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新闻学教学问题应用研究探讨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5
  • 阅读量209次
  • 评分0
  • 0
  • 0

  新闻学专业可以说是我国现在高等教育当中的一个尤为重要的文科专业了,并且也都是与其他专业有着一些不同的,该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行业的变迁,专业内容与知识含量的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本文就整理了关于新闻学的相关论文来供大家欣赏。


  第1篇: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探讨


  高余胜(作者单位:沈阳大学音乐与传媒学院)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将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大量的信息令人们目接不暇,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媒体悄然诞生,并迅速汲取养分,发展壮大。当前,新媒体已然成为重要传播渠道,以技术的优势和多元化的传播改变了传统新闻的产生和运作方式。同时,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边界,诞生了各式各样的媒体,参与新闻的公民越来越多。公民共享新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冲破了垄断新闻话语生产的传统权威媒体,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将对新媒体迅速崛起下公民共享新闻的概述、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形象和意义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国内新闻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公民;素养;新闻


  以往,新闻对于民众来说,是用来通知相关信息的,它与普通公民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不可能参与到新闻生产和运作的全过程,对新闻的参与度可谓为零。当下,网络迅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逐步多样化,公民新闻变得普遍,一般公民也能参与到新闻的生产流程中,“神秘不可接触”的新闻正一步步变得透明、公开。公民共享新闻学将会在今后新闻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1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的概述及发展


  在数字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基础上,个性化内容展现以及交流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而能够提供给大众这些内容以及交流的媒体被称作新媒体[1]。新媒体从诞生到如今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孕育了很多新行业,也改变了很多行业,其中就包括新闻业。新媒体使公民对于新闻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他们将自己在某些时空内目击的特殊事情通过大众媒介、个人通信工具发布于众,但他们并不是一个专业记者或者编辑,完全是靠自己来表达出来。例如,普通市民在第一时间爆出“宰客的雪乡”“红十字捐款账户”等,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并成功解决以及改善,这便属于公民共享新闻的范围。所以,公民共享新闻是指在新媒体传播途径下,公民可以制造新闻、发生新闻、评论新闻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中,新闻主体的边界变得模糊,新闻接受者与制作者不再存在固有形态,二者可以相互转换。从此,新闻不再被媒体垄断,变成整个社会真实的声音。


  网络技术普及率逐步升高的同时,网民成为公民共享新闻的中坚力量,在我国新媒体中,平民记者不断壮大,例如,微博里的网络大V、明星名人,他们利用自身拥有的、数量庞大的粉丝进行信息传播,对舆论的控制和传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公民共享新闻学的优势和劣势


  2.1公民共享新闻学的优势


  第一,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专业记者以及专业媒体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不能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某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并不能保证第一时间赶到事件发生现场,但平民记者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广泛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新闻事件发生时,在现场的目击者即可变为平民记者,第一时间报道真实的新闻事件。平民记者可以在生活中观察社会细节,捕捉线索。


  第二,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人情,如果不是充分了解某一地区,即使是专业的记者也无法写出精准的新闻报道。而平民记者则通晓自己所在地区的语言、风俗,能从自身与当地社会的积累和联系中轻而易举地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故事,抓住受访者的心理活动,做出公正真实的新闻报道[2]。


  2.2公民共享新闻学的劣势


  第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受到挑战。新闻的第一要义是真实性,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之所以拥有采访编辑和监督的权利,是因为他们是社会舆论的发声者,确保新闻的真实可靠是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专业记者经历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长足的经验和可靠的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识别真假新闻,思考、编辑新闻谨慎客观,避免失实。反观平民记者,发布的新闻皆是通过个人形式出现,没有一个公信力度很强的组织,并且不署名,不需要对所发表的新闻承担责任,这使得平民记者很容易只追求看点而忽视真相,其次平民记者多数是事件的经历者,在报道时的高度带入有失客观性,另外,由于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缺失专业的知识,很容易上当受骗或者受利益驱使制造发布假新闻,从而降低新闻传播的权威性。


