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用户自创内容互动聚合编排——《知乎日报》新型采编模式探析

  • 投稿猫王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810次
  • 评分4
  • 96
  • 0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由此也催生了数字报刊关于采编模式的新思路。知识型讨论社区“知乎”于2013年推出移动客户端——《知乎日报》,通过整合知乎大量高质量问答的优质资源,用户真正代替记者,源源不断地为报纸输送大量资源,编辑则扮演着网络信息聚合者的角色,与用户进行“双重把关”,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报纸的原创—聚合新型采编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知乎日报》 自创内容 聚合编排 采编模式

一、《知乎日报》:依托于知识型讨论社区的“新型报纸”

知乎是一个严肃的知识型讨论社区,在采用邀请制注册方式两年后,于2013年3月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同于百度知道或新浪爱问等即问即答网站,知乎建立起了社会网络,期望以关系社区的形式来帮助用户找到更好的问题和答案。在这里,各种问题都可以得到各领域专业人士的高质量解答。依托其每日生产的众多内容,知乎团队于2013年5月推出资讯类应用《知乎日报》。《知乎日报》实际上就是知乎社区高度浓缩的精华版,用户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可以高效地获取整个知乎社区的核心内容。

《知乎日报》的应用界面非常简单——在首页的顶部,来自知乎社区的最热门的消息和最受关注的内容将会以大图的形式,作为Top Stories进行呈现,用户可以通过左右滑动进行内容切换,其他的推荐条目则会以标题列表的形式显示于大图下方。同时,作为一份数字报刊,《知乎日报》在页面设计上非常重视互动平台的搭建,点击感兴趣的标题,就会进入内容页面,在这里用户可以进行评论,或点击“查看知乎原文”的超链接,进入知乎社区查看原始的问题、答案并参与讨论。以其独树一帜的产品定位和专业、有趣、第一视角贴近事件本身等特质,《知乎日报》迅速吸引和凝聚了属于自己的用户群体。目前激活用户也已超过400万。

二、新型采写模式:用户代替记者生产报纸内容

1、由记者到社区用户

在传统的报纸生产流程中,记者掌握着媒介话语权,受众则被看作是分布广阔、互不相识、松散的集合体以及被动的旁观者,缺乏反馈和参与的机会。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内容由专业人士独创的历史:消极的受众变为主动的媒介用户,他们直接参与信息的创造与分享,并将原创的内容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展示。”①作为一个高质量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驻扎着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回答网友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和网友分享他们各自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每天生产大量内容。以知乎上一位持续分享理财类知识,受到大量关注和好评的注册会计师为例:对他来说,他所擅长的专业知识极具价值,通过《知乎日报》,他们直接作为“记者”的身份,传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回答众多用户所关心的问题,与很多感兴趣甚至懂行的受众共同分享。因此,对于《知乎日报》来说,信息的生产者由少数舆论领袖变成了集体发声,社区用户开始真正替代记者的位置,成为《知乎日报》的内容生产者,源源不断地为《知乎日报》提供优质稿件。

2、专业人士对高关注度问题直接发声

如今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便捷,对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一些媒体已经无法再满足受众的需求。除此之外,尽管“许多记者尽最大努力追求准确性,但他们必须遵守行业常规。他们的遣词造句总会和当事人亲身感受或他人所了解的事件真相有所出入。”②

《知乎日报》的内容生产模式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弊端——报纸内容不再由记者采写,而是开始真正实现众多力量的聚沙成塔,由事件亲历者或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解读雾霾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金融从业人员分析该如何看待四大行“围剿”余额宝,资深企业管理人评点打车革命,预测租车业出现下一个淘宝的可能性。不管是从业多年的行家,还是热衷钻研某一领域的爱好者,他们的观点都是对相关问题的直接发声,从而使《知乎日报》形成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报纸的信源采集形态。

3、时效性让位于服务性

新闻时效性一直被视为新闻的生命。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冲击下,如何快速播报最及时的信息更是成了传统媒体要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就在众多媒体纷纷在“抢新闻”这一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奋力搏杀之时,《知乎日报》绕开短板另辟蹊径,以“服务”的姿态挖掘新闻背后的疑点,并给出由受众所共同评选出的最佳答案。

对于《知乎日报》来说,充分利用知乎社区内的各种解答资源,回答大众用户所关心的各种疑问是其一直以来的目标。其重点不在于介绍事件,而是放在回答“怎样”、“如何”这样一些问题上。诸如“厨艺基本为零的人,怎样折腾出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如何自学建筑设计?”、“怎样在家给宝宝拍出影楼级效果?”等,用户都可以在《知乎日报》上找到答案,就连“用什么方法可以挑选到又甜又熟的西瓜?”这样的问题,都有资深瓜农在《知乎日报》上亲身传授经验。由于内容涉及司法、税收、医药、航空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各种领域,《知乎日报》为用户普及知识、提供直接可用信息的服务性已经受到众多用户的认可。

