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英
【摘要】传统的行业新闻由于其浓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影响了新闻传播效果。在新媒体时代,行业新闻要在报道语言、报道视角、报道理念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意识,结合社会生态、传播效果、受众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促进专业性和新闻性的有机融合,增强行业新闻的可读性和亲和力,实现有效传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闻传播 人文关怀 行业新闻
2014 年6 月9 日,中国首批11 家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正式对外发布,对2013年度本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展示,重点报告了舆论引导、提供服务、人文关怀等责任履行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升媒体公信力。由此可见,从国内主流媒体开始,各媒体不断加强对人文关怀等社会责任意识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行业新闻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特性,对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常常会觉得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例如电力、水力、煤气、交通、化工、通信、地矿等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作为某一行业领域的新闻,往往容易被浓厚的学术性和技术性覆盖,人文关怀意识的缺失,阻碍了行业新闻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影响新闻传播效果。随着新闻业发展的日新月异,行业新闻很难再沿着行业“本位主义”的传统模式继续生存下去。尤其是在当下的全媒体、大数据时代,行业新闻已无法独处一隅,对社会大众“爱理不理”,任何一家行业,都有社会责任向公众发布他们所需要的新闻讯息,因此行业新闻要及时转变思路,融入新媒体时代的变革中,行业新闻既要有市场意识,又要有读者意识;既要有社会意识,又要有人文关怀意识,才能在新媒体传播时代赢得自己的话语权。
一、人文关怀意识体现在新闻报道的语言中
“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它赋予新闻媒体巨大的活力与生命力”。①对于行业新闻来说,人文关怀意识同样不可或缺,首先应体现在新闻语言的表述中。
行业新闻融专业性与新闻性于一体,其专业性的名词、数据、计量单位等表述一度让普通读者觉得艰涩难懂,犹如天书一般。电力行业的专业技术特性尤为显著,涉及到新的能源技术领域,例如光伏发电、电动汽车、特高压建设等新兴的科技前沿。如何使复杂深奥的电力技术生动化、形象化,使读者通晓易懂,更容易接受,就要把专业性的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增强作品的新闻表现力。近几年,杭州电动汽车和光伏发电项目的推广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电动出租车的行驶运营已日趋成熟,电力行业记者采写此类稿件时就用了《穿越“霾伏”,杭城电动汽车驶入春天》、《杭州“电的”快跑》、《屋顶光伏“照亮”乡村》等标题,顿时让原本枯燥的行业新闻紧紧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采写行业新闻的记者不仅要熟悉所要报道的行业和领域,在新闻内容的表述上既要尊重客观事实,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晓畅表达,又要考虑普通读者的接受程度,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生动表达。例如,浙江省在推出阶梯电价的时候,专业性的文字表述,让普通读者一时难以看明白,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的新闻工作者就向专业人员学习,先把这一内容“吃透消化”,然后把艰涩的文字转换成简单的计算公式,通过图表举例说明,让读者一目了然,使这些问题的所有方面都为公众了解,并且使他们能够对此认真地思考和做出决策,针对阶梯电价,如何合理规划家庭用电,做到最节电最省钱。可见,行业新闻的作用不可小觑。新闻中少概念、少叙述,多形象、多情节,才能贴近读者的视角。同时,行业新闻既要被业内专业人士认可,也要被普通读者认可,做到专业性和新闻性的有机结合。
二、人文关怀意识反映在民生需求的关注中
行业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主要反映在对社会受众、广大用户的关怀。行业新闻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满足受众对行业消息的关注需求。越是贴近生活,越能吸引读者的关注。只有那些与社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新闻,才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随着国内11 家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新闻界的社会责任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新闻要承担公共责任,满足社会的需求,新闻界必须可以问责。新闻界的社会责任,指的是“新闻媒介机构和新闻传播者进行新闻传播和新闻经营活动时,对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及公民身心健康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与社会义务”。②媒体要首先保证自身的职业道德自律能力,并且要坚决为社会公正、公益服务。社会新闻链条中应该有行业媒体存在,以构建起与大众对话的桥梁。
从某种意义上看,行业新闻也是民生新闻。电力、通信、燃气、交通等,都与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密不可分。一座变电所的投运、一条高速路的开通……这些对大众有影响力的事件及讯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行业新闻必须对社会负有满足公众需求、维护公民权利的责任。把原本生硬的行业信息做成生动的民生新闻,既满足百姓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信息获取,又增加了大众对行业工作的理解和认可。以电力行业来说,供电企业要树立用户意识,电力新闻报道要树立受众意识,才能赢得社会效益。如今,电力部门的职能正向“民生型”、“效益型”、“生态型”、“服务型”转变。采写电力行业新闻时,要从行业与社会的结合点上寻找突破口,正确处理行业新闻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关系。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的新闻工作者在撰写导语时,尝试采用“华尔街日报体”,有利于将艰涩的电力新闻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新闻事实。通过这一平民化的报道视角和报道理念,使行业新闻与受众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关注的良性态势。
