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对当前医疗报道的反思及改进策略研究

  • 投稿Phi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079次
  • 评分4
  • 30
  • 0

王刚

【摘 要】当前我国的医疗报道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新闻媒体热衷于报道医疗行业“失序冲突”事件;记者容易被患者一方的情绪感染,忽视了报道的客观和平衡;媒体不当的“新闻策划”破坏了医疗行为中患方应遵守的医疗伦理秩序;媒体在报道中存在不尊重医疗卫生常识和医学规律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媒体应通过坚持新闻报道的专业主义精神、拓宽医疗报道的选题和视角、提高医疗报道队伍的专业性等方式来改进医疗报道。与此同时,医院也应理性地对待媒体的采访报道,积极主动和媒体沟通信息,提升医院的媒体应对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医疗报道;医患关系;媒体

医疗行业关系到全体民众的切身利益,医改政策走向、医疗技术水平、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状况等都是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医疗行业目前已经成为了媒体新闻生产的富矿,医疗报道质量的高低对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医患关系的和谐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各种利益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更是需要高质量的医疗报道来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弥合业已出现裂痕的医患关系,增进医患双方的信任。

一、对当前媒体医疗报道的反思

当前媒体在传播和解读医改政策、传播医疗卫生知识、监督医疗服务状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媒体在医疗报道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

(一)一些新闻媒体热衷于报道医疗行业“失序冲突”事件,强化了民众对医疗行业的“刻板印象”

医疗行业属于公共服务行业,新闻媒体应该关注该行业的发展状况,发挥新闻媒体社会“晴雨表”的作用。但分析近年来能够成为全国性热点舆论事件的医疗报道,绝大多数都是负面事件,而正面报道医疗行为的新闻较少,即使有也往往被湮没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之中。这些“失序冲突”事件经过新闻媒体的放大镜效应,容易让民众对医疗行业产生“秩序混乱”的刻板印象,降低民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度,而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又是医疗行为能够高效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二)个别记者容易被患者一方的情绪感染,在报道过程中缺乏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忽视了报道的客观和平衡

甘斯认为,新闻媒体是社会道德的守护者。对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进行监督是媒体的应有之义,媒体的舆论监督对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确实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任何监督报道都应符合客观事实。如发生在某市的“缝肛门”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媒体误报事件。2010年7月26日,市民陈先生向媒体反映,其妻子在某市某医院住院分娩,陈先生发现产后的妻子肛门肿成了鸡蛋大小,而且周边都是线,怀疑肛门被助产士缝闭。随后众多媒体介入报道,诸如“疑少送红包,产妇肛门被助产士缝上”的报道见诸报端,引发了民众对医疗行业职业道德沦丧的口诛笔伐,给当事医院和助产士本人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压力。2010年7月30日,某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事件的调查结果,真正的情况是助产士只是对产妇分娩引起的痔疮出血点进行了缝扎处理,这属于正当的医疗行为,没有任何不妥。事后,助产士将陈先生和两家媒体告上法庭,并赢得了这起名誉侵权官司。反观此案,当事媒体在报道中如果能够深入采访当事的医患双方和第三方的医学专家,应该可以避免本案中医患关系的撕裂。

(三)部分媒体不当的“新闻策划”破坏了医疗行为中患方应遵守的医疗伦理秩序,扩大了医患关系的裂痕

新闻策划是媒体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但在一些涉及医疗行业的新闻策划中,一些记者不尊重医学常识,采访方法极为不妥。如在2007年和2012年发生的两次“茶水发炎”事件,就是新闻策划不当的典型。2007年“3. 15”之际,某市两家媒体为了检验医院的医疗质量,用新冲泡的龙井茶代替尿液送检。在记者暗访的10家医院当中,有6家检测出茶水“发炎”,5家根据检验结果开出了消炎药。新闻刊发后,医疗行业对此反映强烈,针对媒体的调查结果,全国92家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用茶水代替尿液做尿常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36份报告中有127份证实杭州6家医院的检测结果是可重复的,茶水确实“可能发炎”。而这样的不当策划在2012年7月再次发生,某电视台记者在暗访“男科门诊”时,使用绿茶饮料代替尿液送检,几家男科门诊的检测结果显示,尿液中有大量“霉菌和杂菌”,该期节目播出后,记者的采访手段为人诟病。媒体本应是医疗伦理秩序的守护者,而在这两次“茶水发炎”事件中,记者却带头破坏了患者应为自己送检标本的真实性负责的医疗伦理秩序,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扩大了医患关系的裂痕。

