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用讲故事的手法报道新闻——以《淮安日报》“淮安故事”栏目为例

  • 投稿毒辩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79次
  • 评分4
  • 78
  • 0

李培娟

【摘要】面对新兴媒体强有力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如何应对?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报道或许是最基本的变革之一。《淮安日报》在要闻版面定期推出的专栏“淮安故事”,正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报道新闻的方法。从专栏开设近一年的情况来看,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充分运用创新手段,达到了增强报纸可读性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体 故事化 可读性 真实性

网络、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大量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望与获得途径,信息在今天已经变得触手可及。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为了争取读者,新闻报道正在逐渐转变风格,用一种和蔼可亲的故事化报道方式代替严肃的板着脸说教的风格。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是国内积极倡导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新闻是故事,任何一条好新闻,它必然是一个好听的故事,人类从有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那天起,都在讲述故事。”从今年初开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淮安日报紧紧抓住“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机遇,开办了《淮安故事》栏目,用“淮安话”向广大读者讲述身边的“淮安故事”,以更生动地展现淮安人的精神风貌,记录淮安大地上发生的变化。

一、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

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语)也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

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是报纸自身发展和读者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这种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改变了单调、僵化的“格式化”新闻报道方式,加之“故事”比“事实”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从而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大大提升。与一般的新闻报道只要把事实交待清楚、并不考虑读者是否愿意并真正接受相比,新闻的故事化报道则是在交待事实的基础上,消除读者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引起读者的某种共鸣,在文章中彰显出一种人文关怀。如2014 年3 月1 日刊登的“淮安故事”《养猪场建起“发电厂”》,文章一开头就从读者的角度发出疑问:“养猪场里怎么建起‘发电厂’,难道猪粪还能发电?”随后抛出答案:“你猜对啦,我们是用猪粪产生的沼气来发电,将养猪场里的上千吨猪粪点化成‘黄金’,一年可节约电费10 万元以上。”这样完全为读者着想的问答式导语,无疑在第一时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有继续把稿件读下去了解详细情况的愿望。与普通的新闻稿件不同,即便是介绍“沼气发电设施站”的内容,也并不是用专业术语,而是由记者带领读者走进这个建在养猪场里的“发电厂”,由技术人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介绍,在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中鲜活地感受到建设“沼气发电设施站”对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淮安故事”栏目稿件内容都要求有现场感、有故事情节,稿件语言都要求生活化、通俗易懂。该栏目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还有读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提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淮安故事”。应该说,新闻故事化的探索,让读者看到了《淮安日报》在拉近与读者之间联系方面所做的努力。

二、新闻故事化必须以真实为前提

新闻故事化说到底仍然应该是报道新闻,要保证事实的真实性,绝不能为了追求内容的趣味性和曲折性而编造事实或者是带有主观情绪地夸大事实。从目前的新闻实践来看,新闻故事化容易走进虚构故事或者故事情节造成新闻失实的误区。新闻故事化指代的是一种新闻表述的方式,但因为“故事”一词的概念在受众的阅读经验中一般是从文学作品中建立与确定,而在文学艺术范畴里,“故事”是允许虚构的,有些记者有时会为了增加人物的感情色彩、增强事件的戏剧性,而在笔调上进行夸张,这样写出来的人和事也许很感人,但并不真实全面,背离了新闻真实性的初衷,故事性再强,报道也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记者必须以社会中的真人真事为报道依据,不仅“新闻五要素”要准确无误,而且对所有构成新闻的细节、情节、人物、语言、场景、氛围、时空等均负有如实记录的责任,不得作任何夸张、想象、扭曲或改变,这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从的。如“淮安故事”栏目已经刊发的60 多篇稿件,内容涵盖经济、社会生活、文化体育、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各个领域,每一篇稿件都有人物的对话、动作,这些都是记者在现场采访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深度挖掘出来的。即使有些内容是记者无法到达现场,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呈现的,记者也应该在随后对人物的采访中,通过多角度、耐心细致的提问,再现新闻事实,包括每一个具体的故事细节和时空描述。

