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钱江晚报》副刊“晚潮”的栏目特色分析

  • 投稿喝红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043次
  • 评分4
  • 14
  • 0

王莹

【摘要】《钱江晚报》之副刊“晚潮”于1987 年随《钱江晚报》共同创生。自创生之日起,“晚潮”就是文学青年寄寓梦想的园地,记载着普通人在历史大潮中的命运。本文将对“晚潮”的办刊思想进行解读,以2010 年1 月至2014 年4 月的副刊内容为具体研究对象,从选题策划和内容两方面展开具体分析,以对“晚潮”的栏目特色有粗浅认识,为读者所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晚潮 办刊思想 选题策划 内容

一、“晚潮”的办刊思想

《钱江晚报》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报《浙江日报》社主办的一张综合性地方报纸。自办报伊始,该报恪守“心向读者,情系万家”办报宗旨。记者深入社会生活,深入百姓家庭,采写了许多切中时弊、顺应民心的系列报道,在广大读者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

与之相和的是,20 多年前“晚潮”面世时,传统的报纸副刊还以“严肃散文”为主,“晚潮”从出生那天起,打破这个门槛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接近普通读者,让普通人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激发了普通人的创作欲望。

正如一般副刊与报纸的关系一样,副刊追随报纸相统一的同时也会有自身的个性追求。“晚潮”办刊思想配合了《钱江晚报》的办报宗旨,把定位着眼于读者的需求。《钱江晚报》原副总编辑赵力行在2009 年说过:“副刊既有这样广泛且多样的需求, 那么办刊就一定要兼容并蓄,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兼容并蓄可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从作者的队伍讲,包容性就一定要尽可能的大;其次从稿件内容来说,办刊取稿,作者不问出处,坚持择优用稿。且文学为人学,从某种角度看,世界的未来在青年,文学的未来也在青年,多用朝气蓬勃、感情充沛的年轻人的稿件,兼用底蕴深厚、与时俱进的中老年作者的来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副刊既源远流长,又引领时尚。”

二、“晚潮”的选题策划

正是基于“晚潮”平易近人、兼容并蓄、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办刊思想,才造就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晚潮”面貌,也成为“晚潮”策划选题、整体组版的基本原则。下面将分述经由选题策划所体现出来的内容、版面特征。

1、“用稿唯优”的选稿标准

作为一份报纸副刊,人情稿、名人稿的登载是不可避免的,而对读者和作者来说,享受到副刊的文学魅力和文化品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副刊编辑把握好稿件选择的尺度,也是副刊编辑应有的专业素养。在赵力行编辑“晚潮”之时,熟人的用稿量一般控制在25%-30%之内,腾出大部分版面,留给自发来稿。而事实上,惯于“好中选优”的原则,“晚潮”采用的稿件多为自发来稿。这是对副刊质量的负责,也是对读者和作者的负责,更是对开门办刊这一包容性的贯彻。

2、广泛的主题内容

由于作者对象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层,因而内容五花八门是必然的,“晚潮”即给大众文学提供了这一平台。设置“独坐幽篁” 栏目呈现有关书籍编辑、出版、怀想等内容;“老翁随笔”是对古代制度、历史人物作为等的普及和思考;“心香一瓣”描绘平凡而伟大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感人至深;“如是我闻”抒发作者各种见闻;“听竹说谚” 是对两浙地区乡谚的解读…… 从2010 年1 月至2014 年4 月,“晚潮”根据读者来稿内容的不同,不定期增减栏目,如“山川人物”“有所思”“书林新叶”“萍踪鸿影”“生活圆桌”“童心童趣”“佳作过眼”“吾乡吾土”“域外折枝”“城市印象”“笑谈谈笑”“文人笔调”“品弹” ……内容主题涉及到历史制度、人物、事件,游记,经典解读,家长里短,艺术作品赏析,社会现象评析,涉外交往,人生感悟等等,表现形式多为散文、杂文、随笔。

3、与时俱进的栏目策划

除了固定的栏目和一些不定期循环出现的栏目,“晚潮” 还应时代要求增设专栏。在2010 年10 月至12 月刊的“晚潮”版面,为了庆祝越城(今浙江绍兴)建城2500 年,开辟“古越之谜”专栏,探寻古越历史。2011 年3 月2 日,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成立于1991 年4 月24 日)20周年华诞之际,开设“茶博影事”专栏,叙说茶事。