  第二,传播渠道受限,导致新闻不能及时传播。首先,接收群体受限,公民共享新闻传播的途径目前看来主要是通过微博或今日头条等线上平台来传播,可这些平台只有特定的中青年群体才会使用,而不接触这些线上平台的青少年与中老年被隔绝除外。其次,由于新闻的发布不再受限,导致新闻数量激增,大量的信息充斥网络,无法保证重要的新闻不被其他新闻覆盖。新闻不能传播到每个阶段的群体和新闻数量激增使人们目不暇接等缺陷,很有可能导致一些重大新闻得不到传播。


  3公民共享新闻学的影响


  第一,新闻媒体必须坚持专业主义。公民共享新闻如今的发展趋势良好,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并公布于网络,新闻信息来源以及途径十分多样,但在这种爆炸式信息网络下关键绩效指标主义相伴而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UC新闻为吸引读者眼球,增加阅读量赚取流量,标题全部以“震惊”开头,虽然这种标题党短时间内能够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但用户总有一天会厌倦甚至反感,因而真正的好新闻在于内容而不在于猎奇的标题,精彩的内容永远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灵魂。


  第二,传统媒体要发挥媒介融合的优势。当今世界,互联网正不断冲击着传统行业,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因而融合转型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首先传统媒体要与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媒体进行媒介融合,线下发行报纸与线上平台进行合作,从而获得受众的关注,在新媒体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4]。例如,《三联生活周刊》就在这种思路下加强了不同媒介之间的互联性,使信息传播迈入新阶段。其次,要进行媒介手段、形态等各方面的融合。


  第三,公众要提高信息素养和辨析能力。公民共享新闻的传播路径是点对多的立体模式,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方便,因而公众除会在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外,还要学会如何在信息载体中准确高效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各个信心载体发送的路径完全没有技术屏障,这就使信息在随意分享和转发的过程中无法保障真实性,各式各样的虚假信息乘虚而入,这就要求公众对充斥在身边的信息有更高层次的分析和辨别能力。


  综上所述,公民共享新闻学不仅揭开了新闻业的神秘面纱,还在本质上转变了各个角色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但是就目前来看,公民共享新闻中的平民记者虽然有着其独特优势,但仍然有很多缺陷,所以要想使公民共享新闻学这个新兴事物实现向好发展,还需要进行优化与改革,而公民共享新闻学的出现无论对于新闻媒体还是公众来说都有着深远意义。


  第2篇:解读新闻学理论创新之路:问题与突破


  杨伟(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新闻学的研究,往往更加注重于实践研究,定位在新闻学发展过程中的新闻实践和传播实践,而与其他的学科,尤其是一些强势的理论学科相比,新闻学在理论准备和基础方面严重不足,尤其是对于理论的强度和前瞻性存在缺位。因此中国新闻理论的创新成为当代新闻研究领域最为关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希望探讨新闻理论创新的深度,这种创新的过程不能满足于局部的知识或者表象,而是应该从深层次知识的培植角度架起所有的创新过程和理论架构,应该经得起经验和逻辑的双重检验,打造有深度和硬度的理论体系,提炼出中国新闻理论语境的语法内容。


  关键词:解读;新闻学;理论;创新之路;问题;突破


  中国新闻学研究始终处于新闻无理论架构的焦虑和尴尬状态之下,在这种压力之下,新闻学成为理论学科的弱势和短板,新闻学科在学术圈内没有很强的话语权,通过与强势理论学科的对比,新闻学在理论装备上严重不足,导致理论的强度和硬度都不够,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国新闻理论创新一直处在上升的发展态势之中,但是并没有取得在理论研究方面非常系统性的突出成绩,新闻学的弱势地位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学的快速发展,因此新闻学理论的结构性失语境遇急需改观。


  一、新闻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研究现状


  (一)新闻学理论的定义


  新闻学,是一个国家政党的喉舌,是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即无产阶级新闻观点传播的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及传统体系链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长期进行了新闻实践和创新。新闻理论的研究最早是由德国学者研究并总结的,为了阐明人类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基本规律的尝试,新闻理论研究是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最终指导新闻实践和新闻事业的一般性规律,是新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闻学理论的发展历史


