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负面新闻 井喷报道 围观文化 平衡报道
一、负面新闻“井喷报道”的狂欢
2013年,媒体报道了海南万宁校长带学生开房事件,一时舆论哗然,紧接着一段时间,打开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可以看到接二连三的教育工作者性侵儿童的报道。据《2013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显示,2013年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件达125起,平均3天曝光一起,教师、校长是曝光最多的犯案群体。①
从2011年“甘肃校车事故”,再到2012年“危险电梯坠楼事件”,去年的“复旦投毒案”、“埃及神庙到此一游”、“张必清楼顶别墅”……近年来,我国媒体的报道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各类媒体纷纷对同类性质的相似事件进行大规模地扎堆报道。
笔者选取了2011年至今5起较典型的类比扎堆报道,以新浪网、人民网为新闻源进行了不完全统计(见表1):
本文中,笔者将围绕某一负面事件为中心,在中心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时间段里(通常为一个月左右),各类媒体扎堆报道各种相似事件的报道方式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它是近年来媒体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报道现象、方式或报道模式。(如图1所示)
“井喷报道”不是不同媒体集中聚焦同一新闻事件的跟风报道,而是短时间内围绕中心事件,进行的横向拓展式的扎堆报道。犹如从井中快速喷出的流体以井口为中心快速四散开来,形成报道的井喷之势。“井喷报道”现象一般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传播路径:以中心事件向四周做横向扩散
这种报道现象的出现,都是先由一件热点新闻事件引发,作为“井喷”的源头,媒体以事件为中心,利用事件的显著性或是抓住事件中某些敏感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做文章。
2、中心事件多为负面新闻
容易成为记者类比扎堆报道的新闻事件,大多是涉及伤亡、道德败坏、贪污犯罪等负面新闻,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大众的关注,甚至是舆论的激愤。
3、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
这些事件往往都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媒体为抓住这一中心事件的眼球效应,紧锣密鼓的挖掘相似事件,在每日海量的新闻中,借助已成为热点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吸引受众的关注与评论。
4、蜂拥而至,又一哄而散
每次中心事件发生后,媒体上报道的相似事件通常会在10天左右这一周期内不断出现,一般持续一个月到一个半月,之后围绕事件的报道会迅速销声匿迹,媒体会转向日常报道,或是对下一个新闻热点的追踪。
二、新媒体环境造就新的报道模式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成为人们信息获取和共享的重要渠道,也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报道运作。
1、“围观文化”造就“围观报道”
微博这种兼具社交性和公共性的新媒体,以及其海量快捷的滚动信息,造就当今“围观文化”的特征——对于某一热点事件,受众迅速聚集关注,并通过微博等渠道转发共享、发表评论,越是热门的事件就越会引起更多的关注。“井喷报道”中媒体正是掌握了大众的“围观”心理,抢先制造“围观”态势,最大化的吸引“围观”大众的注意力。
2、网络环境下把关人身份的模糊
如今,传统媒体的议题常常受到网络议题的影响;受众利用便捷的自媒体工具,也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使得记者、编辑的把关人角色变得模糊。很多热点负面事件,被网络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传统媒体利用事件的眼球效应,盲目扎堆报道。
3、便捷的新闻源获取渠道,新闻媒体的思维惰性
新媒体技术的发达,一方面,使微博等新闻源丰富化,一些媒体一味依赖这些便捷的新闻源;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工具为媒体寻找相似事件带来极大便利,通过其他报道方式来弥补时效性上的缺憾,对事件进行横向扩充,成为简单又高效的选择。
三、负面新闻“井喷报道”的负面影响
“井喷报道”高密度大规模的报道方式,能引发强烈的公众舆论,推动事件的解决。但这种围绕负面事件短时间内膨胀式的报道,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1、过度渲染引发媒介恐慌,冲击受众社会心理
“媒介恐慌”是指受众因媒介对危险事件的大规模报道产生的恐慌和焦虑心理的现象。②正如日本传播学家滕竹晓所说,许多的“拟态事件”,最初并不具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经传媒报道后,很快就演变成社会上的流行现象,变成了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③受众容易将媒介过度渲染的社会环境现实化,“井喷报道”实际上属于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异化现象。
