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少威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矿难的报道无论从时效性还是报道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在看到这些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记者良知的界定入手,介绍了我国传统的良知论和记者良知与职业道德的区别,明确记者良知的内涵,阐述记者良知在矿难报道中的重要性,并综述记者良知在矿难报道中的具体体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记者良知 矿难报道 人文关怀 社会道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煤炭等矿产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落后和监管的不力,矿业事故也频频发生。
媒体是当今舆论监督中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它就像社会的雷达和报警器,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让受众了解事实,把受众的注意力引到某些重要的问题上来。近年来,我们的媒体对矿难的报道越来越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在时效性、深刻性以及报道方式上的变化。
但是矿难可能具有自然性灾难和事故性灾难双重属性,报道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某些地方官商勾结,故意隐瞒事故,不报或少报,贿赂记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由于我国当前对矿难报道研究相对匮乏,报道和监督体制也不太健全,所以记者的良知在矿难报道中有时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应勇于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这样说过:“假如国家是一艘航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新闻事业具有“监测环境”的重要功能,而记者就是一个个重要的“监测器”,要深入到各个容易被忽视或者被故意掩埋的角落,把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社会,保证社会能以一种健康的状态往前发展。
媒体的社会责任论,是在20 世纪40年代后,西方媒体逐渐走向集中和垄断,社会各界对媒体的批评日益增加,新闻自由面临极大威胁的背景下,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的。1947 年,《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发表,为后来的媒体“社会责任论”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由韦尔伯·施拉姆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详细地阐述了“社会责任论”,强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媒体的市场化程度也已大大加深,大众传播媒介的事业化和市场化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但媒介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首先履行维护社会良知、弘扬正义、教化民众、捍卫真理等责任。
新闻媒体同时也担负着舆论监督和鞭挞丑恶的重要职能,要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把一切丑恶暴露在阳光下,并加以深刻的分析,使公众了解其真面目,使其不能再危害社会,也同时提高公众的“免疫力”,产生一定的警醒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商业化对新闻业的侵蚀较大,因此,金钱与利益是对肩负正义和责任的记者的严峻考验。事故发生后,矿主一般都会以“封口费”收买记者,不让媒体报道事故,减少社会的负面影响,以期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利益。记者如果接受了“封口费”,闭口不再揭露事故,其实就是让“封口费”封住了公众的权益,不仅封住了自己的口,也同时堵塞了公众知情之路。这是把自己的私利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和煤矿企业共同隐瞒事故,共同欺骗公众,那么这时“封口费”就封住了记者的良知,也封住了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一个有良知的记者,应能以伸张社会正义为己任,不畏危险,自觉抵制糖衣炮弹的诱惑,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把真实情况传播出去,为遇难矿工主持公道,将不法矿主和相勾结的官僚绳之以法,还社会以正气。
二、要做到职业精神和良知的统一面对一位即将成为饥饿秃鹫腹中美餐的非洲小女孩,面对一位因大雨看不清道路跌落下水道的市民,记者们是应该全神贯注地不放过任何一个真实的画面?还是丢下摄像机,挺身而出?职业精神很重要,它是支持一个记者出色完成报道工作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推动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如何处理职业精神和良知的关系已经成为了困扰记者多年的问题,其实,要实现两者的统一,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利益最优原则
与那些装备齐全,长期接受专业训练的救援人员相比,面对重大事故,记者的救援能力看起来显得苍白无力,搞不好还会影响救援工作,自己也可能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央视记者张泉灵曾说过:“灾区需要我们的坚强去支撑,需要我们的关爱去抚慰,需要我们去尽记者的天职。”这里的“天职”实际就是指崇高的职责和使命,就是记者要向社会传播真实的信息,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矿难报道中,记者传播的真实信息,能够让人们了解真实的情况,让政府和社会能更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安排和部署;那些催人泪下的动人救援画面,能激励整个社会,为其带来正能量。可见,记者如果尽到了天职,其力量完全不亚于专业的救援人员,能起到其他力量起不到的效果。反之,如果记者一到现场就急匆匆地盲目投入救援,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里,就要求记者考虑好怎么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发挥最大力量,使整体利益最优。
2、生命第一原则
虽然记者要在报道中尽自己的天职,但也不能置那些鲜活的生命、急需救助的个体于不顾。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南非摄影师凯文·凯特的作品《饥饿的小女孩》,这幅作品还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具有超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它让世界知道了南非的贫穷程度,让世人知道了苏丹人民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让更多的人对南非贫穷地区伸出了援助之手,从而使千千万万的难民摆脱了死神的威胁,可谓尽职尽责,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一重大荣誉无可厚非。但是很多人批判他当时没有去救那个无助的小女孩于秃鹫口之中,他也深深地陷入世人无情的谴责和自我良知的内疚之中,最终自杀。
在矿难报道中同样也不乏这样“爱岗敬业”的记者。他们不辞辛劳地蹲守在矿井旁,一旦有救援人员从井底救出矿工时,他们就像看到猎物一样异常兴奋,直接打开闪光灯拍照,也不考虑他们这一行为足以使连日没有见到光的获救者失明。更有甚者,还嫌救援者挡住了镜头,要求他们闪开,先拍摄一分钟,看似敬业,实际上却是丢掉了良知,让冒死救援的人无比寒心。试想一下,如果刚被救出来的人是自己的亲人时,那些记者还忍心这么做吗?
矿难报道,由于是灾难性报道,新闻价值很大,很能吸引社会的目光,可挖掘报道的潜力也很大。作为记者,经常会遇到两难的选择。作为一个新闻人,首先要想到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价值操守,剩下的再去考虑应该如何去专业地报道新闻,千万不可本末倒置。面对灾难,我们要有悲悯之心;面对生命,我们要有敬畏之情。生命高于一切,新闻价值应让位于生命,抛开世俗单纯的“博眼球”效应,让良知来给记者的行为做公正的评判。
三、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
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
近年来,矿难报道突破了以往的报道形式,从以往以政府官员为报道对象逐渐转变为现在的越来越关注矿难事件中的受害个体;由以往的注重报“灾”逐渐转变为现在的报“害”,凸显了人文关怀,这在王家岭矿难、山西繁峙矿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在人文关怀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很多记者缺乏“人情味”,人文关怀浅层化,人文关怀中平等意识淡薄等。
矿难经历者以及受害者家属是高度敏感的群体,但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凸显新闻价值,有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过度使用刺激性的话语,逼迫受害者去回忆刚刚遭遇过的痛苦经历,从而对其造成了二次伤害。太平煤矿发生爆炸事故后,《中青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呼吁媒体尽量少采访遇难者家属。而一些记者把摄像机镜头直接对准了悲痛欲绝的遇难者家属,其中包括失去丈夫怀抱婴儿的妻子和失去儿子白发苍苍的老人。
的确,矿难报道是绝佳的新闻素材,但对当事者来说却是巨大的悲剧。我们有时过度地关注了新闻价值,却忽视了去关爱他人、抚慰受害者的良知。有良心的记者,应该宁可舍弃聚光灯下的光环也要守护内心的一寸净土,满怀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赵志立:《危机传播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②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4
③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 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④刘一达:《记者敏感线》[M]. 档案出版社,1993
⑤南振中:《记者的思考》[M].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⑥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18
⑦ 陆平煌:《记者的修养与写作》[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⑧朱玉,《采访山西运城矿难》[J].《中国记者》,2002(6)
⑨王洪伟,《山西矿难记者受贿内幕》[J].《报林》,2003(6)
⑩郑盛丰,《南丹矿难的成功揭露留给人们的启示》[J].《新闻战线》,2003(9)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