  从17世纪末开始,近代报纸就已经在欧洲出现,新闻学研究由此展开了辉煌的序幕,德国的新闻理论研究机构发展非常迅速。而在新闻专业早期的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过程中,新闻人往往更加需要了解新闻传递的方法,掌握新闻工作的规律,但是在致力于办理新闻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可能对于新闻事业的基本观点和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建构相对比较粗放。在中国的新闻理论研究是在近代报纸出现之后才慢慢开展的,近代报业的开拓者,对于新闻理论体系的基础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在后期,新闻传播往往成为政党和社会信息传递的喉舌,人们对于新闻学的研究尤其重视,希望能够在提出新闻理论体系研究系统观点的过程中,逐渐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新闻学理论建构及发展现状


  (一)新闻学发展之初价值理论和外生环境的本土化程度不足


  新闻学作为一个完善的学科,其话语体系往往是由一系列的知识和价值理念所形成的,这些知识和规范体系是在学科共同体长期累积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的,是一种内生型和外生型的知识环境相结合的学科结构。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新闻学理论体系从一开始并非来源于中国本土,虽然中国的新闻传播思想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成熟,但是有很多具体的思想可能借鉴和来源于西方,因此中国目前本土的新闻话语,由于是从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借鉴而来,虽然也有助于中国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刺激了中国新闻话语的发育和成长,但是其话语的主要生产要素与西方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除了中国独特的新闻实践经验紧密纠缠之外,汇聚了西学东用的历史潮流,成为了具有复杂特性的启蒙和职业逻辑相匹配的复调结构,而新闻的话语权也由此具备了多种不同的逻辑层面,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交织而成。正是由于中国新闻话语权的这种复调结构,逐渐地被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元化政治话语所替代,因此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系统理论和新闻理论的研究出现了多次转轨与复合,在开放环境和经济复苏相互感应和发展之后,中国的新闻理论研究也开始逐渐产生了变化。


  (二)新闻话语结构失衡于中国新闻理论危机


  新闻理论发展的另外一个背景是传播学在中国的强势崛起之后,中国传播学的最初源动力来源自新闻学,人们为了推进新闻改革和新闻学研究,将传播学的知识引入到新闻学理论的过程中,中国新闻理论的研究由于传播的引入,刺激了理论创新,而来源于西方的传播学,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被大量的援引到中国,也为中国相关新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事实上,新闻学的重塑和在中国社会化、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网络化关系这样一个传播平台的重塑过程中,重新地理解新闻传播的含义,以及新闻本身的定位,而将新闻学转变为经验丰富的学科,转变为理论结构较为扎实的学科,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新闻学理论架构的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原有的学科和理论前提,而只是在新的情势之下,希望能够结合新闻传播的话语体系框架,既沿袭此前的新闻理论研究,又在原始的新闻学理论建设过程中有新的创新。


  (三)新闻理论创新过程中的语法提炼缺失


  近几十年来,新闻传播和新闻学理论发展,直接存在了错位的现象,新闻传播话语繁殖的速度非常惊人,但是这种缺乏理论深度和语法提炼的快速扩张,使得科学进步力量整体缺失,使得很多新闻理论研究过程中的科学进步意识不明显。新闻理论创新离不开扩散性思维,也离不开发散性思维,而新闻理论知识的增值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空间的拓展。新闻理论资源的不断引进,扩展了新闻理论、想象空间和新闻话语版图范围的同时,新闻学研究的话语结构调整与语法提炼的过程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如何能够拥有自身本土化和符合时代特点的新闻学理论研究,成为了很多新闻研究学者,新闻实践及理论创新过程中很难把握的问题。


