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常态下社会对专业技能和外语知识兼备的行业翻译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根据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文章提出翻译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从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翻译实践教学的常规化和翻译课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出适应地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常态;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22(2017)06-0095-07
1.引言
2015年国家陆续发布一系列重要文件,标志着教育改革发展步入新常态,也為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方向。文件要求在当前“教育新常态”的背景下,地方行业院校既要面向区域经济,也要服务行业。在全国700多所本科学校中,地方本科院校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位于中小城市的本科院校大多是原来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的。根据即将发布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基于教育部召集的专家学者反复讨论和斟酌后的)终稿(仲伟合、潘鸣威,2015:116),“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仲伟合、潘鸣威(2015)指出:“这一表述具有动态发展的意义,杜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静态描述,指明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国家需要何种人才,我们则应该度身定做这类人才。”曲卫国(2016)认为“虽然国家标准放弃了复合概念,在人才前加了‘专业’一词,但所谓的英语专业人才实际上还是指能熟练运用语言技能的实用人才。”据此,地方本科院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还要培养出能胜任其他方面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目前英语专业经过了一个“由盛到衰”的发展历程,明显走下坡路。与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比如商务、金融、经济、法律)等相比,英语专业毫无优势可言。即使是在英语类专业内部,无论是从现时受欢迎程度、生源的优秀比例抑或是就业前景,翻译专业与商务英语专业均已越来越优于英语专业,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英语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所无法回避的严峻事实。曾经炙手可热的英语专业,走到了被列为最不容易就业的行列。(郭英剑,2017)新常态下社会对专业技能和外语知识兼备的行业翻译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普遍偏重于翻译理论及通俗文本的翻译,不够重视翻译实践教学。这使得许多学生难以适应特定行业对外交流的需要,构建翻译教学中语言和行业之间的搭桥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为背景,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提出构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切实保证翻译教学与地方经济建设互动双赢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日益发展的行业需求。
2.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2.1学生基础较弱
与其他位于省会城市的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入校时底子薄,普遍英语基础不好,汉语表达能力弱,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学习的自觉性。即使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也还不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面。笔者曾调阅所执教的英语专业2014级学生二年级下学期的写作试卷和基础英语试卷,在对试卷中的作文一项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作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语法错误,主要表现在主语的一致问题,谓语动词的时态问题,非谓语动词的表达问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的搭配问题,“-ing”分词与“-ed”分词的使用问题,以及众多极不规范的标点符号和大小写问题。在对另两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同样试卷进行了研究后,发现问题大同小异。许多学生不仅英语基础不好,中文水平也很差,具体表现为词汇贫乏,文字不通,标点错用,词义误解,严重影响译文质量。可见多数学生由于在基础阶段未能很好解决语言写作能力和文化素质培养问题,在翻译课学习时,外语和母语的语言能力尚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导致在理解与运用翻译基本理论和技巧时,常常不是十分全面和到位,翻译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翻译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认知过程。翻译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面,没有足够的听、说、读、写输入,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2翻译课程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分布面较广,能实际用上英语的几乎占百分之百。笔者通过电子邮件对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主要包括我院的英语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会直接或间接地使用翻译技能。即使是那些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总是会本能地或者下意识地把母语和外语、本族文化和所学外国语文化进行比较,进行信息转换——翻译。可以说,无论是用英语进行教学还是从事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总是会直接或间接地使用翻译技能。多数高校开设的翻译课程侧重培养学术型或文学翻译型人才,主要注重文本和文化。努力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思维逻辑的差异,但不是以职业为导向,而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为重点,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封闭式课堂教学与开放的市场要求不匹配,虚拟的实践与社会脱钩。但是“新常态”下语言服务需求是多元的,网页、软件、手机app、视频、音频等都是翻译处理的对象。译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化素养,更需要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的翻译技术和工具,掌握翻译管理技能,具有终身学习观念。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并未设置翻译本科专业,即便设置了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开设了不少翻译课程,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英译汉汉译英的技巧和进行不同文体的翻译实践外,对于目前翻译行业最常涉及的翻译技术及翻译项目管理完全无暇顾及。
2.3师资力量薄弱
