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从“马航失联事件”看新媒体的失范及对策

  • 投稿可苦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60次
  • 评分4
  • 40
  • 0

乔 瑞

【摘 要】“马航失联事件”一发生立刻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网上关于“马航失联事件”的消息满天飞,形成了一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逐赛。本文就新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的角逐中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马航失联 新媒体 失范

2014年3月8日,原定从吉隆坡飞往北京载有239人的马航MH370在01:20失联,机上乘客中有154名中国公民。此事一发生立刻引起了中国公民的高度关注,也形成了一场新闻的角逐赛。这其中有中国媒体和其他国家媒体在获取信息、新闻报道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的角逐,也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时效性等方面的角逐。

“马航失联事件”发生之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迟迟没有明确表态,我国民众对此事尤为关注,尤其是失踪旅客的家属,各方记者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线索。一时间网上关于“马航失联事件”的消息满天飞,因为缺少官方权威消息,各家媒体都在抢“新闻的第一落点”。据新浪微博指数,事件发生前一天,“马航”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在新浪微博的讨论量仅为66条,而3月8日这一数字激增到170万条,话题热度急剧升温反映了网友通过这一平台表达对马航失联的热切关注。①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积极主动挖掘信息、新闻消息的滚动播出,使新媒体的新闻传播速度明显优于传统媒体。但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上的一些失实新闻也不断出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戴佳认为,一些所谓“动态滚动”的信息看起来是在给焦虑的公众提供一些方向和看法,但从结果来看都是徒增烦恼,助长了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②这其中有些网民甚至部分主流媒体,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关注,抢先一步引用未经核实新闻源,报道未经核实的新闻内容,这扰乱了民众的视听,同时使舆论环境趋于复杂,也导致了民众对部分主流媒体的不信任,使其失去了公信力,受到了业界和网民的批评。

一、“马航失联事件”谣言传播的表现

1、假冒新闻源

在“马航失联事件”中有些谣言发布者假冒“越通社”之名发布谣言,信息与谣言交织在一起,不明真相的网民转载、转发,致使谣言大面积传播, 造成公众对媒体集体不信任的恶劣影响。

2、配发修改过的图片

谣言发布者利用图片增加新闻可信度来吸引网民点击,做到“有图有真相”,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传播谣言。如“搜救部队记者笑容面对镜头”、“失联飞机迫降在海面”的微博,所配发的图片移花接木是与文字不相关的图片。

3、发布愿望式谣言

有的微博用户为了表达良好的愿望,或者有意利用人们对灾难事件的同情心理,发布一些似是而非的“趣闻”,使很多人信以为真。比如,微博上有不少人在转发“穿越35年的914班机”这一“趣闻”,称美联航914航班1955年从纽约飞往佛罗里达,中途失联,35年后却出现在委内瑞拉,乘客全部生还。其实,早在2012年果壳网就对这则“时空隧道”假新闻进行了辟谣。该网指出,在英文的文献中检索不出相关的任何记载,认为这“只是中国作者笔下编造的一个故事”。③

4、微博传播谣言

为了追求噱头和关注度,一些加V博主和非专业媒体的账号纷纷发布、转发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跟风炒作,大量发表自己非熟悉领域的言论。由于其影响力和庞大的粉丝群体,使得信息传播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部分新媒体的意见领袖没能起到积极的信息传播作用。

二、“马航失联事件”中新媒体失范的原因

在“马航失联事件”中新媒体表现出诸多不足有其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了整个社会外部因素,新闻从业人员自身因素,以及现阶段对新媒体管理方面的疏漏。此次“马航失联事件”中新媒体的失范与每一环节的不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新闻行业已经逐渐具有职业化、组织化的特点,更加具有了商业属性。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当今社会的新媒体已然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播消息,而是凭借着它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众多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发挥着其更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新媒体尚处在初级发展的阶段,产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使我国新媒体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以防止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停滞,或是走上错误的道路,造成其它不利的影响。

