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
【摘要】辛亥革命后,安徽报刊迎来一次发展高潮。《安徽公报》的创办标志着晚清官报体系消亡和民国官报体系的创立,一些革命激进的报刊随着革命高潮的过去而消亡,还有部分综合性报刊发生了转型。皖省光复后,省城安庆兴起了政党报刊的办报高潮,同时,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皖省的新型报刊和文艺消闲性报刊也得到了发展。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安徽报刊 激进民主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面对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从19 世纪末开始,“开民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并在20世纪初成为时代潮流。清末报纸条例被废弛,民国政府制订的《暂行报律》成一场闹剧,未得实行,加之言论出版自由为临时约法所保障,导致民初报纸大量涌现。辛亥革命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 年前的100 多种,陡增至500 种①。这些新兴的报刊对新生的政权和新政府的民生政治外交等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在安徽,一批不同政治主张的人和党派创办的报纸,相继在安庆、芜湖、六安、徽州、滁县等地出现,皖省报刊迎来了一次办报高潮。
一、民国官报体系的创立与革命激进报刊的消亡和转型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以《安徽官报》为代表的晚清政府报刊退出历史舞台。各地革命政权为了掌控舆论,建立了新政府的地方官报报刊系统。《安徽公报》就属于其中一员。该报由皖都督府编印,先后由安徽都督府、巡按公署、省长公署编印,安徽印刷总局发行。我们从其栏目的设置,可以鲜明地看出该报的宗旨和定位,其主要栏目有总统示令、院部示令、本省示令、法制等。第一期的总统示令详细地刊登了《临时大总统令》,如“任命周学熙为财政总长,许世英司法总长,范源廉为教育总长……”②,在“法制”一栏全文连载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鲜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从之后刊登的内容来看,该报主要是传达中央一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令,而且《安徽公报》已经具备了后来政府机关报的特性,在该报启示中明确指出“本省各级官署及各法定机关均有购阅本报之义务”③。从报刊组织社会、宣传动员的功能来看,这个时候的《安徽公报》对辛亥革命成功后新生政权的巩固,对革命思潮的进一步传播,意义重大。
“安徽最早而且负有革命使命的日报,应推清末时代陈乾生所办之《安徽俗话报》,及韩蓍伯所办之《安徽船》。这两种日报,均在宣统年间发刊于安庆,以民族主义为背景,在皖鼓吹革命。”④也有资料称该报系《安徽通俗报》改名而办⑤。对于该报的革命宣传意义,主笔韩衍在其《豫告》中提及:“闻之十万毛瑟枪不如一报纸直立……若夫本报,消息灵通,事实详尽……。”⑥该报公然宣称不承认袁世凯总统职位,大声疾呼将革命进行到底。《安徽船》是一张具有全国影响的民主激进报刊,1913年与《民极报》合组为《均报》。《霹雳白话报》是革命党人史沛然创办,该报侧重于时政方面的宣传,主要报道反对蒙古独立和帝俄干涉等国内外动态;革命党人袁家声先后创办的《民极报》、《民嵒报》、《共和急进报》三份激进报刊;芜湖《皖江日报》安庆分馆的成立,对宣传革命,沟通安庆、芜湖革命党人之联系,有其不容忽视的作用。⑦
辛亥革命后,这些革命激进的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白话报》、《安徽船》、《霹雳白话报》、《民极报》、《共和急进报》等随着革命高潮的过去而消亡。部分综合性报刊如《皖江日报》、《民嵒报》等则发生了转型,继续活跃在安徽报刊发展史上。这一变化的历史原因主要是革命高潮已去,宣传鼓动性报刊已不适合新政府新生活的种种诉求。随着皖省光复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政治斗争更加复杂,这些不同背景,不同政治指向的报刊都转向对共和体制新生活的关注,政党报刊、实业报刊、专业报刊、消遣文艺性报刊兴起,替代了革命激进报刊。
二、皖省光复与政党报刊的兴起
民国初年,随着“三民主义”的广为传播,加之对新生政权的极大热情,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参政意识遽然提高,不仅组建了很多党派,也兴办了许多政党报刊。在民初兴起的500 多种报刊中,政党报刊占据半数居多。“民初兴起的政党报刊从隶属关系上看,主要以同盟会—国民党系统和共和党—进步党系统的报刊为多。”⑧皖省代表性刊物是《青年军报》、《安徽船》等由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创办的报刊。当时倾向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斗争的报刊还有《民嵒报》、《安庆日报》、《共和激进报》、《六安白话报》、《清流溪》等报刊。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1912 年前后,老省城安庆报刊界出现第一次小高潮,当时创刊或备案的报刊,有十数家之多,为安庆报界一大盛事。“安庆久为安徽省会,其军事、政治、经济动态往往具有全国瞩目之新闻价值。”⑨加之处于安徽辛亥革命的中心位置,其政治斗争在报刊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辛亥前后短短几年间,省城安庆政党报刊林立,各报刊观点不一,政治观点复杂,它们因主办的党团改组分合频繁,但在民初国家政治之争中,就大体政治倾向,多数报刊的观点和主张或与国民党或与进步党接近。具代表性的有宣传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 字纲领的《安庆日报》,有“以讨论民主、鼓吹共和、监督政府,指导国民”为宗旨的《民嵒报》,以及由《安徽船》和《民极报》合并为“策划独立武装讨袁大造舆论”的《均报》。