  三、新闻学理论创新的崭新思路


  (一)在实践和关怀以及理论建构的互动中获得理论创新的动力


  新闻学理论创新应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意识,新闻学的结构创新和理论应该从实践出发,明确时代发展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通过新闻学理论研究的讨论,人们已经对实践的方向大体达成共识,认为在新闻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聚焦时代问题,把理论研究当成解释回答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线索重点把握。实践和人文的关怀是新闻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新的观点话语。新闻学理论创新的动力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这些根本性的引导和新闻学发展的基本动力,虽然形成了纯粹的理论体系,但是对于理论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回应时代的实践需求,并且逐步实现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将是新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石。因此在新闻学理论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要创新,就必须首先要满足实践的需要,只有经得起实践推敲和时代演进的理论创新,才是当下新闻实践性和新闻引导及服务提供发展方向。


  (二)新闻基础理论和实务理论之间的互动和整体性


  自从新闻学创建以后,人们一直认为新闻学科应该有三大基本框架,第一是理论新闻学,第二是历史新闻学,第三是应用新闻学。目前人们对于应用新闻学的研究比较擅长和注重于理论,新闻学就是基础性理论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最早的新闻学基础研究之上,事实上,基础理论和实务理论同样重要,基础理论和实务理论是不可分割的,对于历史新闻学的研究,也是建立在理论学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向应用新闻学发展的演进过程。将基础理论和实务理论的演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互推进,共同联动,既不厚此薄彼,也不顾此失彼,可以强调多方的创新研究和互动。因此,新闻理论和实务之间的转型和重构,已经成为目前快速发展的创新性新闻发展研究过程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索新闻实务和新闻创新之间的关联性,加强对于新闻创新渠道和新闻理论体系的架构必须要公平对待二者,并且彼此互动,绝对不能因为实务性的研究容易出现经验性的理论,而忽视纯粹的新闻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同时也不能过于强调学术型的新闻理论而弱化低端的新闻成果。


  (三)新闻学理论创新要不断地引进新的概念结合自创内生概念


  新闻学理论从一开始就是从西方的新闻内容引进的,而对于新闻学理论研究的科学革命,是站在新闻学科学家观察世界,观察新闻发展的基础之上,不断演变的,对于新闻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过程,是对于概念创新的紧密联系过程,在以往的理论体系创设讨论过程中,很多文章都提到了概念和范畴是新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基本单元,一定数量的概念、群体和范畴体系构成了新闻学科的理论形态,而这种理论形态正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向前演进。因此新闻学理论应当注重概念的创新,这种概念的创新,往往是以术语的变更和关键词的改变为主要表征的。创新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以及中国气派的新闻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既要注重对于外来引进概念的重视,同时也要注重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新闻内容,加强对于内生性概念的理论研究。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新闻目前使用的术语和概念有很多都来源于西方,而在西学东鉴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在新学科的强烈带动之下,新闻学的概念和体系丰富及拓展的过程,不能离开本土化的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术语的提炼。特定的概念术语会承载特定的思想文化内容,因此,在中国目前的新闻学理论,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近代以来的学术话语体系,要了解相对于形式而言,如何把握中国本土化新闻的实质性内在精神。因此在引进概念和新闻理论改造及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加速中国新闻学自创新闻理论的创新,既要借助别人的聪明智慧,更要成就自己的新闻事业。


  四、结论


  研究新闻学理论创新之路是打开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自我成长大门的大胆尝试,新闻学概念来自于对实践的认知和抽象概括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结合现代新闻丰富的经验,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新的高度,去不断总结和反思,通过总结新闻传播和新闻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抓住现有的新闻传播机遇,结合新的新闻及媒介发展特点,拿出学术勇气和学术智慧,才能够成就中国的新闻学理论创新之路。追求理论创新,应该追求内在的和实质性的创新,追求中国特色的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逐渐把握新闻学领域内自身的理论概念,把握属于中华民族和中国本身的新闻学内在理论体系。


  第3篇:大传媒时代新闻学专业的影视化教学研究


  章雄(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236037)


  摘要:大传媒时代,高校新闻教育可以从宏观层面构建融合与分类并举的课程体系,微观层面打造阶梯型、立体化的实践模式以及中观层面铸就扎实灵活的开放化师资结构来探索影视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传媒;新闻学;影视化;教学方法


