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真人秀节目中常用的造假手法,并从电视台收视率压力、受众收视心理、不良的行业风气和浮躁的社会风气几个维度,来剖析真人秀节目实事求是之难的原因,提出如何在真人秀节目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几点浅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真人秀 造假 收视率 实事求是
“真人秀是个外来词直译,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是‘由普通人在规定情景中,按照一定规则参与竞赛’为主要类型的电视节目。”①真人秀的基础是“真”,作为节目核心的“人”则要在“真”的基础上才能“秀”出自我。然而目前国内的真人秀节目频频造假,观众尚未消化情感相亲类节目中的女嘉宾临时演员的真实身份,那边草根歌手早已签约唱片公司的爆料又令其瞠目结舌。观众在真人秀亦真亦假,亦真亦秀的独特电视景观中,愈发迷惑。
一、真人秀节目频频造假
1、选手身份造假
国内知名电视情感类节目多名嘉宾身份造假曾引起网络哗然,尤其女嘉宾在节目中的身份与现实不符。如女嘉宾杨漫在该节目中声称为年薪超过20万的市场营销总监,但之后被眼尖的网友揭发她的真实身份不仅是一个临时演员,还是医疗广告的“托儿”,她曾出演电视剧《手机》、《超人马大姐》,还曾以女医学专家的身份主持过江苏城市频道夜间健康讲座类节目。
北京卫视今年推出大型真人秀栏目《私人订制》,在其2月16日的首期节目中也出现了的主人公身份造假问题。节目中对主人公身份交代为“北漂”的保安,但在节目播出后,有眼尖网友认出孙浩为一位小有名气的喜剧演员,甚至还执导过大量视频作品,与节目中始终强调的“小保安”身份相差甚远,众多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对他的真实身份予以曝光。
类似的真人秀节目中主人公身份造假的事件不胜枚举,而脱离了“真”这块基石,其余的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选手身份造假,用演员来欺骗观众,真人秀节目也就失去了其在竞争中的撒手锏,其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也不言而喻。
2、编造故事
论起国内真人秀节目编造故事实现“煽情”,鼻祖堪称选秀类节目,虽然最后泛滥招至广电部门出面制止。然而随着各家电视台蜂拥推出多档类似真人秀,白热化的竞争致使其“煽情”愈发“汹涌”。
当下的真人秀节目,强调“以身世带才艺,以故事助表演”,于是几乎每位真人秀选手,都有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生”,每个人的身世、故事特点基本上离不开身体残缺或家境窘困,却仍带着梦想来录制节目,种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故事情节,赚取评委和观众的大把眼泪。
于是,在真人秀节目中成功出位的似乎都和才艺水平并无多大关系,每一档真人秀节目中都必然会出现残疾人士、袖珍歌者、孤儿、一贫如洗的草根等。不可否认,身残志坚或是家境贫苦,却仍执着着对艺术的追求的选手本身是可敬的,但是栏目组借此过分“悲情叙事”,显然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至于编造虚构,甚至无中生有则更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而在国外的选秀节目中,同样也有故事挖掘,但是多是基于选手自身才艺过硬的基础,相对克制,不会过分渲染悲情,影响艺术评判的专业性。但在国内的真人秀节目中,才艺平庸,但声称“为子而唱”、“为夫而演”、“为父而舞”的讲故事选手,使得节目的主题愈发偏离才艺的既定轨道。诚然,歌声很美,故事感人,但是,唱歌的人、讲故事的人动机不美,甚至弄虚作假,真人秀节目制作媒体也一味的被收视率牵着鼻子走,在市场经济中迷失了方向。
二、真人秀节目造假频现的原因
1、电视台盲目推崇收视率
自媒介集团化之后,电视台需要自负盈亏。虽然各家电视台获取资金的渠道并不单一,都离不开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开拓。然而现实情况是, “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搏击的经验和机制,缺乏在新环境中经营的人才和勇气。截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媒体获取、积累资金的手段仍然只是广告收入——事实上由国家无偿提供的传播资源对媒体的回报。”②这种媒介集团化基本的操作方式直接带来了电视台对广告的过度依赖,为了收视率好,为了广告收益,为了在市场化中生存,而采用一些吸引眼球的手法。
纵使当真人秀节目中没有了那些所谓的看点、噱头,节目的收视率可能会下降,但是媒体不能只从经济角度出发,而违反实事求是原则,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降低大众的审美标准。媒体应该把社会责任置于首位,而非以经济导向去做节目。同样,对一个节目的优劣做出评判时,也不能将收视率作为唯一的标尺。
2、观众特殊的收视心理
(1)刻板印象。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由于一部分富二代在以往媒体报道中多以负面形象出现,无形中塑造了大众对富二代群体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奢侈浪费、不学无术,甚至想当然的以为他们在公众媒介中出现这件事本身就是有幕后推手或者金钱勾当等。再加之一部分受众的仇富心理作祟,富二代在真人秀中是不受欢迎的。基于种种现实考虑,栏目组为了尽量减小观众对选手的负面联想,而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授意或者直接要求富二代选手伪装成草根来迎合观众口味。