芜湖有国民党芜湖党部的《安徽民报》、《安徽日报》,有共和党芜湖支部的《共和日报》,有社会党芜湖支部的《讽报》。除芜湖安庆两大报业中心外,其他地区的新闻事业也有所发展。如六安出现了宣传辛亥革命胜利、皖西各地施行新政情况的《六安白话报》,该报兴于宣统三年九月,系六安响应武昌起义而办,主要宣传民主、新政。徽州屯溪创办了宣传共和党主张和党务活动,反对封建专政、鼓吹议会制度的《新安报》,歙县也有痛斥独裁专政,而又主张“复开议会以缩小其范围,恢复自治而改良其制度”的《徽州新闻》。滁县的学生自办的动员民众积极响应民主革命的《清流声》也是在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报刊,主要刊登时事、政治宣传材料,也刊登地方政治、社会新闻。政党报刊在宣传各自政党主张时,不乏有标榜自己拥护民主共和、关心民众疾苦的言论和文章,其实质都是为了张大其党派声势,在当地扩大其政治影响。这时的报纸出版时间,大都很短暂。短暂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登台后查禁和整顿报业的“癸丑报灾”,迨至民国3 年,安徽报纸大部分停刊。
三、新型报刊与消闲性报刊
1、“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与新型报刊
“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两种社会思潮。在维新期间,教育作为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重视,即发展教育可拯救中国。“实业救国”的思潮则认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前提,是国家得以存立的基础,为抵御外辱,振兴中国,必须行实业。这两种社会思潮在报界的反应就是实业报刊和教育报刊的盛行,安徽也不例外。
《安徽实业报》以报道各地经济新闻、介绍实业知识、实业理论为宗旨,为安庆最早的实业报。这是当时适应安徽经济发展出现的一家新型报刊。此外,安徽实业厅于1917 年刊行《安徽实业杂志》,安徽“农业促进会”于1912 年创办《农业日报》,其宗旨是增加生产,“主要与乡区农民联系、灌输农业知识、改良种植方法……”⑩
教育类期刊除了前文提到的《霹雳白话报》改版而成的《通俗教育报》外,还有安徽省教育厅1915 年发行的《教育杂志》,1916 年发行的《安徽教育季刊》,安徽教育会的《安徽通俗教育报》等。《安徽通俗教育报》创刊于民国7 年。后国民党人孙希文任该报经理,聘黄梦飞任主笔。该报以“评斥军阀,评论时政,勇陈是非,扶持教育”⑾为宗旨,提倡“科学与民主”,刊登过进步知识分子王步文、蔡晓舟、朱蕴山等的政论文章,并逐渐成为“五四”运动中“科学与民主”思潮在安徽的主要宣传阵地。
《改良浅语》也是一份受“五四”运动影响颇深的刊物,此刊原为传播基督教教义而创办。“五四”运动后,《改良浅语》转为宣传新文化思想。这个刊物在内容上彻底改变了宣传“教义”到宣传新文化思想,是一份以破迷信、改良旧风俗和提倡白话文,提倡妇女剪短发等内容为中心的社会改良性质的进步刊物,是全椒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消闲文艺性报刊和副刊的兴起
芜湖地处长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处,作为通商口岸的芜湖,经济较发达,人员来往频繁,为城市市民的休闲文化滋生提供了条件。这种享乐消闲性的文化底蕴,推动了以《风月谭》为代表的消闲小报的诞生。《风月谭》是芜湖第一张黄色报纸,作为一份消闲性的报纸,专供市民阶层消闲的。其阅读对象是迎春坊、锦绣坊、美仁里、集益里、德仁里等妓院、烟馆、茶馆和戏院中人。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前后安徽报纸副刊得到长足发展。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多成为发表新思想,开拓新文艺的阵地,有力地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芜湖《皖江日报》率先将副刊辟为《皖江新潮》,芜湖《工商日报》继而开设《工商余兴》副刊,刊登白话文,宣扬科学民主,并开始了长篇小说连载,对当时的青年启蒙运动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个时期的副刊,一般只有门类之分,而无副刊之名。其内容多是倾向革命、积极的,不少进步的知识分子、青年和革命党人士都积极撰稿支持报纸副刊,宣扬新思想,新文化。也有一些商业性报纸是陈辞旧调,消闲性质,如安庆《新皖铎》的《小合罗》副刊,《民嵒报》随报赠送的副刊《皖江画报》,《唤花魂》等。
【该文系2013 年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项目编号QK20131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黄远生:《远生遗著(卷二)》[M].商务印书馆,1984:163
②③《安徽公报》[N].1912-8-24
④吴景贤,《安徽新闻纸与杂志》[J].《学风》,1935(2)
⑤胡真等,《清末至解放前的安庆新闻报纸概述》[M].《安庆文史资料》第八辑,1984:43
⑥⑦⑨端木宪维,《安庆报刊概况》[M]《. 安庆文史资料》第十六辑,1987:18、47
⑧姚琦,《民初政党报刊与政制之争》[J]《. 贵州大学学报》,1996(3)
⑩《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安徽文化史(下卷)》[M].南京大学出版社,第2218页
⑾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第58 卷新闻志[M].方志出版社,1999
(作者:安徽省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