(四)部分媒体在报道中不尊重医疗卫生常识和医学规律,擅下结论,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对立

医疗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医学还有很多的未知领域,医疗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一些媒体在报道当中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对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进行报道,出现了事实的差错,损害的是医患双方的利益。2011年9月,陈先生向媒体爆料,自己出生仅6天的儿子因无法正常排便被送往某市儿童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要求做造瘘手术。而陈先生将儿子转诊到广州另一家医院,仅开了8毛钱的药就“治愈”了疾病。然后题为《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的报道在全国多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转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正当“8毛门”事件被当作过度医疗的典型遭到民众的批评时,患儿的病情复发,被送到某国内知名医院就诊,该院的诊断意见和某市儿童医院的诊断结果一致,患儿最终经过手术治疗后出院。虽然事后陈先生和相关媒体向某市儿童医院道歉,但该事件的广泛传播曾让某市儿童医院遭遇了严重的患者信任危机,一度出现多名患儿家属拒绝签字做手术的局面,患儿的病情被延误。案例中媒体擅下结论的报道,既伤害了医生,也延误了患者的病情,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对立。

二、媒体应积极改进医疗报道,促进医患裂痕的弥合

媒体报道的最终道德价值追求是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社会个体的生存状况。医患关系的撕裂带来的是医生和患者双输的局面,媒体应通过高质量的医疗报道来引导舆论,努力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一)媒体应拓宽医疗报道的选题和视角,提升医疗报道的品格

一是医疗报道的内容不应该只有医患纠纷、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新闻,媒体还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寻找新闻选题。如媒体对医改的报道,不仅要对医改的政策进行透彻的解读,还要关注医改的进程和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为政策的科学修订提供有益的参考。201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深度报道《是什么稀释了医改获得感》就直面新医改实施6年来“看病贵”依然突出的现象,在深入采访患者、医院、医生、卫生部门等各相关方后,报道认为“坚持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看病贵就不会成为一个无解方程式”。二是医疗报道要多关注普通的医护人员,从他们日常的医疗行为中挖掘新闻,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了最基层的乡村医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扎根基层,默默守护农民健康的平凡乡村医生形象;贵州电视台急诊纪实节目“急诊室24小时”通过记录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室里普通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让受众对医生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改善了医生的媒介形象。

(二)媒体在医疗报道中要恪守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理智、平衡的专业主义要求

医疗行业是一个“关乎人命”的行业,记者在医疗报道中容易把感情的天平向患者一方倾斜,特别是在出现患者死亡事件时,一些记者在报道中想当然地把责任归咎于医院,引起了更强烈的医患冲突。2014年8月,湖南某县一产妇不幸因羊水栓塞死亡,一家媒体以《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为题进行了报道,以媒体煽情化的报道为开端,裹挟着社会对医护人员业已存在的刻板成见,网上出现了对医院一边倒的指责和谩骂。但对事件深入调查之后,事件联合调查组发表通报,产妇死亡原因符合肺羊水栓塞所致的全身多功能器官衰竭,不构成医疗事故。虽然事件最终转入司法程序解决,但在这起事件当中,患者、医院都是“输家”,一些媒体煽情的、妄下结论的报道让原本脆弱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三)媒体要建设一支更加专业的医疗报道队伍,为受众提供科学和专业的医疗报道

