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评析——以《看见·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为例

  • 投稿井天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238次
  • 评分4
  • 37
  • 0

【摘 要】事件类视听新闻往往从一个新闻事件出发,综合各方面资料,叙述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事件相关者、探寻并分析事件原因、最后进行评论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本文以《看见·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评析该视听新闻作品,以期为以后该类新闻作品的采访编排提供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视听新闻 新闻评析 叙事结构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种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而同时新媒体又以新闻资讯的快捷性挤占传统媒体资讯类新闻报道的空间,因此,以深度见长的事件类视听新闻节目逐渐受到观众青睐。

事件类视听新闻往往从一个新闻事件出发,综合各方面资料,叙述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事件相关者、探寻并分析事件原因、最后进行评论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如《新闻调查》、《看见》等栏目中都有事件类的视听新闻作品。

事件类视听新闻往往以报道式、访问式或综合形式为主。如何在众多事件类视听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已成为节目策划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因此,正确评析事件类视听新闻对事件类新闻的策划和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同一种内容在不同条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因此,评析视听新闻作品也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入手。

从内容上来说,一个视听新闻作品的内容包括报道的选题、角度、细节等要素。

(1)选题。新闻选题是否恰当要看符不符合所在栏目的定位和价值观。比如拿拆迁来说,虽然我们也会关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如何,但最关心的还是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如果除了新闻事件的表象之外,没有内在能支撑栏目的东西就是失败的选题。

(2)角度。新闻角度可以选择构成新闻事件的各个因素和侧面。我们评价一个新闻作品角度问题时,首先要看它是否客观,其次要看它有没有新意,最重要的是要看它对现实生活是不是有影响或指导意义。

(3)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展示是新闻报道中最能打动人的部分。但在细节的展示上,新闻报道必须把握一个度——即还原真实和保持客观的度,细节展示不足会导致新闻节目干瘪无趣,但细节展示过多又会有偏颇之嫌。这一点是新闻报道者必须要注意的,新闻评析必须时时警醒的。

从形式上来说,一个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包括报道的结构、视听符号等要素。

(1)结构。事件性视听新闻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事件,选择多种结构方式——顺序、倒叙、插叙都是可以的。而在评析一个事件性视听新闻的结构时,我们更需要注重它的逻辑性,它是不是层层推进的?是不是一直让受众保持注意力的?是不是观众能接受、理解的?一个好的结构能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节目想传达的事实,而一个失败的结构则会让受众摸不着头脑,重则影响观众判断和舆论。

(2)视听符号。视听符号的运用是为视听新闻添彩的重要元素,但它和细节一样,必须在丰富新闻作品的基础上坚守住客观性,避免将观众代入节目策划者预设的判断或情绪中。

二、评析《看见·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

2011年8月,以“新闻记录栏目”定位的《看见·周末版》诞生,这档由知名记者柴静主持,采访的新闻专题节目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而作为一档深夜新闻节目,其不俗的收视率表现和社会反响给研究者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2011年8月11日,《看见》播出了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的节目,这是药家鑫案发生以来,第一次有媒体正面采访药家鑫与张妙的父母。

1、内容方面

从新闻选题上来看,采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属于回顾性选题,选在了药家鑫执行死刑后近两个月的时候进行采访,在保持选题内容新鲜度和防止二次伤害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难能可贵。其次,药家鑫案是一件影响甚大的恶性杀人事件,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对其反思和回顾是必要而且有意义的。用药家鑫父亲的话来说,如果这能给其他正在做父母或者将要做父母的人一点启示,那也算是药家鑫“死得其所”了。

从报道角度上来说,这期节目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新闻传播需要的“接近性”。家庭教育是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话题,而这期节目侧重从个人成长和家庭教育方面来分析药家鑫案的成因,具有普遍的社会借鉴价值。这一点虽然在当时的网络评论中有所提及,但因为没有采访当事人而缺乏实际的支撑。这期节目援引了央视曾经采访药家鑫的资料和庭审资料,并就从药家鑫同学处了解到的问题向其父母进行求证。虽然角度并不新颖,但以其采访的深入支持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导致药家鑫存在某种人格分裂”这个观点,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启示性。

