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暗恋·桃花源》中第三世界文学艺术缩影与梦境解析

  • 投稿天蝎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507次
  • 评分4
  • 34
  • 0

○金冰冰

【摘 要】影片《暗恋·桃花源》让我们看到几段不同的人生之路,其对人生的思考有强烈的寓言性,通过对其的分析发现,桃花源其实是潜意识中梦境的再现,既有“乌托邦”式的浪漫又有现实的讽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寓言性 梦境 讽刺 乌托邦

《暗恋·桃花源》和以往我们所关注的电影有所不同,它看似缺失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主要的叙事线索,似乎情节很散落,但是经过多次观看之后发现这确实是一部值得分析的电影,并且有着典型的第三世界作品的特征。

一、四段不同人生的寓言性和讽刺感

1、关于《暗恋》

《暗恋》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浪漫且心酸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江滨柳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人生故事结局。其中演员饰演的江滨柳是一个很有浪漫色彩的人,他一开始就忘不了东北忘不了过去,这就为他之后也忘不了云之凡做下了铺垫。当分离要到来了,两个恋人在回忆认识之初如何相遇展望分别后怎样联系。一切都那么的符合逻辑就如同一般恋人一样。可是就在这时导演终止演出,并指责江滨柳你演的不像“江滨柳”。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就源于,每一段过去在过往人的心里都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剪不断思绪。这种种过往是不可复制的,有些人选择淡忘它,有些人把它深藏在心底,可是“江滨柳”却选择把它记在心里。似乎导演就是现实中的江滨柳,可是他忘记了他记忆中的那段过去是只属于他自己的,再怎么演绎也不可还原。

直到故事讲到台北医院的病房中,我们发现故事并不像男女主人公起初想的那样,在天涯海角两个相爱的人都可以遇见。往往生活中最常见的不是相遇而是错过。一生当中我们会错过很多事而那些个错过便会成为一生的痛。而主人公便也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台北两人就错过了一生。现实生活的残酷就是对年轻时浪漫人生对白的最好的讽刺。男主人公说:“就算我们在上海不认识,我们隔了十年在汉口也会认识;就算我们在汉口也不认识,那么我们隔了三十年,四十年在海外也会认识。”坚定而浪漫的对白,可是现实的讽刺,就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城市短短几年却再也不得相见。当云之凡送给江滨柳一条围巾时说:“你别管钱嘛”。又一次与现实脱节,单纯的如同“山茶花”般的爱情是不需要金钱这俗之又俗的事物来玷污它的。可是往往这俗物才是我们这些身在世俗中的人物无法逃脱枷锁。两人为生活都背离了曾经的誓言,男人没有一直等下去,女人也没有。可就当岁月一天天过去当再次相遇,男人发现自己午夜梦回时的山茶花少女此时已不再年轻,自己仍然只活在记忆中,当记忆被现实所打破主人公才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才发现了妻子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可是生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把自己看得最重的档案袋拿出,那里装的已不再是写满回忆的信而是满满的现实的俗物。

当一切都结束时,老了的云之凡走了,门关上了。这扇门关上了两人关于过往的一切,再也没有秋千,再也没有山茶花再也没有美丽的月光,这一切都被彻底关上了。可是不久之后门又打开了,透过门我们看到了江滨柳,穿过江滨柳我们看到了导演。这一切就似一连串的映射,关上了生活中的某扇门可是生活依旧会继续。你努力的幻想的一切都会被现实所击垮成为赤裸裸的讽刺。你努力想要记住的一切往往早已不再是最初的摸样,这个改变他的还是你自己本身。

这一切的一切的变化手法都如同詹姆逊分析的第三世界文学一样,有讽刺同时也是有强大的寓言性。

2、关于《桃花源》

《桃花源》这个章节寓言性和讽刺感就更加明显。“桃花源”这三个字分别映射了“陶花袁”这三个人。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原本在男性社会中男性是占家庭的主导地位的可是,当男人的某些功能的缺失后一切就开始出现了倾斜。原本属于男性特权的酒不能再喝了,刀也不能再用,就连饼也吃不了。一切都出现了失衡的状态。当现实不停地打击着剧中的老陶,他无处诉说,也再没有立足之地时,他选择了离开。在逃离的过程中他想忘却,他本以为自己可以忘记,在黑暗的道路上给自己寻找出一个光明的小孔。他开始寻求别的安慰,可以和谐的和春花还有袁老板生活在一起。当他又一次认为自己已经战胜心中的困难,并且以一种成功者的姿态回到家中一切都变了。现实又是一记沉重的耳光,他发现一切都与他想象的不一样。春花和袁老板不如在桃花源中那般恩爱。他以为自己可以回归到这个现实中,可是那酒他依旧打不开,证明他的缺失在现实中是没有被弥补的。