1、经济利益的驱使

各媒体为了抢占“新闻的第一落点”,纷纷在各自的媒体平台上列出了吸引网民参与的方式,而为了能实时快速的更新新闻消息达到新闻的滚动播出,一些媒体不惜制造假新闻来获得关注、谋取利益,把消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抛在一旁。媒体为了生存而放弃道德操守、践踏新闻价值,部分媒体为谋求“眼球”效益,重利轻义;个别记者为经济利益而夸大事实真相、捕风捉影或虚构事实。可以说,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逐是“马航失联事件”新闻道德失范的最直接原因。

2、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今,被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媒体越发的意识到自己的商业属性,而在媒体商业属性的释放与发育的作用下,不可避免的催生出媒体对于自身利益的觉醒与考量。由于媒体获得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是市场机制,其对市场越来越强的渴望与需求,势必会影响到媒体对于获得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衡量。在其自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后,往往会选择保护自身利益。如此,一系列社会问题便随之而来。正如在“马航失联事件”中部分新媒体所表现的那样,一家媒体因为制造假新闻而获得了收益之后,其余各家媒体便在竞争中落入不利地位,而为了能获得收益,提升自己的媒体地位,又再次制造吸引人眼球的爆炸新闻,使媒体的竞争陷入了恶性循环,扰乱了新闻舆论环境。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也使新闻工作者的角色越来越不光彩,与媒体职业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

3、“把关人”的缺失

在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这体现出新闻传播的权威性、规范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传统的舆论“把关人”角色是为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把关人”的存在有助于社会中心意识的建立。而互联网的出现 使把关人的定位、把关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带来了全新的交流方式,网络的特点是双向性、交互性、无限性,几乎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是公开的。如今,个人和机构通过网络发布与接收信息都变得轻而易举,信息的实时发布使得大范围、合理组织的细致审查变得困难,几乎大部分信息的发布都不能经过严密的审核程序。尽管一些网站设立了一些审核程序,例如腾讯网站对于注册用户发表的言论,一般需要经过管理人的筛选后发表,但是因为有限的精力和财力,网络新闻编辑不可能去一一追究新闻的真实性。加之目前多数网民的受教育程度还不高,没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对于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大多数网民还不具有从这些信息中选取对自己有用信息、辨别信息、运用信息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和素养。这时很多媒体为了满足大众的新闻求知欲,获得经济利益,将大量未经核实的、虚假的新闻抢先发布在网络上,扰乱网络新闻的舆论环境。正是因为“把关人”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缺失,才使制造的假新闻被快速大范围的传播,丧失了社会凝聚力和统一的标准,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4、人文关怀的负效应

“马航失联事件”中不少媒体的关注点偏重于对遇难家属的关怀以及对遇难同胞的祈祷,其实这一人文关怀的路线,早在汶川地震时就已经开始在走了。可是之前的人文关怀报道并没有让民众感到不满,相反就是因为这样的报道深得民心,才形成的今日的情感新闻。可是,在“马航失联事件”中人文关怀式的报道已经失去了人文关怀性。那些被记者频繁追问下的遇难者家属以及被大幅展现的无奈痛苦家属图片,使得这些相关人再次受到伤害。毫无意义的煽情,使新闻变为媒体营销和推广的工具,最终导致民众反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史论部副主任赵云泽说:“围堵采访这种行为是粗暴的,记者不能因为职业要求而忽略对当事人和家属的隐私保护以及情感关怀。”④

三、新媒体应采取的措施

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常常被誉为“无冕之王”,他们在监督社会的同时亦应该受到大众的监督和管理。一般来说,对于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控制有三种模式:受众控制、第三方控制、同行控制。⑤“马航失联事件”中新媒体失范究其根本是因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盲目追逐经济利益,从而使其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导致虚假信息充斥网络,使得大众一度对我国媒体失去信心。针对新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正。

1、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其自身素质

真实应该是新闻人不懈的追求,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同时获得受众的支持与信任,提高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工作人员不仅要承担一定的法规性责任,更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性责任。法律确立了一个框架,与之相伴的道德框架虽没有前者严格,但与之互为补充,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1991 年1 月,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并颁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其中就明确规定了,“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采访报道突发事件要坚持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推动事件的妥善处理。”“新闻工作者要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取新闻素材,新闻采访要出示有效的新闻记者证,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报道新闻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不摆布采访报道对象,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⑥此次“马航失联事件”中失范的新闻工作者,都没有树立正确的新闻道德观,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只重视速度与数量,抛弃了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得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在受众心中一落千丈。新媒体应该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规范其新闻报道的行为,让新闻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新闻的质量。还要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新闻道德观。