国内高校外语院系翻译师资力量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十四年前,袁斌业教授指出:“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翻译教师的任务更加沉重。此前,在综合性大学,一个翻译教师负责的一个年级的学生大约是几十人,在师范院校大约是100-120人左右。但扩招以后,在一些师范类院校,一个年级的学生的总数大约160-190左右,个别年级的学生的总数大约200-220左右。”(袁斌业,2003)目前虽然某些方面确有很大改观,但承担翻译课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承担了几个班的翻译教学任务,或其它课程的教学任务。且许多翻译教师没有太多的翻译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翻译资格证书。翻译师资力量依然薄弱。由于翻译行业和教育部门的门槛限制以及教育管理者和传统翻译教学观念的惯性,许多高校翻译教师即便意识到行业需求变化但因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创新非一己之力所能及而不能使翻译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業教学师资力量尤为薄弱。大多沿用传统模式,教学内容与行业背景脱节,实际用途不大。普遍存在“费时多、收效低,所花时间和代价与教学效果不相适应”,严重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
3.1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这个无形之手几乎操纵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行业。很多专业之所以成为热门专业关键在于市场前景好,投入回报高。这就迫使人才培养的运作过程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制约,学校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外语学习是跨语言(interlingual)跨文化(intercultural)的交际活动,外语学习者无论用何种方式学习(听、说、读、写等),都是在与异域语言文化进行交流。翻译与外语学习有着本质上的联系。黄忠廉(2000)在《翻译本质论》一书中将翻译的本质概括为:“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翻译涉及语言和文化,是跨语言(interlingual)跨文化(intercultural)的活动。而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本能地或者下意识地把母语和外语、本族文化和所学外国语文化进行比较,进行信息转换——翻译。鉴于翻译活动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其实都可以以一字以盖之,即译的能力。(熊俊,2008:56)因此,无论基于哪方面的考虑,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应该加强并优化翻译课教学,这样更理性也更符合英语语言习得规律。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增加翻译课课时并增设实用性强的相关课程如有关翻译技术的课程,且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及形式要多元化。
翻译教学“四年不断线”。一般情况下,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可争取开两学年(大三和大四),第一学年(大三)开设普通翻译课程,讲授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一般的翻译原则、方法和技巧,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在大四年级开设应用翻译课程,讲授各种不同应用文体的翻译。由于应用文体种类繁多,想在一学年之内详细讲解完所有的应用文体翻译是不太现实的。教师可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在讲授各种应用文体翻译时注意详略得当。例如,对于商务翻译、科技翻译、广告翻译、新闻翻译和旅游翻译这些学生毕业后涉足的可能性较大的应用文体翻译,教师可以多花些时间,讲解详细一些;而对于法律翻译、政论翻译这些学生毕业后涉足的可能性较小的应用文体翻译,讲授时可以适当地简略。经过一学年的应用翻译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对大部分的应用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策略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毕业以后就能胜任应用文体的翻译工作。(熊俊,2009:132)为配合本地政府的临空经济区域发展规划响应我校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在今年8月份的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修订中我们就考虑增设了航空英语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职业翻译岗前培训、翻译项目管理及专利翻译等选修课。
教学内容选择应该是大杂烩。改变原来重文学、轻实用的倾向。一方面翻译教学题材内容风格不限,不应局限于某一本书或某几本书中提供的材料,也不应局限于某种类型或某种形式的材料。可以是说明书、广告、合同或者通知等,甚至也不排除少量的一些文学作品。学生只有在翻译过多、杂、新各种题材的中英文材料,并且口笔译形式不限后,才能对翻译有更具体的概念。另一方面,翻译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材自由,让他们去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材料翻译,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又发挥各自的特长,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
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贴近现实需求,可适当引入与地方经济文化等有关的材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及现状。要尽可能采用真实翻译案例,如收集整理本地区各种会议、展览活动的名称、标识等英汉对照的翻译,充实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灵活考虑翻译策略,从而保证教学效果。笔者曾将自己负责翻译的“孝文化国际研讨会”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分享翻译体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将生活带入课堂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深受学生的喜爱。不少同学表示,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能让大家更直观地体会、学习和反思翻译过程。另外部分内容可邀请社会企业家、社会翻译工作者来讲,
通过他们的切身感受和事例,让学生了解到活生生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提问、启发、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提高学生自主翻译能力。在课堂上营造研讨氛围,要求学生就学过的重点和难点分组讨论,自选翻译操练项目,如戏剧片段、新闻报道等。师生共同评析学生中较好或较差的翻译作品。或临时给出翻译材料,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翻译比赛,教师及时反馈,评选出最佳译作。例如学生讨论句子Inthefardistancewasseentheglitteringsurfaceofalakesurroundedbypinewoods.的翻译,有同学翻译成“远处可以看到一个波光荡漾的湖面,周围长满了松树。”有同学就认为此译文不够简练,应改译为:远远望去,湖面波光粼粼,松树环绕。再如:———Whatmakesaroadbroad?———Theletter“B”.———什么会使门变阔?———“活”字呗。对此译文,有学生尝试多方位的思考将其重译为:———什么会使一变大?———“人”字呗。或———什么会使好变坏?———“不”字呗。当然还有其他译法,这里不便一一列举。我们无须评价学生译句优劣与否,关键在于由讨论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而积累的经验,以及由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学习能力。经过这样的一些翻译操练,学生反映收获不小,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教师还可就同一篇文章提供几篇不同译者的译文,请学生做译文比较,在比较中学生自己建构对翻译技巧与理论的理解。这种做法既从正面为学生提供可效仿的范例,又从反面引导他们对劣质译文拈错指疵,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课外翻译作业因人力时间所限虽不能一一讲评,每两周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译文课堂上讲评,评讲可以请学生参加,而不是单一地由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评。邀请学生参与可使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更好地牢记一些翻译实践中正确的处理方法,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能举一反三,将所学的本领和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实践证明,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翻译热情。