如2014 年6 月8 日刊登的“淮安故事”《端午大营救》,讲述了235 省道涟水县红窑镇黄锅甑段发生了一起危险品交通事故后,两位农民兄弟及时救助受伤驾驶员的故事。稿件中,充满了对现场细节的描写,比如:“天空飘着小雨”、“河沟里的水很凉气味也十分难闻”、“一人托着一人,另一人上身探进驾驶室”、“用手把已受伤的小货车驾驶员的头托出水面”等等。正如记者所说:“对于像这样无法到达现场的新闻报道,写出来的稿件呈现了出非常强的现场感,以至于有人误以为我当时就在现场。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我并没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亲眼所见救援过程,但稿件中所有的细节都是真实的,都是我一点一点问出来的。”

三、新闻故事化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创新

随着新闻故事化在报纸版面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记者们在写作稿件时也纷纷开始模仿、借鉴故事化的写法。然而有些报道只是照搬形式,形成了以小故事做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来结尾的稿件格局,至于小故事是否具有新闻事实的典型性或充分反映出报道的主旨内容,则不去过多考虑。小故事喧宾夺主,新闻主题反而平平淡淡,没有能力吸引读者。这样的新闻故事化不能使受众产生阅读快感,只会觉得阅读是在浪费时间,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厌恶感。

新闻故事化写作是为了唤起读者更多的兴趣和关注,使平面媒体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立体直观的效果,从而达到更好的传递信息的作用。应该说,新闻故事化是记者进行新闻创新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在面对新闻资源共享、报道内容同质化的状况时,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挖掘以及报道形式和报道手法的揣摩,还有巧写导语等,不断推陈出新,摆脱传统报道框框,让新闻活起来。

例如3 月15 日刊登的“淮安故事”《淮安公安“甘南情”》,新闻事件是淮安市公安局举行的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如果按照传统的消息来写,无非是在导语中介绍此次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物等,新闻主体则介绍一下会议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领导提出的要求等等。但是,记者并没有按照这个传统套路来写,而是从会议上播放的一部影片《甘南情歌》写起。“《甘南情歌》何以搬进教育实践课堂?”记者用解答这一疑问的方式,引出了市公安局局长对全市广大民警的要求。稿件刊发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很多读者表示,这样的稿件读着不枯燥,有看头。

如何实现新闻的故事化?记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闻创新:

1、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题好一半文”,对于文章来说标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标题应该成为读者最为关注的信息,在制作标题时,把事实主体作为核心信息,是增强标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故事化新闻更应该注重标题的制作,而且要力求满足读者的需求。在“淮安故事”栏目中,每一个标题都经过精心制作,力求在准确表达文章主题、造成悬念、形象生动等方面与读者形成互动,如《养猪场建起“发电厂”》、《崔周村来了“新亲戚”》、《“金蚊”轻叮不觉疼》、《端午大营救》、《协议,在病床上签订》等。

2、使用生活化的语言

在如今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读者已经习惯了“短平快”的阅读方式,即使是故事化的新闻,如果冗长、晦涩难懂,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尽量使用具体名词。例如“反应”这个抽象的词可以变成“害怕、憎恨、怀疑、热情、厌恶”或者其他更为真实具体的表达;尽量用动作说话。

动词可以增加故事的活力和表达的深度,例如“孩子们搂着老人的脖子不愿意松开”,一个“搂”字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与老人之间的亲昵关系;尽量使用日常用语。鲁迅先生说:“从活人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儿,搬到纸上来。”新闻记者一定要从生活中发现丰富多彩的生动语句,用生活中的词去讲故事才会讲得真实、讲得生动。

3、要注重现场感

要将新闻写成故事,就一定要让读者身临其境,多使用直接引语,让读者能够“听”得到;多注意对时空的描写,让读者“看”得到;通过多种感官语言的综合运用,让读者“闻”得到。

新闻故事化作为一种传播模式,优点显而易见。然而讲一个故事很简单,讲出一个好故事并非易事,这需要记者有踏实的作风、高超的采写技能与思想深度,当然保证“真实”是前提。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适合的题材进行新闻故事化,而不只是为了盲目地追求新闻故事化的潮流,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新闻报活报透,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淮安日报编辑二部)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