医学科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要求从事医疗报道的记者具有一定的医学素养,而目前在医疗报道领域,由于记者医学素养的缺乏,一些明显有差错的报道见诸媒体,对受众产生了误导。对于提高医疗报道队伍的专业性,一方面,现已从事医疗报道的记者可以通过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来“补课”,让自己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熟练运用医学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在报道中,尊重医学常识和医学规律,对报道内容小心求证。另一方面,媒体可以聘用一些医学专业毕业生来从事医疗报道。《科技记者报道指南(第二版)》将记者分为两类:普通记者,即从事各个领域报道的记者;专业记者,即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报道工作的记者。新闻报道的专门领域包括:科技与医疗、财经、犯罪报道、体育报道等。美国的《纽约时报》《科学消息速报》等不少媒体专门聘请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具备合法行医资格的专业医生或资深医学专家从事医疗报道工作,从而保证了医疗报道的均衡性和科学性。建设一支专业的医疗报道队伍,是提高医疗报道质量的重要环节。

(四)媒体在报道中应注意传播科学的医疗观念,引导患者理性地看待医疗行为

虽然医学科学发展迅速,但目前仍然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领域,很多疾病病因未明,无法根治,人们要正视不是每一次医疗行为都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的客观现实。在诊疗过程中,一些患者及家属对诊疗的复杂性和医学发展的局限性缺乏正确认识,对患者个体差异所导致的疗效差异不理解,一旦发现治疗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疗效,就将不满发泄到医护人员的身上,造成了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北京卫视播出的医疗纪实类节目《生命缘》,真实记录发生在北京各大医院里的真人真事,聚焦高难病例,展现医疗过程中医生、患者、家属的状态。该节目既播出救治成功患者医生皆大欢喜的病例,也播出虽经努力但仍无法治愈而死亡的病例。在节目中,记者着重记录的是面对疾病时患者的坚持、医生的努力、家属的信任,正如节目中北京儿研所马丽娟主任医师所说,“患者家属的每一次信任,都是对医务人员工作的鼓励。”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信任,患者及家属理性地看待医疗行为,是医患之间能够进行良好沟通,弥合医患关系裂痕的重要前提。

三、医院要理性对待媒体的采访报道,提高媒体应对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媒介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与媒介打好交道,是媒介化社会中各单位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原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2010年中国医院院长论坛上说, “目前,医院处于一个特殊的舆论环境中,学会和媒体沟通,将有利于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医改的推进。”但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媒体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负面情绪,67%的医务工作者表示“不愿意”接受记者对某个新闻事件的采访。医院不愿意或不善于和媒体打交道,媒体不能准确地获知医方的信息,显然不利于医疗报道质量的提升,不利于医疗行业媒介形象的改善。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提高媒体应对能力,是媒介化社会中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医院要正确认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积极主动与媒体沟通交流

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一些医院对媒体的采访有抵触情绪,认为媒体的采访是为患者说话或只是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这实在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国的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拥有沟通信息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面对新闻媒体的采访,医院的积极配合是媒体能够进行客观报道重要前提,如果媒体和医院的信息交流不畅,容易造成医方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语”,导致新闻报道不够平衡。

(二)医院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媒介素养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媒介应对能力

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状况,医务人员作为医疗行业一线的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媒介知识,学会和媒体打交道非常必要。卫生部门和医院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让医务人员真正了解媒体的性质、功能、运行规律,媒体能够给个人和工作带来哪些好处,如何与媒体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信息等。医务人员媒介素养的提升,会让媒体和医方的信息交流更加顺畅,从而促进医疗报道质量的提高。

(三)医院要加强自身宣传部门的建设,形成完善的媒体应对机制

现在我国各级各类公立医院是医疗行业的主力军,按照组织结构设置规则公立医院都下设有宣传部门。公立医院一定要重视宣传部门的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宣传部门不仅要承担好传统的内宣工作,还要做好医院的外宣工作和突发事件中的媒介应对工作。大型医院还可以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来畅通信息的发布渠道,让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和医院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当医院发生公共关系危机时,医院要依托宣传部门成立公共关系危机处理领导小组,将危机的真实情况尽快、充分地通过媒体告知公众,通过媒体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减少公众的猜疑,促进危机的解决。

结语

据澎湃新闻报道,仅在2015年6月的前20天,全国就连续发生了至少12起暴力伤医案,超过了2012年的总和。医疗行业关系着全体国民的健康,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虽然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媒体可以从提高医疗报道的质量出发,坚持新闻报道的专业精神,为公众提供客观、公正、平衡、科学的医疗报道,通过积极引导舆论,为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发挥好媒体应有的作用。

(作者王刚: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