3.2翻译实践教学的常规化
翻译是一门突出技能、实战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课内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丰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翻译技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为进入翻译职场做好准备。
一方面,翻译实践要课内外有机结合。课内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或模拟翻译实践,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将翻译真实化、将课堂社会化。比如收集需要翻译的真实材料,让学生试译后存档一份,作为评分依据。然后讲评或提供教师译文作参照。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有偿承接相关翻译任务,加入相关翻译论坛,锻炼其自主翻译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教学安排的实习实践时间赴周边地区文化、旅游名胜景区开展模拟翻译实践活动,如参加区域旅游景点外宾接待、义务为外宾担当导游。此类活动可操作性强,可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用英文介绍相关景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同时,成立翻译兴趣小组,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活动(组员之间就翻译学习中的问题互相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如分组合作完成同一篇翻译等。笔者进行过如下尝试:要求学生自上翻译课起坚持“练”笔,每周译至少一段150字左右文字,文体不限,定期抽查,纳入平时成绩。这项任务很灵活,学生可自由选择:鼓励他们对学过的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教材中的参考译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所用的翻译理论方法技巧评析译文的优劣或尝试进行重译;也可从所用翻译教材或其他书本中选出几个句子进行改译或重译;译了公认的好句子者平时分可适当加分。以培养学生相信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尊重课本但不受缚于课本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批判思维能力,不迷信任何参考译文。在“譯”中逐步树立正确的翻译观——这也是外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翻译“练”笔中,要求学生必须将自己的翻译创作思路记录下来,包括使用的工具书及其他帮助。这些做法不单纯是布置一项作业,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身蕴涵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独立地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课程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从而在“译”中积累经验,建构知识,习得方法,获得能力。以翻译兴趣小组形式开展活动,收集省市区、景区公示标语进行小组讨论发现不妥的英文翻译给出改进译文。或以之为素材撰写毕业论文。如此能锻炼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笔者所负责的校级翻译研究中心曾组织学生为“孝文化国际研讨会”做翻译志愿者,义务为外宾翻译。此类翻译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翻译的实用性、必要性,不断激发其学习欲望。
另一方面,要提升翻译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学校应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建立专门的翻译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检验翻译综合素质的平台,提供机会对意向求职地作较为深入的调研,提前做好入职调适。同时,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助于为学生提供真实、多维的信息来源,使其有真实、具体的翻译体验,切实提高翻译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定期开展各类翻译讲座,利用专家学者的名人效应,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讲授翻译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采用校企合作等方式,邀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外贸翻译人员做专题讲座、经验分享。提高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和翻译方法,让学生了解到书本之外、行业之中的真实信息,做到翻译与产业相结合、技巧与实践并重。
3.3翻译课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注重评价效应,培养学生的翻译创新能力。心理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消极的情感则常常压抑人的活力,扼杀积极性和创造力。”(朱纯,1994)笔者第一堂课就告诉学生,翻译可能是教不会的,但是学得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发言者的积极因素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在翻译句子或文章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译文,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热情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不同的译文,力求“一本多译”。对于学生的佳译,应及时给予高度赞誉;对于不太好的译文要进行错误分析,更要介绍优秀的、有创意的译文;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与学生的交流、切磋或争辩中明辨是非,学习知识。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效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接受课程的给予,同时也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同时,课程内容评价要与课内外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课堂考核项目(含翻译练习、翻译练习评价、翻译实践报告等)要与学期考核项目相结合。偏重评价学生在真实或仿真模拟实训环境中用英语解决实际业务问题。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与内容,学期考核项目含期末闭卷和开卷考核。考试的内容应当结合学生平时的翻译实践,从中选取与区域行业、与地方紧密相关的主题进行针对性的考核。开卷考核方式应当多样化,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专题结合本地实际做一个翻译报告,报告中要详细列出相关翻译技巧、翻译体会;或者让学生就平时的翻译实践写心得体会。
4.结语
新常态下社会对专业技能和外语知识兼备的行业翻译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是应用英语翻译类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一个重要资源。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适当调整增加翻译课课时并增设实用性强的相关课程,且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及形式要多元化,翻译实践教学要常规化,翻译课程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做到翻译与产业相结合、技巧与实践并重。
作者: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