节课上,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干,思想到最后都是在运转着的。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分组讨论选择景点,列出小册子所涉及的方面这一环节时,笔者只要求学生写出一个框架(their favorite place of interest and the items they choose to describe),但有几组学生都写了某一部分的具体内容了。另外,因为没控制好时间,最后呈现的过程也不是十分充分,没来得及让学生们找出彼此小册子上还有哪些好词汇和好短语或者好句型是我们其他人没想得到的。
笔者非常珍惜这次锻炼的机会,同时对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同仁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笔者相信一次次的磨练会让课堂教学质量稳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