  传统高校新闻教育过于偏重采写编评等传统技能的培养,影视实践类课程长期处于辅助次要的尴尬地位。但大传媒时代,传播媒介在形态上的藩篱被打破,各种媒介的外在形态不断融合,媒介的具体内容则在网络应用和数字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大组合。加上影视媒介以娱乐性、便捷性、综合性、渗透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成为现代人接受各种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中合理、适度引入影视化内容与手段,将影视当作促进新闻教学的工具,通过影视媒介为受众提供认知社会的形象化途径,能够突破传统新闻教育的壁垒,促进新闻教育在大传媒时代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宏观层面:构建融合与分类并举的课程体系


  新闻教育在大传媒时代的影视化教学,首要重点就是寻找影视类课程与新媒介形态下新闻教育集成、整合以及深化的契合点,构建既符合新闻学专业要求又符合影视类课程要求的课程体系。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构建融合与分类并举的课程体系,将影视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的整合与分类,“明确并强化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并重,强化他们之间能动的对应的互动关系”1。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这种课程体系分为以下三大模块:


  1.由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和视听语言课程奠基的基础理论知识模块。这是保障新闻教育影视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因为无论环境怎样变化,基础理论的支撑作用不会变。尤其这两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大传媒时代与影视知识互相结合部分的内容讲授上,而非影视发展史与理论思潮的展开。在向学生讲解影视传播的特点与要素时,重点解读如何影视化表现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类型、新闻记者在影视化表现过程中应发挥的功能以及新闻影像的构成原理。在讲授具体类型的影视节目时,侧重于新闻节目的分类与特征、新闻主持人的类型与素养等方面。


  2.由图像处理课程和音视频节目剪辑课程组成的策划与制作知识模块。这是影视化教学模式落在实处的关键,课程教学以软件操作为主,重点讲述影视编辑流程与新闻类节目策划制作流程的结合。在演示Photoshop、Premier等软件操作要领的过程中,结合电视新闻节目讲解图像处理以及镜头组接的原则,领会视频剪辑的技巧,制作简基础图像特效。通过具体新闻节目的音视频分析,讲授解说词以及现场同期声的作用与特点。在对画面中具体人物的位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讲解新闻节目画面构图的轴线原则以及如何越轴。这样既不失影视后期处理的基本特色,又增强新闻制作知识。


  3.由影视节目专题课程所担当的拓展知识模块。这一课程可以放在大三上学期,分为中外影视发展史、影视理论思潮、影视鉴赏与写作等专题。到这一阶段,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已经开始分流,知道自己的兴趣点所在,单纯的新闻节目已经难以满足就业的需要,再加上前期学生已经对影视节目的基本知识具备了感性理解,能够对相关作品阐述自己的认识,故课程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影视作品的主旨主题、宣传规划、叙述结构、故事架构、角色设置、画面构图特点等等方面的理论解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加强影视化素养的培养。


  二、微观层面:打造阶梯型、立体化的实践模式


  正如密苏里新闻学院所宣称的学院基石是“学生通过新闻实践学到更多的知识”,2无论是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还是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大传媒时代的新闻教育都应该适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尤其影视媒介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通过打造阶梯型、立体化的实践模式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影视化教学,促进学生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变成微观层面可见的影像化作品。这是贯彻泛影视化教学模式最为重要的一环。


  首先,实行“三级阶梯型”的实训方式。第一级为课堂实验,这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内容为单门课程知识的单元实验以及综合实验,以实验室为主要教学场地模拟影视节目制作流程,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级为社会实践,围绕热点问题结合课堂作业展开实践调研,并以此为素材创作15分钟左右的纪录片;第三级为专业见习和实习,安排学生前往当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参观、座谈,同时专门安排时间长达二个月的到上述机构的专业大实习。通过逐级阶梯式的实训内容,形成初级到高级合理过渡的实训体系。