2、加强社会对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监督

在微博上出现了大量转载的假新闻之后,微博上也发出了大规模的辟谣信息以及采取删贴、禁言等管制行为。在“马航事件”中,微博的谣言治理凸显了“自净功能”和“他净功能”的协同效应,尤其是很多普通用户自发呼吁遵守灾难报道和信息传播的规则,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伤害失联人员家属的感情;还有不少用户对涉嫌谣言的微博踊跃举报,自觉维护“自媒体”的传播秩序。比如,“搜救部队女记者笑容面对镜头”的谣言,来自微博用户的举报就高达690人次。⑦

3、完善新闻法律法规

杜绝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新闻工作人员除了要加强行业自律、自我监督和 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之外,还需要新闻法规和公众监督的“他律”。我国针对这一问题相继颁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这些新闻法规的硬性管理,有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现阶段制定专门的新闻法,能使中国的新闻事业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4、提高人文关怀意识

一个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新闻记者,是会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当下做出果断而有价值的选择的,这样的选择需要勇气,更需要符合社会这价值导向的原则依据。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在灾难中出现的一些灾难受害群体是需要被安慰和同情的,但是不能为获取受众的同情而一味地消费同情。“马航失联事件”中部分新闻工作者就是丧失了人文关怀意识,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对遇难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同时亦欺骗和伤害了广大受众。新闻工作者应该熟练运用沟通技巧,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承担人文主义关怀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报道新闻。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因素,新闻记者在对社会事件报道的过程中对大众的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所以新闻记者要更好的发挥媒体力量,促进社会和谐,成为人文关怀的实践者。新闻记者对人文关怀新闻的传布、对新闻人物的特殊爱护和抚慰、对恶劣行径的揭露和批判、对冷漠和低俗的拒绝等,都是对人文关怀的践行。其中,抵御冷漠与低俗的侵蚀,是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的重要内容,是新闻工作者实现人文关怀的必要条件。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 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 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传播的精度越来越高,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此次“马航失联事件”中新媒体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当新媒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时,消极影响就愈加明显。《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就说:“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⑧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一切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媒体应该准确把握报道的真实目的,恪守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准则。加强自律意识,自觉维护网络秩序,不为了短期利益编造新闻,不随意播报未经核实的新闻。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曾言:“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的追求真理的热望, 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方面上拯救出来。”⑨如今,信息传播碎片化,可是新闻真实性不能碎片化。面对众多信息,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多一些独立思考和学会进行理性判断,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繁重而光荣的任务, 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职业道德, 自觉维护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 始终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 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 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反之,那些缺失职业道德品质与理性的新闻媒体,必将降低社会公信力,遭遇社会信任危机,无可避免地陷入现实及未来发展的困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陈海宁,《产品角度看为何微信没成马航事件传播主阵地》[EB/OL].http://tech.sina.com.cn/zl/post/detail/i/

2014-03-10/pid_8444150.htm

②《马航客机失联事件谣言层出 媒体陷谣言“漩涡”》[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3-20/5972102.shtml

③⑦王君超,《“马航事件”国内媒体的报道问题出在哪》,[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317/c14

677-24655702.html

④薛艳雯,张源培,任沁沁,《新媒体时代的“言责”——马航事件触发传播伦理反思》,[EB/OL].http://news.xinhu-

anet.com/2014-03/09/c_119680653.htm

⑤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36

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EB/OL].http://baike.so.com/doc/6707177.html

⑧陈嘉奋,《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规避》[EB/OL].http://qnjz.dzwww.com/cmzc/201311/t20131125_9244790.htm

⑨张少虎,《传播真实合法的互联网信息是网站义不容辞的责任》[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

shizheng/2012-04/09/content_15004810.htm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