回顾2010 年之前“晚潮”的版面,还会发现其曾推出过“无限创意·新生代作文大赛”系列活动栏目,意旨把作者队伍扩大到充满活力的中小学生,让学生、家长、学校各方关注“晚潮”。也曾于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之年策划“翻译擂台”栏目,后又利用此栏目四期翻译积累下的活跃度,组织了一场“翻译讲座”,不仅吸引读者,更是扩大“晚潮”影响力,让读者看到“晚潮”与时俱进的策划决心。

4、区分显著的版面设置

整个“晚潮”版面的文章篇幅从4 篇到6 篇不等,文长从谚语解说的约摸200字到历史解读、专题讲解等1000 字上下不等,除了“听竹说谚”栏目配有固定的漫画表现形式,一般栏目以文字为主,偶有照片展示。

栏目标志设置较为显著,虽于2010年3 月31 日将栏目标志与文章标题分置两行,但是不影响其标志性,整体统一、规范、整齐,反增加栏目之间的错落感,避免版面栏目间的拥挤状态。“晚潮”版面的分栏变动较为明显,2010 年4 月28 日刊将以往的五栏变为四栏,且设第一栏为版面通栏,之后调整为2:3 比例的四栏分,再之后是四栏对等分,又于2010 年8 月调整为三栏,随后三栏抑或四栏就不定了。这一改变,舒缓了版面的整体拥挤,完善了阅读空间,真正体现文学副刊的自由度。

2011 年8 月14 日刊每周三的“人文·晚潮”搬到了每周日的“全民阅读周刊·晚潮”,除了报眉的变动外,增加了晚潮二字的艺术体,占一小小通栏,且将“听竹说谚”栏目置于版面中间,版面显著性尤甚。

2013 年5 月始至2014 年4 月,删减了“听竹说谚”栏目,“晚潮”用边框线条区分栏目,左右分置,中间栏只引一句话,可谓是新版新面貌。

三、“晚潮”的内容特点

首先,虽说“晚潮”内容种类繁多,但其整体的思想性和风格特点是统一的。

“晚潮”搬至“全民阅读周刊”之前,大众化倾向比较明显。借身边之人、之事,借古之制、之思,交流见闻,抒发情感,启迪思考。笔者以为,读“晚潮”,见识到的是饶有趣味的人生,百态生活的智慧与思考。而通俗的语言与话题展现其平易近人之风,真实且贴近大众。《疑似出轨》一文讲的就是丈夫突然回家给妻子惊喜,发现自家门口有两双鞋,一男式一女式,以为妻子出轨的丈夫悄悄进门,妻子的一句“谁啊?”更让人生疑,结果是误会,因为妻子害怕而在家门口放一双男式鞋子,让人误以为家里不是一个女人。生活气息浓重而又有小小的哲理趣味。2010 年3 月3日、3 月19 日、3 月31 日的“晚潮”都出现了一个名字:万刚。文章题目分别为《“三胃”病屋》《假如我赶上嫁女儿》和《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离别》,前两篇为万刚本人所写,一写同得胃癌同住一屋三病友的生活状态,真实得不戚戚然不惶惶然;二写对女儿将来的忠告,拳拳父爱感人肺腑。最后一篇是万刚好友所作,以侧面追悼万刚的离别。从中便能看出“晚潮”的思想与风格特点。

“晚潮”搬至“全民阅读周刊”之后,阳春白雪气息加重。栏目调整,增加“品味”“域外折枝”“笑谈谈笑”“文人笔调”“品弹”“译客”“品艺路”等,所见所闻的范围更宏大了一些,不拘泥于生活,多了文化人的文化追求。

其次,内容选择的地域性明显,不仅是题材,更有语言。题材涉及两浙地区的历史风貌,两浙山水游记,对曾于两浙地区生活、工作的回忆与感怀,文人、名人与两浙的古今渊源……语言则以地方方言为主,以“听竹说谚”为代表。“菩萨来咚庙里”即“菩萨在庙里”之意;“跌跤大大”即“吃一堑长一智”之意;“一笔参天,老婆饿杀灶前”即“一笔参天,老婆饿死灶前”之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赵力行,《“晚潮”潜涌下的独白》[J].《新闻实践》,2009(7)

②王玲瑛,《20 年晚潮情,情深不减》[N].《钱江晚报》,2006(5)

③文敏,《钱江晚报:翻译小擂台,英语大世界》[J].《新闻实践》,2001(5)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2011 级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