(2)消费苦难。目前,很多真人秀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大用特用煽情手法,引爆泪点。选手的悲惨经历往往会博得观众及时而廉价的反馈,主要包括情绪反应与情感认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基于好奇的窥私心理需求。加之,在现代社会,身份已经被标签化了,观众在看这个选手时不是单纯看这个人本身,还有其所属的社会群体,草根成为一种选秀类节目中很讨喜的标签。越是草根,越是家境贫困,身体残缺,越能引发观众的同情心。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幸和苦难绝不是用来消费的。一切的同情都应当建立在理性尊重的基础上。
3、浮躁的社会风气
(1)行业风气不良。在电视圈内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剧本的真人秀不是好节目,不编剧本的导演不是好导演。“各种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从选手选择、情节设定到戏剧效果的营造等,都‘用心良苦’,甚至以假胜真。”③
在电视行业,众所周知,很多所谓的真人秀节目,“秀”的成分要大于“真”,栏目组为了获得更好的节目效果,有时编导会要求选手按照编导写好的台本来说,看似是发自真心的肺腑之言,其实是经过编导设计和润色的,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节目效果,增强节目看点,强化矛盾点或者使高潮升华罢了。本来不正常的一件事,当行业内部都如此操作,久而久之就成了常态。由此可见,不良的行业风气也是致使真人秀节目造假的重要因素之一。
(2)社会风气浮躁。任何社会现象或事件的发生,其背后都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真人秀节目中的造假也不例外,很多选手或嘉宾急功近利,或是伪装成草根或是编造故事来博取观众关注与同情,借机大秀自我。
这与当代中国浮躁的社会风气也是不无关系的。在房价高、就业难等巨大的现实压力面前,我国的社会风气浮躁,一些人总是想成名,急于享受物质财富。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实质上也间接助长了造假之风的盛行。
三、真人秀节目应坚持实事求是
真人秀节目频现造假现象,会导致媒体公信力的缺失。策划与造假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策划侧重节目表现手法的艺术性,但是其核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是选手身份,经历,还是故事,都应该是符合事物原貌的。考虑到对收视率推崇的行业现象的复杂性,以及改进措施的可行性,笔者在此仅从节目制作及播出的角度,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深入挖掘人物故事
基于收视率和节目同质化的巨大压力,各档真人秀节目都将宝押在选手或嘉宾的故事上。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点的,只不过节目制作者急于完成流程而挖掘过浅,最后不得不编造虚假故事。因此,深入的挖掘每一个选手和嘉宾背后的故事不失为在真人秀节目坚持实事求是的一种绝佳选择。
2、减少悲情,传递正能量
避免凄凄惨惨戚戚的荧屏怪相,避免节目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个人情感宣泄的平台。在这一点上,欧美真人秀节目堪称典范,在欧美的真人秀节目中提及选手悲惨经历时,时长上相对克制,全然没有国内真人秀节目常见的煽情音乐伴奏,主持人催泪解说等辅助手法。因此,可以效仿欧美真人秀节目,将主要侧重点置于选手的才华、才艺展示环节,同时结合挖掘选手或嘉宾在与其他选手相处过程中的矛盾冲突等,要侧重正能量的传播。
3、细化问责制
首先,要在选手或嘉宾的选择和身份核实上加强把关,采用编导负责制。编导在选择选手或嘉宾时,不仅要掌握其真实完整的身份信息,还要了解其参加节目的动机;其次,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要实行导演负责制。导演要对选手的表现做第二道把关,避免急于成名的选手编造故事。最后,强化节目审核制度,引入节目评审员评审机制。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直接问责该环节的对应负责人。
结语
真人秀节目不同于新闻节目,以真实为生命,笔者也并非全盘否定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夸大渲染手法。但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真人秀节目,也就失去了最大的卖点,没有“真”这一方沃土,真人秀和话剧、电视剧、电影的差异又何在呢?
真人秀这种节目形态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更好的坚持真人秀纪实、非虚构的节目形态,从而更好的实现媒体的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传播优良审美等基本功能,应是电视人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②段京肃,《媒介集团化的喜悦与尴尬》[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0-55
③殷亮,《电视真人秀作假现象的管控》[J].《青年记者》,2013(30)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