媒体利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具有强烈感官冲击力的符号,对某类负面事件进行大规模的报道,这种直观、集中、强烈的表达形式在议程设置上过度突出了这类报道,而有意无意掩盖了其他报道内容。使受众误以为自己无时无刻不置身于危险的环境中、社会充斥着道德的丑恶和人性的淡漠,从而产生对生活环境的焦虑感、对现实生活缺乏信任,对社会心理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2、信息过载造成阅听污染,挤压有价值信息
各媒体持续的、大规模的报道,无疑会给受众带来视听及心理冲击。过载的信息报道方式会给受众带来审美的疲劳,甚至是阅听上的污染。在“海南校长开房”的“井喷报道”中,媒体竞相报道各种形形色色的性侵事件,严重污染着媒介环境。
同时,媒体作为大众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应在整体上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在版面安排和内容选择上应采取平衡报道的方式。连篇累牍的“井喷报道”会挤压有价值信息的报道空间,浪费了媒体资源。
3、报道失衡造成舆论压力,易引发媒介审判
媒体在“井喷报道”中,实际上起着一种放大社会中负面部分的功能,在无形中引导着受众的负面情绪,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虚拟的造成事件恶劣的影响无限放大,使大众失却原本的理性思考和评判能力,容易引发媒介审判现象。
4、报道止于事件表象,易造成烂尾新闻
各媒体一窝蜂的报道某一现象,忽略对事件的深度解读和舆论引导。只顾眼前的热点效益,不顾事件的后继发展和影响。当热度退去,很快被另一类热点新闻所取代,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甚至造成烂尾新闻。
四、走出负面新闻“井喷报道”的困境
“井喷报道”从根本上来说是媒体从业者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职业道德失守,造成的新闻选择加工上的失范现象。媒体作为耳目喉舌和社会灯塔,应积极反思“井喷报道”带来的恶果,在媒介经营管理及报道方式上做出及时的调整。
1、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把关人职责
媒体要恪守新闻专业主义,明确把关职责,不被网络议题牵着鼻子走,准确把握报道态势;尊重受众本位、塑造社会公共话题;应强化风险意识、注重人文关怀,周全的考虑到报道会给受众、社会带来的影响;在报道时,不应只追逐一时的眼球效应,而是把眼光放在传播的长期效果、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运营上。
2、注重平衡性原则,引导受众认知
媒体报道时要注重平衡性,要把握好报道的力度、角度,做到正负面报道相结合;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分流报道,可以配以新闻评论,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夸大事件的部分要素、过度重复某些敏感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不对道德丧失和人格缺位加以渲染,要积极的反思,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3、加强创新意识,坚持媒介自身风格
“井喷报道”表面上是迎合受众的产物,但长此以往,过度渲染的报道方式会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丧失媒体公信力。媒体要想从媒介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摆脱简单、复制、刻板的新闻操作方式;面对自媒体的冲击时,应积极深入生活,运用多维的、交叉的思路挖掘新的新闻点;在报道角度、深度、新意上下功夫,以内容的创新吸引受众,规避“眼球之争”和媚俗化趋势。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良好的交互性(如微博和微信等),建立起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及时调整传播方式。
当然,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大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大众围观的社会心理以及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助推都是造就“井喷报道”的背景。走出此种报道困境,一方面,受众应向“积极的受众”身份转变,提高自身的信息识读能力、选择能力、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媒体进行必要的舆论引导,新闻法规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加强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使追求高品位文化传播的观念自觉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共识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魏铭言,《去年每3天曝光一起性侵儿童案》[N].《新京报》,2014-3-3
②马媛媛,《媒介报道带来的媒介恐慌及规避》[J].《新闻世界》,2014(1):167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
(作者: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文法学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