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琴
【摘要】从2002 年处女作《寻枪》的上映,到2012 年《王的盛宴》的上映,陆川虽然仅独立执导了四部影片,但他的创作风格却日趋成熟。本文立足于陆川导演的四部影片,主要就其所体现出来的军人气质和文人追求进行了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陆川 军人气质 文人追求 导演风格
导演风格是导演作为视听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的体现,它主要指导演在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目前为止,陆川虽然仅独立执导了《寻枪》(2002)、《可可西里》(2004)、《南京!南京!》(2009)、《王的盛宴》(2012)这四部影片,但这四部影片均获得了大奖,因此,陆川也被IMDB (Internet Movie DataBase)认为是中国最有才华的年轻导演之一,并且认为,他导演的电影内涵深厚,为中国电影打开了新的出路。
一、陆川电影的军人气质
1、兵器情节
军人往往对随身携带的兵器具有深厚的感情,即兵器情结,在陆川导演的电影中,几乎每一部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兵器道具,存在着兵器情节。其中,运用兵器道具数量与种类较多的是《王的盛宴》与《南京!南京!》。这两部影片都属于历史题材的战争片,影片中都运用了多种类的大量兵器道具:《王的盛宴》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所使用的兵器道具主要为弓、弩、刀、剑、矛等;《南京!南京!》的故事背景是20 世纪30 年代,所使用的兵器道具则主要是各种枪支弹药。在影片《可可西里》与《寻枪》中,兵器道具的使用仅限于枪,虽然数量很少,甚至就仅有一把玩具手枪道具,但却突出了其重要性。在影片《可可西里》中,猎杀藏羚羊的盗猎者们配备了少量简陋的枪,以日泰为代表的藏羚羊的守护者们也持有枪,影片中推动情节的举枪动作及枪响,以及日泰回答记者尕玉,他们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没有枪,都突出了枪的重要性。在影片《寻枪》中,兵器道具虽然仅有一把玩具手枪,但整个故事却围绕着这把枪而展开。
2、英雄主义情结
在陆川导演的电影中,他所塑造的一个个英雄均有战士们的英勇、无私精神,但主要还是在表现一个个的平民英雄。《寻枪》中,陆川塑造了他导演生涯中的第一个英雄形象———警察马山。马山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警察,他的英勇主要表现在丢枪之后依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抓小偷、协助破获李小梦命案和周晓刚假酒案,甚至最后假扮周晓刚,以生命的代价抓住真凶,还小镇人民的安全。和马山一样,《可可西里》中的日泰同样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警察,只不过日泰保护的对象是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与生态环境。《可可西里》中,陆川塑造了以日泰为代表的巡山队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不求回报,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来追捕藏羚羊盗猎分子的平民英雄形象。相较于前两部影片,《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则主要通过血淋淋的战场来塑造平民英雄形象。《南京!南京!》中,无论是以陆剑雄为代表的抗日军人,还是以翻译唐先生为代表的普通老百姓,为了民族的独立,他们都顽强地进行了抵抗。他们既是平民英雄,更是民族英雄。《王的盛宴》中,从推翻秦的暴政的角度讲,无论是出身于贵族的项羽,还是草根出身的刘邦、韩信、萧何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3、冷中有暖———残忍与温馨并存
军纪的严格和军人的严肃与威武通常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但他们冷中有暖,当他们铁骨现柔情时,战场上杀敌时的冷漠、无情早已远去,有的只是让人所感受得到的温暖与温馨。陆川导演的电影亦是如此,冷中有暖,残忍与温馨并存。陆川所导演电影的题材几乎都具有悲剧色彩,有的甚至到了残忍的程度,但这种残忍并没有泯灭希望———影片中仍有一些让人感到温暖与温馨的东西存在。
在陆川独立导演的四部电影中,《南京!南京!》与《王的盛宴》主要表现了战场厮杀的残忍,但在这种残忍下的温馨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影片《南京!南京!》中,残忍主要表现在,不管是惨遭蹂躏的中国民众,还是日本侵略者,均处在无尽的痛苦与煎熬之中。影片中的绝大多数人物,即使经过顽强的抗争,却还是走向死亡,惨遭杀戮。但角川至始至终的善良,小豆子的天真、快乐等让人感到了温馨,同时,逃出去的唐先生那怀有身孕的老婆,也都让人感到了希望的存在;《王的盛宴》则在表现刘邦成王之前残忍的战场厮杀,刘邦成王之后,吕后主导的残忍的血腥杀戮,以及以韩信为代表的功臣的悲剧命运等的同时,也表现了项羽与虞姬感情真挚,萧何的重情重义等。在影片《可可西里》与《寻枪》中,尽管没有战场上血雨腥风似的残忍,但我们仍感受到了其中的冷漠、无情与残酷。《可可西里》中,主要表现了盗猎者对猎物的残忍、盗猎者对守猎者的残忍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劣与残忍。以日泰为代表的守猎英雄,多次抓到与马占林类似的盗猎者帮凶,因考虑到他或他们仅是帮凶而多次放过,但却最终死在了以马占林为代表的盗猎者手里。可是,另一方面,日泰、刘栋等人想尽办法给达瓦看病,巴丁打兔子回来首先分给尕玉一个兔腿,马占林在日泰死后久久地站在日泰静默的尸体旁边等行为又表现了人性存在美的一面;《寻枪》中的残忍则主要表现在主人翁马山因为失误丢了枪而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诱饵找回枪,虽然马山为了找回丢失的枪而失去了生命,但在找枪的过程中,他的家人及朋友、同事都给予了关心与帮助,让人感到温馨。