从细节上来说,这期节目中的细节展示是很充分且用心的,这种细节展示体现在画面和采访剪辑的方方面面。例如药家鑫母亲保留了药家鑫房间的原样,甚至随着季节的更替还搭起了蚊帐,画面中能够看到药家鑫房间的蚊帐和凉席;药家鑫的母亲提到,药家鑫在自首前提到想吃妈妈做的一顿饭;在回溯药家鑫的成长历程时,有很多旧照片;旁白在叙述药父后悔当初在孩子面对困难时,没有以父亲的责任帮助孩子共同担当,画面出现了一只大的小浣熊娃娃抱着小兔子娃娃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展示与采访的内容很好地进行了对位,这一点值得肯定,但这种对位容易激发人们的恻隐之心,也容易引起媒介批评者对报道刻意煽情且失之公正的批评和怀疑。

2、形式方面

从逻辑结构上来看,这期节目的剪辑思路是明确、清晰、层层推进和深入的。首先,由主持人出镜简介报道缘由,接着用四个部分的逻辑思路完成了这期节目。

事件回顾→提出问题并探析原因→现状报道→综合报道和评论总结

首先是对新闻事件的回顾。这一部分首先用药家鑫的自白和生前弹琴视频穿插将观众代入该事件报道的氛围中。紧接着就回顾了整个新闻事件,这里不仅回顾了新闻事件,还回顾了近日以来药家鑫案双方父母的生活,用这些来为后面的原因探寻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提出疑问并探析原因。原因探析是事件类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一是因为从报道本身来说,分析事件成因是报道的主体部分;二是因为从传播的角度来看,问题往往会勾起人们的好奇心把报道继续看下去。在这期节目中,虽然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整个问题极具分量和吸引性——一个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为什么会犯下杀人重罪。

在探析原因的部分,节目回溯了药家鑫的成长历程,也对案件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节点进行了对应的采访和回应——自首、“农村人”难缠言论、药家背景猜测、捐献眼角膜风波,最后以记者综合采访内容和其他新闻评论分析做出原因判断:法律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在教育中的缺失是原因之一。

这一部分的成功之处在于回应了案件发生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尤其是对于药家鑫家庭背景的部分,可以说是首次真实披露药家的真实情况,对于整个新闻界在之前的舆论中,对不经证实却广为传播的药父是军队高官的不实言论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不仅需要新闻界反躬自省,也值得整个社会借鉴、回顾自己在之前这场几乎一边倒的舆论风暴中的表现。

第三部分承接第二部分对药家鑫案的回顾和原因探析,采访报道了药家鑫案双方家庭的现状,以及他们之间后续的联系。

从逻辑上来看,这三部分环环相扣,承接顺畅,较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值得肯定。但在逻辑起点上预设了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导致药家鑫的人格问题、并最终导致药家鑫在面对撞人时的极端做法,这一预设有违新闻的客观性。

第四部分,主持人再次出镜,总结药家鑫案的成因。值得肯定的是,因为预设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架构在使得整期节目有所偏颇,在这一部分,柴静做了一些补救,表示——药家鑫极端行为的“成因必然复杂,难以从一个家庭中找到全部答案。”

在视听符号的运用上,这期节目运用了大量的背景音乐,特别是采访药家鑫母亲时,药母一哭就起背景音乐让人印象深刻。背景音乐的运用虽然在视听上有助于表达情感和节奏,但难免有煽情之嫌。

结语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综合各界的观点,敦促社会进行积极的改变。在这类新闻作品中,能够产生大的影响力的往往是一些角度新颖、时机恰当、结构合理、细节丰富、节奏适宜、并能够合理运用视听符号的优秀节目。这些因素既是评析事件类视听新闻的要点,也是一个事件类视听新闻节目成功的原因。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