  其次,实施种类多样的实验教学内容。影视化实践教学应实施种类多样的实验教学内容,注重摄像机、非线性编辑、调音台等机器与系统操作为代表的基础实验教学,从学习新闻传媒业务最基本的技能操作开始,以训练和提高各种影像技术性技能为主体;开展新闻播报类、访谈类、娱乐类等节目制作等为代表的综合型实验教学,促进学科间的知识融合,注重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培养;重视进行以电视深度报道、纪录片创作等为代表的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在注重系统性与连续性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多样的实验教学内容。


  最后,建设“三层立体化”的资源共享模式。循着“院内——校内——校外”的空间结构,组织各种影视相关实践活动。由教师负责课堂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影视实践活动。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师工作室,招募学生成员。如在学院内部打造由学生团队运营的青年传媒中心,创建校级规模的大学生通讯社,由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影视相关的比赛,也可以寻求与公司的合作,将课堂教学的成果影像化并流向社会进行传播。通过分层次共享资源推动实践教学,形成由内到外的立体化、开放型的教学体系。


  三、中观层面:铸就扎实灵活的开放化师资结构


  大传媒时代,技术飞跃、媒介融合、格局洗牌等因素都意味着传媒机构的运行机制、发展战略、产品形态都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大规模调整。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多元化状态,再加上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日趋多样化,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求学意愿以及价值取向等也都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无论是新闻传播的研究还是教学,在现在新媒体新传播时代,思维方式的转变已是当务之急”,3高校新闻教育必须秉持开放化的视野,铸就扎实灵活的师资结构,为影视化教学模式的贯彻保驾护航。


  其一,组建拥有扎实影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基础的师资队伍。这是影视化教学得以贯彻的开始,因为学生对影视知识的接触首先是从教师那里获得。因此,在组建、充实新闻学专业的师资队伍时,应有意识将具有影视背景的教师纳入师资队伍,并对其进行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培训,分为教学导师引导和课堂观摩实践。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强化影视思维和实践训练,参加名校组织的培训课程、暑期学校接受再教育,共同促进教学模式的贯彻,完成新媒介形态新闻人才培养的任务与目标。


  其二,打造具有包容性大视野,热情对待新生事物的教学团队。教学内容应该关注整个传媒行业的多个领域,按照多媒体经营的教学思路,利用新的传播手段,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在新闻教学过程中,以包容姿态适应信息传播的普遍规律以及受众的心里特征。可实行“驻校记者计划”,定期邀请传媒业界的一线工作人员和师生分享业界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也可以按照拼盘课的课程形式聘请业界的相关专业人士给学生专门上课;举办“传媒大讲堂”这种固定的学术论坛,定期邀请学者前来讲学等等。通过大视野的培养,将影视化教学模式蕴含在这些具体的举措之中。


  其三,实行高校教师和传媒业界互派人员的交流机制。新闻学专业教师可以前往电视台、广播台等机构挂职,而广播电视台也可以派遣工作人员到高校新闻学专业任教。既可以让高校教师直接参与到影视节目的制作播出之中,弥补自身业界工作经验的不足;也可以让传媒业界的工作人员加强自身理论素养的学习,近距离感受现代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将影视业界的最新动态以及影视作品的实况跟踪纳入高校新闻教育影视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机,丰富新闻教育的授课方式,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四、结语


  通过融合新闻学专业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科优势,将影视资源引入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大传媒时代新闻教育的影视化教学模式。但探索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创新乏力问题、“技能熟练但品质缺失”的人文素养不够问题、“实践训练流于浅表”的实践技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问题等等。而传媒行业在大传媒时代的更新和发展一日千里,应促进大传媒时代的新闻教育接轨行业现状和产业前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要求无缝对接,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发挥创造创新精神,贯彻影视化教学模式。


  第4篇:新闻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分析


  王芙榕(安丘市卫计局,山东潍坊262100)


  摘要:作为一门依托大量不断变动的信息源而发展的学科,新闻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是一门依靠高科技支撑的应用性学科,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将新闻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探索和思考新闻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