只有重视传播效果,才能体现行业新闻的人文关怀意识。同样,受众反应也是行业新闻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行业新闻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互动性,以拉近与读者用户的距离。纵观近几年,电力新闻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视角等方面,人文关怀意识日益凸显。在电力紧缺的时候,公众最需要通过媒体来获得电力供需方面的信息,以便提前合理规划生产生活安排,此时,行业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每年夏季用电高峰时期,电力供应是否紧张,电力缺口是多少,可能在什么状况下会出现停电状况,针对这一可以预见的情况,一些大能耗企业提前要安排错避峰的措施。在杭州,由于行业媒体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众通报电力供需情况,并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倡导在电力紧缺时首先保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电,呼吁大型商场、超市空调温度控制在26 度左右,西湖沿岸的景观灯关闭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做到让电于民。通过行业媒体的努力,帮助受众树立起公共意识,加深对电力、通信等公共生活的关注,引导公众理性对待民生事件。夏季用电紧缺时期,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在杭州的媒体《每日商报》上开设“节电大家谈”专栏,发挥民间智慧,挖掘节电金点子,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通过与读者用户开展互动,不仅有效缓解了供电紧张局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使本行业的工作赢得了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在社会上形成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人文景象。
三、人文关怀意识融入到危机事件的报道中
突发性的危机事件对每一个行业来说,都难以避免。而新闻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在问题和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忽视媒体的作用永远都是一个灾难性的决策错误。”③当危机发生时,每一个行业都应及时主动地公开信息,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意识的行业新闻不仅要让人们在危机事件报道中看到真相,看到力量,更要让人们看到光明和信念。
公共危机发生时,警示公众、守望社会是媒体的首要功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卡特琳娜”飓风袭击事件中,《纽约时报》关注的对象是政府部门救灾举措和灾民灾区受损信息并重,在表现官方救灾行动的同时,也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关怀。我国政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及时通过媒体向全国人民告知事件真相,并在危机管理过程充分发挥媒体引导舆论的作用,不断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理智态度,在报道中也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对行业新闻来说也是如此。当电力危机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容易产生心理恐慌,这源自人们对电力危机的认识不清和解释乏力,不知道停电会持续多久。在危机时期,公众情绪的变化和新闻传播有直接关系,行业新闻只有将公民权利和公众利益纳入自身,才能赢得信任。此时,电力部门在及时抢修故障快速恢复供电的同时,及时通过媒体向大众和用户告知危机事实。在电力危机事件报道中,也可以提供有关做什么、去哪里、联系谁以及采取什么措施的信息,以控制并解决危机,同时提醒电力企业留意他们的利益相关者的心情和情绪,把人文关怀意识融入到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中。
2013 年受强台风“菲特”影响,浙江多地遭遇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余姚一度成为“水中孤岛”。浙江省电力公司集结各地供电公司支援灾区电网抢修,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援”的精神,以一系列行动折射出服务社会、服务公益的价值观念。《浙江日报》连续刊登《“孤岛”不孤、踏水送电》、《大妈摆下“百家宴”感谢供电员工“点亮”小区》等充满人文关怀意识的新闻稿。通过有效的新闻处置,有助于促进抢险救灾效率的提高,重塑电力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综合形象,也成为稳定民心、汇聚人心的巨大精神力量。
因此,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处置中,行业媒体要充分发挥作用,改善社会舆论生态,给予公众对当前形势的知情权,充分加以正面的、积极的引导,重新建立逐渐远离的受众关系,重新点燃光明,以一种更实在的方式促进行业新闻健康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陈添,《新闻媒体应体现人文关怀精神》[J]《. 广西社会科学》,2004(6)
②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83
③雷吉斯特、拉尔金著,谢新洲等译:《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6
(作者: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客座研究员、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六级专家)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