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英语正文

注重校本研修构建高效课堂

  • 投稿崔磊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03次
  • 评分4
  • 28
  • 0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二中学 李 瑞

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校本研修的主题即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实施有效教学为研究目的,通过观摩、分析、评价、探究等方式,切实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高。

一、构建高效课堂为校本研修主题的目的

(一)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中工作,通过情境体验学习,逐步提高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智慧,让教师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体验职业生命的成就感。

(二)创新学校教学研究文化

追求完善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学校的主导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它影响着学校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进行课堂教学研修能够完善学校教师教育的体系,努力建设一种开放、探究、合作的教学研究文化,塑造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学习型、研究性学校文化,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三)促进学校课堂教学高效发展

构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校本研修区域协作机制,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科教师教育资源,能够满足教师教学的数量规模要求,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效益与效能,逐步解决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难以兼顾的矛盾,有效促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校本研修构建高效课堂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即“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实现课堂”,校本研修的问题针对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思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由学校和教师通过“研修”来解决,进而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二)全员性原则

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在职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其他教育机构中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均须全员、全程参与研修。教学研究要面向全体教师,积极动员和鼓励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增强教研合力,提高教研水平,同时教研成果由大家共享,全方位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三)合作性原则

“校本”不是“本校”,要坚持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校际交流、区域协作等研修方式,强调学校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之间的积极对话,认真进行交流与合作,既注重本校研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注重校际合作与交流,汲取校外研修资源并加以研究利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是校本研修交流合作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三、构建高效课堂的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

(一)集体磨课

一般以学科组(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就某一教学内容集体研究,确定方案,组内评议,修订方案,二次教学的持续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过程,通过集体的智慧碰撞,互相启发,一方面提高教师个人教学素养,又能形成教学合力。

(二)课堂观摩

根据教学需要,确定课堂观察主题,落实观察对象、人员分工、信息记录方式等,通过对师生课堂教学行为观察,获取相关信息,课后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简洁的课堂观察报告,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三)模拟上课

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教师、专家)上课。模拟上课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教学研究型,指通过模拟上课,研究教学环节,引导教师高效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施水平。二是选拔评比型,学校在评比教学能手时,为了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集中进行虚拟教学实践,这种教学实践还可以和教学答辩相结合。

(四)同课异构

同一课题不同教法,由几位教师同一天执教公开课,全组或全校观摩、评课、比较、总结,也可以聘请专家点评,在有效、高效的目标驱动下,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常态下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同教法的确定,可以根据学校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教师的教学特色而确定。

(五)课案研究

一是案例分析,即向教师呈现常态教学中出现的不同案例,引导教师用新课标和新课程理念分析、解读,再通过教师间的交流、骨干教师的理性剖析,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评判能力、认识能力和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二是观摩研讨,即组织教师观摩研究课,或安排教师观看录像课,人人参与评课研讨。

(六)匿名评课

学校设计好《课堂教学评价表》,听课教师匿名对课堂教学进行书面评价,讲真话,讲实话,学科或学校负责人收齐《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对评课意见归纳分析,形成反馈意见。也可以通过群体博客和QQ群等方式组织研讨。

(七)家校联动

固定教学观摩课开放日,每次开课2节,邀请2~3名关心学校、了解教学的家长参与听课,同学科所有教师和全校无课的教师都同步参加听课、评课、交流。

(八)课堂展示

对新从事某一学科教学或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组织开展系列课堂展示活动。青年教师分阶段执教见面课、研究课、过关课、汇报课,在课堂结束后由学校领导、教研组、其他骨干教师进行分析评价,归纳总结,取长补短,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教师课堂教学阶梯上升的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