  关键词:新闻学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途径


  1新闻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现今,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应用,给高校众多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新闻学学科为例,由于这是一门依托大量不断变动的信息源的社会学科,其与时代接轨的程度是其他许多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最适合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来展示。目前大多数新闻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使用了多媒体,将授课内容制作成PPT或CAI课件,运用这种多感官的智能工具,融合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生动,切实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若仅止于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这种辅助工具,不能将网络这种当今极为重要的载体也适时地运用起来,则又无法体现出该学科的个性特征。因此,如何使新技术与时代感强的学科真正整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应该是许多新闻学任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新闻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


  2.1转变教学理念,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要实现新闻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就必须加快二者融合速度,重新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常规的新闻学教学是处于被动教学状态,学生不能够完全的吸收和消化老师讲授的知识,如果要将新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权威地位中走下来,以教学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身份来帮助学生学习,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果。由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习也不再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记忆,而是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来进行的。


  其次,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强大的实践水平、语言组织能力、文字功底、务实精神和社会责任心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常规的新闻学教学模式中,老师只负责给学生传授相关的新闻知识技能,课堂上缺少活力,学生长时间都处在疲劳学习状态,并已经将学习当成一种压力,对新闻学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早已忘记了当初选择这一专业的初衷和学习的乐趣。与信息技术整合模式下的新闻学教学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搜索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软件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重拾新闻学习的信心和初衷,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


  2.2运用好教学课件,优化教学内容


  从新闻学专业的角度上来说,在多媒体课件的影响下,能够有效完善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知识更新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要从这一层面上出发。教师通过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将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等综合在一起,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好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轻松的掌握好这一知识。其次,教师也要及时掌握好最为先进的信息,以此来充实教学内容,并选择有效的案例来充实课堂,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好信息的变化。最后,还要运用好教学课件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借助具体的形象来为学生展示出抽象的概念,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融会贯通的目标。但是也应当要明确的是,课件的质量与运用的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要避免出现照搬照抄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保证课件设计上的精炼性,通过为学生展示出传统教学模式中所不能表现的影视资料等,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新闻之间的距离,发挥出理想的教育效果,实现教学的优化目标。


  2.3建设专业教学网站,丰富教学资源


  为使学生的学习卓有成效,除了课堂中的常规教学以外,新闻学专业的管理者还应该积极组建相关的教学网站,借助学院或学校的内部网络为学生创设具备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提供师生随时交流的平台,从而实施更为全面的教育。可以说,建立专业教学网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为专业教学网站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真正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


  新闻学专业的教学网站应该集中专业教师的教学信息、教学参考资料、专业课件、研究成果等;应该包含丰富的新闻案例库,以方便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应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或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及时地提交给教师,并允许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下载;应该开辟专业论坛,形成一种学术探讨的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应该提供在线测验、在线作业提交和批改等,从而使信息的反馈更为快捷、更为有效。总之,在这个教学网站中,要使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同时也要使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充分地发挥出来,最终使这个专业网站成为一个高效的信息增值场所,吸引每一个学生投入学习。


  2.4借助电子邮件或博客,实现个性化教学


  博客的出现已经成为了小群体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成为了深度交流与沟通的新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好最为先进的信息,不断更新自身的工作与学习方式,借助博客的影响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说博客就是从个人视角上出发的,借助互联网视野来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记录出来,为他人提供相应的帮助,实现有效的共享。所以教师要建立自己的主页,将感悟等发表到平台上,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来与教师进行沟通,从而实现了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与学生也可以借助电子邮件来进行有效的交流,或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疑问来进行探讨。在这种场合的影响下,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同时也可以延伸学生的知识视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5构建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学期内的教学工作完成以后,还要对该学期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构建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主要包括教师资质评估、学生学习水平评估、新旧教学模式对比评估三个方面的内容。除了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以外,还应该对季度、月份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建立长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教学评估数据库,统计每一次的质量评估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工作,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教学目标。构建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能够帮助学校完善新闻学教学体制,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改进建议,推进新闻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的推进新闻学教学体制改革,帮助学校教育走上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将新闻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切实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新闻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新闻学教学质量,从而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新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