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李 霞
一、高中英语课堂现状不足之处
(一)教学目标设定的不足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要求,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智)、技能(能)和情感(情)三个方面。
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表述上不够清晰,尤其在技能和情感目标上有所缺失,从整个目标来看,往往在注重语言点的教学同时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素养的渗透,整节课下来,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完整。
(二) 教学方法单调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归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工作指南,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度。由于高考英语的权重比较大,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试和灌输的成分很高,教学方法单一化,机械化地强记、强背、灌输,与学生的交流度不够,在公开课上有互动和表演,不过也是虚假互动,教育不是手段,是目的!我们的英语教学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与人交流的水平,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教会的是只会考试、无法开口的哑巴英语。
(三)教学评价简单僵化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科学的评价,而我们的英语课堂评价又是如何呢?笔者发现我们当前的教学评价机制过于简单和僵化,就是考试或做题,缺乏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的评价。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出发科学地拟定可实现的教学目标,为了确定明细的教学目标,要做好如下几点:
1.解读课标
课程标准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准绳,我们在树立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思考“教什么内容”、“如何教”、“学生能够学会多少”,确保目标与教学的效率相通,当然,我们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要教”、“教了后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有怎样的益处”等问题。
2.注重目标检测
设置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子目标完成情况,这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坚持,设置的目标应该是可以考量的,唯有如此才能对整个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
(二)优化教学策略,促进知识生成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旨在促进知识的生成,让学生先学,最后以学定教。
1.创设语言实践活动情境
教学不可离开情境,尤其是语言类学科,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是被动地接纳知识,应该是主动地构建知识,发展语言。
例如,模块二Unit2 Reading中主要讲述的是非洲探险(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个内容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从现实中根本找不到经历,学生对非洲国家的认识也很肤浅,那么如何创设语言实践活动的情境呢?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洲地图,在地图上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国家标记出来,给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接着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介绍非洲的Discovery节目,提供感性认识和人文背景,实践后发现,那节课,学生多数能很顺利地复述文章。
2.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当前用的译林版的《牛津英语》课时安排较为紧凑,每节课知识信息量大,如果光靠教师从头讲到尾,不仅仅枯燥,恐怕学生的心早就跑到了教室以外很远。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学生啃教材也是不行的,因为教学时间有效。作为语言类学科而言,不能没有同伴与朋友,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施英语教学。
例如,第二模块Unit3 Welcome to the unit中,给出了“Bill Gates,Mother Teresa, Beethoven,Zhang Heng”的四幅画,教学内容是要求学生了解这些amazing people。这节课的处理,笔者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解释一幅画,这个任务布置于课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了解与画相关人物的简介及其成功之道,各组在课前又进行了分工、合作,网罗了资料和信息,让课上的交流讨论变得更为激烈,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知识,还参与到知识获得的整个过程之中,有情感和体验,提升了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学生有个体差异,且每一节课知识内容也不尽相同,为此教师的评价应该多元化,即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的具体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和项目,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与此同时,除了要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还应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得失,有没有什么地方做得还不够好,将评价的结果与学生及时分享,促进更深层次、更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崔允都.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3]孔企平.有效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责任编辑:郭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