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英语正文

巧解完形填空

  • 投稿小米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55次
  • 评分4
  • 83
  • 0

辽宁朝阳大平房高中 李秀波

一、题型介绍

完形填空是高考试卷的一种重要题型,而且是失分率颇高的题型。有些考生基础知识部分做得比较好,而完形却只能做对廖廖几道题,有的考生甚至对完形填空心生恐惧、望而怯步。其实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正确利用平时所学知识,再加上一些解题技巧,完形填空也并非不可战胜。完形填空是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它的试题形式是在某一段有具体内容的短文中,按一定的原则留出空缺,要求考生通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综合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等知识,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最佳选项,填在空缺处,使短文成为意思通顺、结构完整的文字。完形填空主要的考查项目。

1.强调篇章阅读,考查学生整体把握篇章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具体部分语境的把握和分析推理能力。

3.考查学生对词汇的辨析能力。

4.考查学生处理长难句,以及把握句子结构的能力。

5.考查学生的连贯思维能力。

6.考查学生的常识把握能力。

7.考查学生对习惯表达方式的把握能力。

二、近几年命题特点分析

(一)选材方面

以记叙文中的夹叙夹议为主,议论文、说明文较少。

(二)设空特点及文章长度

文章一般在200至300单词之间,设空密度多在10—15个单词之间,首句一般不设空,被称为“题眼”。首句常常开篇明义,点出文章的主题或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

(三)强调语境

语法不再是考查的重点,“语境能力”成为主要的考查对象。所给的四个选项往往在语法方面都能成立,这就要求考生根据对语篇的整体理解来理顺思路,侧重辨析,同时注意上下文的内在联系,瞻前顾后,通过语境做出选择。考点主要集中在词语搭配、惯用法、句法以及语境理解等方面。

(四)考查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

这一点和完形填空重视语境有关。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实词才能较好地突出词汇的语境化。其中,实词(尤指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词义辨析是重点考查内容。

三、解体技巧探究

基本原则是“先完意,后完形”,即先理解文章大意,再来选择填空,由于该题型重在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就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步骤,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步。

(一)略读全文,掌握大意

完型填空短文的第一句通常不设空。这便于考生对短文主题、内容及背景有个大概了解。第一句也常直接点明主题内容,是设置语境的框架性句子。略读同时注意上下文的暗示,努力找出关键词,了解文中所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二)细读全文,逐个落实

在第一步理解了全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线索联系上下文,先填上固定搭配与习惯搭配、基本句型等较容易的空格。对语境和语义还不太明朗的空格要反复推敲,力争选出既符合句法句意,又上下连贯、合乎逻辑的最佳答案。立足语段、语境,放眼全篇。明悉文章主旨后也并不意味依次填上所有空缺,如一时无法马上得出答案,可先做后面的题,很可能下文就有了上题的暗示词。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推敲答案。

1.依据全文内容进行选择,重点考虑文章的中心;

2.依据上下文语境进行选择,重点考虑上下文直接或间接提示;

3.依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选择,重点考虑备选词语在文章语境中的含义及区别;

4.依据习惯用法、固定搭配等进行选择,重点考虑空格前后是否构成习语;

5.依据常识进行选择,重点考虑处理事情的一般常识;

6.依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利用已选出的正确答案帮助推断未知的答案;

7.依据两种或多种方法进行选择,重点考虑通过某一种或几种方法来排除错误的选项。

在这一步不得不提及的是语法知识,语法知识是解完型题的法宝。有了语法规则文章才顺理成章,词汇是依照语法规则去确定位置的。如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要后置,情态动词只能连不带to的不定式,介词后接代词宾格、行为动词的否定和疑问应借助助动词等。

(三)代入检验,纠正错误

题目全部完成后,应根据所选答案再一次通读全文,检查答案,看文章意思是否完整,用词是否达意,上下文是否连贯,有无前后矛盾的逻辑错误,特别是一些考查词语搭配的题目,一定要从搭配及上下文意思是否合理的角度去考虑,切忌硬套搭配而不顾及上下文意思。经过补全的短文如果在情景、语法、语意、逻辑等方面都能顺理成章,它就恢复原貌了。

(四)反复推敲,最后定夺

这一步主要针对难度较大的选项。对没有把握的选项,要注意大小语境;要考虑所选词汇是否具有特别含义或不常用的搭配;最后要重视语感,不要轻易放弃第一印象,坚持第一感觉选择答案。

四、六个“不要”

1.不要急于求成,要认真阅读;

2.不要忽视首句,要善加利用;

3.不要忽视语境,要时时注意;

4.不要遇难慌乱,要冷静谨慎;

5.不要忽视态度,要从作者角度考虑;

6.不要忽视复查,要权衡、改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

[3]英语辅导报.

[4]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