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从人类学的视角看纪录片的文化意义

  • 投稿糖琴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923次
  • 评分4
  • 82
  • 0

姚珺

【摘要】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同纪录片的创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人类学是研究人、人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成长、变迁及进化过程的一门学问。从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纪录片的文化意义主要反映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促使人类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反思与自省以及内心对“他者”和“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等方面。人类学的这种整体论视角给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及拍摄方法提供了诸多启示,从而使纪录片的文化意义更为深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纪录片 人类学 文化

一、纪录片同人类学的渊源

从时间上看,人类学的诞生同影视的出现几乎同步。世界上第一个电影短片是由卢米埃兄弟于1895 年拍摄的《火车进站》,而被视为现代人类学开端的是英国人阿尔弗雷德·科特·哈登于1898 年前往托雷斯海峡进行的民族志考察,在对该区域进行的最广泛意义上的人类学研究中,他们将摄影机也纳为记录的主要手段之一。20 世纪30 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格里哥利·本特森和马格丽特·米德在巴厘人村庄从事田野调查时,开始有意识地将纪录片同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人类学家只是把影像作为在田野调查中的一种辅助工具,这种片面强化影像工具属性的态度会导致我们只强调影像的记录功能而忽略其更重要的文化功能。

人类学是研究人、人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成长、变迁及进化过程的一门学问。同时,纪录片是以人类社会中的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来引导人们思考的影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这种对人类社会的关怀和思考,恰与人类学的研究宗旨不谋而合,这就注定了纪录片必然会反映出人类学的文化意味。例如1923 年公映的《北方的纳努克》被认为是经典纪录片的开山之作,由镜头所记录下的原始族群的生活方式、渔猎习惯以及文化信仰,反映出拍摄者强烈的人文关怀。反之,人类学家也同时意识到光影结合的这种摄影技术在田野调查、资料保存方面的表现空间是传统的文字或图片所无法比拟的。

于是,人类学家开始自觉运用纪录片来体现人类学的理念,例如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倡导的“真实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强调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相互作用,以期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了解、互信的关系。对这种“共享的人类学”成功运用的典范是1960 年由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合作拍摄而成《夏日纪事》。

二、纪录片的文化意义

在对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人类学偏向使用整体论的视角来观察社会,从整体论出发,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种文化现象之间都存在着必然互动的联系,所以不能以孤立的态度观察事物,而必须将其置于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大框架中加以考察,唯其如此,才能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合理并深刻的了解。这一原则反映出了人类学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研究热情和深切关怀。人类学的这种整体论视角给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及拍摄方法提供了诸多启示,从而使纪录片的文化意义更为深刻。

1、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从人类学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其研究在初期带有较为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和猎奇的心态,但在学科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其研究视角在不断下移,伴随着对殖民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种族主义的批判,人类学家将更多的研究热情投向了弱势群体,体现出了明确的对弱势群体关怀的倾向。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已成为当前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

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重视每个生命体的平等与尊严,发现每个生命体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从而实现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自我身心发展的和谐。对于纪录片来说,这种人文关怀的情怀应该是其创作过程中的核心和灵魂,有很多创作者因此将镜头集中在了对诸如少数民族、残障人群、身心顽疾患者、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注上,以此呼唤主流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以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

《舟舟的世界》讲述了一位19 岁的先天愚型患者——舟舟。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很有修养;虽然不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舟舟对音乐不带任何功利的热爱激发了观众发自内心地对生命的尊重。片子明确表示“一切生命都具有尊严”,“舟舟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能将他作为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感受到拍摄者将弱势群体放在一切生命平等地位的深切关怀之情。

除此之外,记录癌症患者生命拼搏的《呼唤》和《壁画后面的故事》,表现出人类在死亡面前极力维护的生命尊严。《生命的编织》将镜头对准了28 位聋哑学生,通过努力地学习,他们都可以编织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品,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凭着生命的激情与坚韧,费时两个半月,用2500公斤青麻编织出了当时已知的最大的编织艺术品——《中华根》,他们用奇迹捍卫了自己生命的尊严。