最后他默默的走开了,想要独自一人回去,可是再也找不到那片桃花源。此处深刻的体现了故事的寓言性。当我们走进自己的世界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在其中似乎放下了一切,也想要忘掉一切,当我们自以为成功了的时候现实往往给了我们强烈的讽刺和嘲讽,那些你所描摹的都不是现实,你所想要忘却的都依然还在。当你对现实失望想要回到自己的避风港时,你会发现你自己用现实摧毁了自己的梦。因此,不要想着逃避,那是自我的迷藏,只会让你停驻不前只会让你迷失方向。

3、关于“疯傻女”

这个形象出现的次数不多却贯穿着整个故事都在,这个傻女人没有自己完整的故事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在苦苦追寻自己心中的那个他。

从女人疯傻的只字片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女人曾经有一个很相爱的男人,他们一起吃小吃一起看桃花一起约定在某个地方相遇,可是时过境迁一切都变了。曾经的恋人没有再相见,没有按照约定出现,女人不停地寻找着这个人,直到这一切占据了她生命的全部。这个故事展现出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当我们面对爱情我们盲目追求,在爱情中我们往往失去自我。可是这种失去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它只能让你不能自拔。我们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境,可是现实需要我们清醒的去面对。如果你战胜了自己的心,那么就可以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不然就如同疯傻女一般在自己的梦境中打圈。

4、关于“墨镜姐”

“墨镜姐”这个人物出现的就更加少了,只有简单的几个镜头,没有台词也没有剧情,是另一种独来独往的旁观者的人生。这一种往往是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天带着一副有色的眼镜看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冷漠的观看着身边发生的事情。似乎这些事情都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冷漠是代名词,有色眼镜是生活的伪装。每个人都在给自己做掩饰,掩饰自己的内心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

总结看来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了四种人生,一种是拼命想记住过去,渴望活在自己的历史中,渴望曾经的浪漫,可是现实却不是如此。一种是拼命想要忘记过去,渴望生活在自己构建的梦境之中,可是现实也不是如此。第三种是拼命想要回到过去,在自己的思维中迷失了自我,现实却丝毫没有改变。最后一种是拼命想要掩饰自己的内心,冷漠的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生活,生活也同样冷漠的回应他。细想来不管是怎样的人生道路我们都会遇到如同这样的选择人生的时候,而这四种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人生的不同方向。

二、以精神分析学方法看这部影片

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了众多似梦非梦的剧情穿插。梦可以说是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非理性的愿望。尤其是源自童年,尚未转化为反向或升华的性欲,当我们的意识控制微弱时,譬如睡觉时这些愿望就显现出来好像得到了满足。

就如同在《桃花源》中的老陶就是一种梦境的体现,在桃花源中的一切都如同一个“显意梦”,梦中的故事是对现实的一种扭曲,看似梦中的一切都与老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其实都有他们存在的必然性。如果这样看来在桃花源中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梦的运作”。可是就老陶来说桃花源的一切又如同是一个“隐意梦”它表达了老陶的内心所隐藏的一种欲望。是一种潜意识的爆发。老陶进入自己设定的桃花源实际上是开启了自我精神系统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是本能的自我控制,是化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首先,这种防御机制开启都源自一种自我的“情感矛盾”。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同时产生爱恨交加的情感。就如同老陶对春花一样既爱又恨往往这个时候本人也不能清楚地区分这种爱恨。接着人们往往选择“逃避”,大多数人最初都会选择拒绝面对这件事。老陶的逃走就是最坏的表现。接着往往就开始了一种自我的“情感压抑”潜意识本能的愿望的爆发欲望等受意识的排斥禁止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再接着就是“抑制”阶段的出现,这一时期被抑制的事物很容易被唤醒。接着就是“认同”的出现这事人往往要找一个精神认同者,比如“要像某个人”,就如同老陶发现自己要像桃花源中的人一样生活。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就是“理性化”的阶段,对无意识或非理性行为给以逻辑性的推理和借口。老陶开始可以和桃花源中的袁老板和春花生活在一起,他为他们也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借口。最后当一切都看似理性了之后人们往往就会选择“回归”,回归到一个早期阶段,选择回避压力和焦虑。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是一个正常的人的惯性思维模式,老陶遇见桃花源看似是一个偶然其实是一个必然,也可以说桃花源是他自己一手建立出的“防御港湾”。之后他选择回归现实可是现实太过讽刺,一切都与他的梦境所不同,这也是为何老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因为他自己打破了自己的梦境,并且此梦境再也不可能建立。

总的来说《暗恋·桃花源》正如詹姆逊笔下所说的的第三世界文学那样有着发人深省的寓言性,同时也是对这个社会现实强烈的讽刺。它不断的给人们展现一个又一个“乌托邦”,却也在时刻提醒现实,无论你如何选择人生,那条路依然以它固有的姿态和脚步向着早就决定好的方向前进,就是看你选择停在何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袁先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②廖世奇,《“第三”的含义:杰姆逊的故事和我们的处境》[J].《电影艺术》,1991(1)

③魏宁,《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文学寓言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