二、陆川电影的人文追求
1、追求对人性的思考
陆川导演的电影追求对人性的思考,重点则探讨了处于特殊境遇下的复杂人性。《寻枪》中,马山是警察,是执法者,丢枪使他被迫成为违法者,结巴刘是违法者,然而对于卖假酒的周小刚而言却又是无辜的受害者;《可可西里》中的巡山队员是保护藏羚羊的执法者,在经费困难的时候不得不变卖部分缴获的藏羚羊皮成为违法者,体现了人性的无奈;《可可西里》中的马占林等为盗猎者工作,是杀害藏羚羊的帮凶,然而在巡山队员追捕他们的过程中因为肺水肿倒下时,却无私的帮助他们治疗,又变成了巡山队员的助手,这又流露了人性善良的一面;《南京!南京》中的日本侵略者角川本是凶残的刽子手,却在残酷的战争中遭受精神的煎熬,最后崩溃自杀,也成为战争的受害者,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却表现出顽强的抗争精神,由懦弱顺从的受害者转变成勇敢的反抗者,如唐先生及其妻妹由自私冷漠到救赎他人的转变;《王的盛宴》中的刘邦因为常人难以想象的隐忍,令一群各怀绝技的人们誓死追随,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称帝带来的快感很快过去,对兄弟们是否依旧忠诚的疑问,以及项羽贵族的优越感给他留下的阴影,让他痛苦并充满恐惧,进而把兄弟们逐一铲除。当然,在杀掉跟随多年的兄弟的同时,刘邦也受到了精神的折磨,其实,角川与刘邦的精神挣扎以及唐先生的自私等,表达了人性的共通之处———人性的真实与复杂。由此可以看出,陆川在影片中把人性的复杂在极端的背景下加以放大,并放弃了简单的对善的褒扬和对恶的鞭笞,他力图表现的是人在极限环境中的“善中恶”或“恶中善”,在描写人性狭隘阴暗面的同时也体现黑暗中人性光辉的一面。
2、追求对信仰的思考
陆川导演的电影追求对信仰的思考。陆川在接受《甲壳虫》杂志采访时说,《寻枪》中的马山,“自从踏上寻枪之路开始,他同时也踏上了一条追溯他内心的路。”①影片中的枪既是责任,又是权力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理想信念;相较于《寻枪》,《可可西里》中所叙述的关于信仰的内容则表现在以日泰为代表的巡山队员们不计成本的对藏羚羊的保护,哪怕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对藏羚羊的保护也是对可可西里自然环境的保护,进一步说,对藏羚羊的保护实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是他们心灵里的一种救赎。陆川自己也说“那不仅仅是保护藏羚羊,不仅仅是环保,更是人在可可西里真实的生存状态和超越生存之上的理想和信念”;②在《南京!南京!》中,陆川则将信仰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陆川在影片的开头安排了中国军民向日本士兵举手投降的镜头,这一大胆的镜头安排虽有违常理,但其更能体现出战争求生才是人的本能这一客观事实。另外,出现在影片最后的招魂鼓和招魂舞也充分展示了对生命的敬意。至于《王的盛宴》,除了对“王”的概念予以剖析外,同样也讲述了信仰与背叛。秦亡汉兴的历史更替,项羽作为贵族的溃败,刘邦作为草根的胜利,证明了王侯将相并不是天生的富贵命,但是,刘邦成王后内心的恐惧与猜疑让他生活于痛苦挣扎中,也反映了陆川的帝王观。其实,《王的盛宴》讲述的更多的是政治,历史只是碎片化地存在于刘邦的从平民到帝王的心理演变讲述中。
3、追求对生存与生命的思考
陆川导演的电影追求对生存与生命的思考,但这种对生存与生命的思考主要是针对社会底层民众。对于处女作《寻枪》,陆川曾说,“《寻枪》不是一个焦虑释放的过程,而是人的无奈、茫然还有苍茫,好几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无法言述。这种焦虑更多是平民的焦虑,是人类底层的焦虑”。③据此可以推断出,陆川在追寻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及其生命死亡形式的思考。在《寻枪》中,这种思考则主要通过基层警察马山的主观世界所呈现出的焦虑来实现。相较于《寻枪》,《可可西里》没有运用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而是直白的表达对生存与生命的思考。《可可西里》中的矛盾冲突双方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生存,只不过盗猎者为的是解决眼前的生存困境,而守猎者为的是长远的生存目的,即这种生存需要会违背他们出发的本质,即以生命为代价。陆川导演的另外两部电影,即历史剧《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则主要试图通过超越时代的战争悲剧来思考乱世中群体或个人对生存与生命的抉择。其中,作为抗日类型的历史剧电影《南京!南京!》主要通过以陆剑雄、唐先生、姜淑云为代表的个体或群体在民族危难时对生存与生命的抉择来表达人应该如何选择生存与生命。而《王的盛宴》则通过去传奇化的历史事件断想,以及刘邦内心世界的不断变化来展现刘邦对生存,对生命的焦虑与不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 吕小闲,《四边形的陆川》[J].《甲壳虫》,2009(5):86
②钉子、小天,《陆川:用电影守望自然》[J].《环境》,2005(4):6-9
③陆川、吴冠平,《〈寻枪〉二三事》[J].《电影艺术》,2002(2):43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传播学2012 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