三、编辑模式:聚合编排高关注度话题

在传统定义中,编辑是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记者从事采访写作的指挥员和总参谋。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编辑业务面临新的挑战,编辑的定义与角色也被消解和重新建构。

1、用户与编辑进行“双重把关”

在传统媒体中,编辑以其对新闻信息源的垄断,当仁不让地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决定着受众“知道什么,什么时候知道”。但在网络时代,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作为受众的网民可以作为传播者来发布信息,同时绕过“把关人”的限制,对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做出选择。一些观点认为,传统编辑的“把关人”特权已被消解。

对此,四川日报记者余义勇在《网路编辑的新闻“把关人”功能嬗变》一文中提出了“双重把关人”理论。他认为,虽然网民本身也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把关人,但由于他们个人素质和能力有限,对真伪信息的辨别能力不高。在海量信息、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充斥的互联网上,网民仍然需要高素质的“职业把关人”。因此把关的理想模式应是用户和编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把关。

这一理论在《知乎日报》的编辑模式中得到了明确体现:首先,用户对稿件进行初步把关。《知乎日报》中每天推送的内容,来自知乎社区每日用户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中,获得最多赞同数的答案。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即用户最感兴趣的话题;获得赞同数最多的答案,即用户最为认可的优质答案。随后,运营编辑结合近日的新闻热点及受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对用户的初次选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样的“双重把关模式”之下,网民把关人的意愿被肯定,同时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得以重新建构。

2、尊重原创,“美容师”功能弱化

甘险峰在《当代报纸编辑学》一书中认为:“一个成熟、合格的编辑应该具有‘美容师’的能力,可以把一个版面打扮得或国色天香、倾国倾城,或清纯宜人、淡雅得体。”③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软件包消解了编辑一部分的职能,对于《知乎日报》来说,编辑“美容师”的职能被进一步弱化:和用户共同完成稿件的过滤之后,编辑只是根据主题和表现形式的需要,把知乎社区中的原始问题改成文章标题的形式,放在应用中供大家阅读,而不再对作者的文章进行修改。例如:针对近期关注度非常高的微信支付事件,《知乎日报》的编辑就把原问题“互联网的闭环到底是什么?”包装成为“微信支付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离线商务的最后一环”的标题,和最认可度最高的答案一起推送出来。因此,对于受众来说,看到的所有内容都是知乎用户原汁原味的呈现。

3、以阅读价值为核心的评判标准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在给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垃圾信息,要想方便、快捷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因此,“目前的报业竞争中,一份报纸的立足点在于该报能否找到读者未被满足的信息或需求。”④

在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看来:《知乎日报》目前基于UGC模式的最主要评判标准就是:内容本身是否优质,对其他用户来说是否有阅读价值。《知乎日报》的内容除了贴近新闻热点,还包括“为什么猪肉价格越来越低”,“一天中哪个时段PM2.5指数最小”等各种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知识。以阅读价值为核心的评判标准,充分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4、面向用户碎片时间,内容力求少而精

为了确保其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各大网站、信息类应用都希望为用户提供足够多的新闻报道。但网络中的消费过程,往往是一个由海量信息到少量信息的“信息减法”过程。此外,据调查显示,用户主要的阅读时间依旧是在PC或书本上,在手机上查阅信息更多的只是利用上下班、休息等碎片时间。这些时间并不算多,绝大多数用户基本上不可能阅读完所有新闻信息。对此,《知乎日报》坚持精选精编的原则,从选择稿件到组稿,都力求少而精。每日20篇左右的更新量,基本能满足用户需求。

依托于知乎这一大型知识型讨论社区,《知乎日报》不断撷取高品质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与优化,形成了原创—聚合的新型采编模式。其优势除了内容资源丰富容易获取,成本低廉之外,还可以将用户纳入整个信息采编流程中,培养用户对社区和报刊的黏性、忠诚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不难发现,知乎社区注册用户高达百万,活跃用户每天生产的内容数量庞大且主题繁杂,不仅增加了编辑过滤和筛选信息的成本,也对《知乎日报》的加工整合、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一采编模式后续发展力到底如何,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高丽华,《参与、互动、共享: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重构》[J].《新闻界》,2013(16):67-70

②罗伯特·达恩顿 著,熊祥 译:《阅读的未来》[M].中信出版社,2011:25

③甘险峰:《当代报纸编辑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2

④时统宇,《“晨思”“晨语”有现代感》[J].《新闻与写作》,2010(1):42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