2、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反思与自省

文化得以不断进化的原因在于,它服务于人类的基本需要,展现出每个人都置身其中的可以预测的世界,从而让人们真正了解所生存的环境。①一种文明如果想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延续,就一定要确保其关键性的信息和元素得到传承。亨廷顿认为,“文化的核心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传统以及习俗。”而这些核心元素的传承是需要每一代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同过去和未来的几代人在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结合才能得以实现的。正如基辛所说:“学习链条上的任何一个断裂都可能导致文化的消失。”②

一部纪录片的拍摄就是为一段曾经确实存在的历史留下鲜活的证据,从这个意义上讲,纪录片是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它能够忠实、客观地记录镜头中社会的发展变迁,所以其所蕴藏的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纪实影像,它不应该只具有文献史料的价值,更重要的价值应该体现为引导人类反思与自省。文化的希望恰恰就存在于人类的不断反省之中。

很多纪录片的主题都是有关文化变迁的。关于文化变迁,人类学家C·恩伯和M·恩伯认为,一种新观念或新行为可能产生于社会内部,也可能是从另一个社会借取而来或由另一个社会所强加的。新观念和新行为有可能变成文化的观念或行为,得到人们广泛的接受,因为人们多少是自愿接受的,但也多少可能带有强制性。③我们从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消亡在强势文化浪潮的侵袭中的现象,就可以发现,一种文化必定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迁,这种变迁可能是和其他文化交融,也可能是走向消亡。如果一种文化拒绝新鲜事物、拒绝信息文化的交流,固化传统一定会导致文化的消亡。而纪录片的使命除了保存消亡文化的遗迹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中引导人们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曾经的主流文化被逐步边缘化直至消失,我们应该怎样辩证地看待这些文化现象,在全球化过程中应如何看待文化的变迁造成民族认同的变化等等问题。通过文化反思与自省,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应如何超越自我、净化自我、解放自我。纪录片《神鹿啊,我们的神鹿》讲述了鄂温克族传统文化迅速消亡的事实,以及在这一消亡过程中反映出的人性异化与反异化的抗争与迷惘。纪录片深刻地反映出文明一体化进程对多元文化的快速吞噬,以至于人们在文化变迁过程中感到迷惘、痛苦,而这实际上是人性的异化和反异化的一种表现。如何适应现代文明的冲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改造传统文化、接纳融入新文化,是此类纪录片所带给我们的深切反思。

3、内心对“他者”文化的敬畏

从研究视野和调查方法而论,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他者”的文化,体现的是对“他者”、“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因为人类学通常是将研究视线下移到弱势的、底层的、边缘的群体,只有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去看待研究对象,发自内心地尊重研究对象——“他者”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才能从对“他者”的理解中获得对“自我”的反思。

在人类学田野调查中有两组既对立又相关的视角——“我”与“人”、“我群”与“他者”。我既用我的眼光去观察他者的文化,也从他者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文化;我既看他怎么理解他的文化,也看他者怎么理解我的文化,同时也通过他者的文化和他者的目光来反思自己的文化。④人类学强调“文化相对论”,批判“民族中心论”,强调历史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有文化在价值意义上都是平等的,不能以“我群”文化来理解和评判“他者”文化。人类学的这种“他者”观察视角在很多纪录片中都有所反映。例如《戏班》、《流年》、《木偶两代人》、《影人儿》等纪录片,都将视线集中在木偶戏、皮影戏、剪纸、戏曲等濒临灭绝的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上,表现出了强烈的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类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迫使人们思考,面对那些现代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文化,如何应对才是对其真正的保护。同时也应明确,在现实的文化一体化浪潮冲击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都应当相互容忍、理解、赞赏。

结语

纪录片同人类学的结合得以使影像具备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价值,从而彰显出生命的尊严、文化的平等以及对“他者”的敬畏。但同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少数纪录片创作者为了追求所谓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在拍摄选材上故意偏颇,这就失去了我们对客体的事实尊重,破坏了整体论的立足点。虽然镜头中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那只是一种局部的真实而非本质的真实,这就会大大削弱其文献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②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著,闵惠泉、王纬、徐培喜等译:《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5、43

③C·恩伯,M·恩伯著,杜彬彬译:《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531

④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81

(作者: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讲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