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麦克卢汉媒介视角下的“冷微博”

  • 投稿clar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46次
  • 评分4
  • 39
  • 0

袁燕飞 冼晓露 张小莎

【摘要】不管麦克卢汉在媒体不发达的年代里遭受过怎样的批评和嘲讽,如今他的一个个预言正在变成现实。从“地球村”的预言到“媒介即讯息”理论的提出再到“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划分,无一不闪烁着他耀眼的思想光芒。本文试以微博为例,分析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在新时期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博 冷媒介 延伸

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如今,科技主宰了人们的生活便是“机心”代替了“人心”。媒介的发展就是科技这股力量推动的。于是现在的我们就在麦克卢汉描绘的世界里:此间的人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封闭的由媒介调节的空间里。正如他理解的一样,大众传媒的使用派生出一些心灵习惯:“我们自身变成我们观察的东西……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他的科学思想非凡无比,接连不断发生的事情,证明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当代微博的使用便是如此,融合了多种媒介,延伸了我们的多种感官,于是很多人便愿意花大量时间任它摆布。笔者从麦克卢汉的视角出发,浅析当下“微博当道”现象。

一、麦克卢汉对冷、热媒介的定义

冷媒介是指那些具有“低清晰度”,信息含量少,包容性强,受众参与程度高的媒介。因此冷媒介如同悬疑剧一样,留一个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让受众自己填充完成。而热媒介只是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具有排斥性。它的包容性弱,要求的参与程度也较低。比如,麦克卢汉将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划分为热媒介;而认为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是冷媒介。根据以上定义,无疑当今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是冷媒介。

二、作为冷媒介的微博

微博顾名思义即微型博客,是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的简短文本,一般允许发布140 个字符,并且支持用户传播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公开发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随着发展,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实时信息软件、电子邮件或网页。

说微博是一种冷媒介,是因为它的内容只是由用户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提供的信息相当匮乏,一个完整的内容一般需要关注与被关注方进行更深的双向互动才能完成。140 个字符的限定,使得用户发布微博时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内容则更倾向于自认为值得分享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重大事件或人生感悟,从而引起讨论。

正如,简短的格言警句,意犹未尽,需要读者深入的参与其间。

例如,日益成熟的微博直播报道,尤其是灾难报道。就“4·20”雅安芦山地震而言,仅仅在地震发生53 秒后,就有网民发出了有关地震的第一条微博。随后,不少网友对相关救灾情况进行更新报道。同时,不少微博名人、认证机构开始通过微博平台,进行地震相关知识点的普及和指导。这就是“微博效应”。用“微言大义”来形容微博在紧急时刻所起的作用并不为过。至于一些名人发表的人生感想、励志名言生活趣事也是如此。这些想法能触动草根心中最柔软的心弦,引起共鸣,唤起回忆。这无疑是最打动人心的一种互动,明星和草根的距离逐渐缩短。人们对“微博女王”姚晨的喜爱便是这个道理。

三、微博的能动作用

在麦克卢汉看来,可以改变世界和人们思想方式、生活习惯的不是媒介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形式自身。在他眼中,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知识、内容的消极、静态的载体,而是积极、能动的具有强烈反作用的形式。

方兴未艾的微博让人们“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儿”,很多人一大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睡前闭眼的最后一件事还是刷微博。如此看来,微博正在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着人们的想法、行为,也在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博”如“围脖”一样,温暖,能暖人、能暖心,可以传递彼此间的关怀、提醒、启发,而这种贴心话还不限于熟悉的朋友,更多来自于在网络人海里萍水相逢的“路人”。

用户在使用微博时,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发布自己的信息,而这些内容以前是以报纸、电视等媒介存在。这正是麦克卢汉所说的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如语言是文字的内容,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那么微博的内容就是把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媒介,把人的多种感官延伸到一个媒介载体中,既能写,又能听,能看,还能创作。并且一个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媒介的完全替代,而是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之上进行叠加,融合。例如广播新闻栏目《中国之声》增加了场外互动环节,听众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意见,或者给栏目组提供新鲜资讯。就如麦克卢汉强调的那样,媒介作为我们感知的延伸,必然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种感知会形成新的比率,而且它们之间在相互作用时也要形成新的比率。微博改变了新闻报道的形式,使新闻节目形成新的比率。同时微博也占用了我们的碎片时间,使我们的生活呈现新的形态。换言之,微博其实是新旧媒体双方共同博弈的结果,以最有效的形式展现出来。

四、微博是一把“双刃剑”

如今,微博在灾难报道、政务公开以及产品营销等方面有着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同时,人们无时不刻,不知疲倦地刷微博,浪费了不少注意力和精力,当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自己正在堕落”的时候,人们就会对微博上泛滥的信息感到反感,从而怀念以前用印刷媒体获取信息,安静阅读的乐趣。现在人们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越来越少,自然阅读书籍就慢慢的变成人们一个奢侈的“艺术形式”。就像在喧嚣发达的城市里呆久后,人们更向往宁静简单的乡村一样。不过大多数人还是会沉浸在微博的世界里,因为人们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肢解和延伸由此而进入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并深深的卷入自己创造的工具和手段里,而缺乏一种超脱的旁观者态度。一方面长时间的刷微博,打破了人体器官之间的平衡,使人体的眼睛,手指,大脑处于严重疲劳状态,不仅影响视力还影响睡眠。另一方面,微博还是滋生谣言、假消息的温床,这是因为微博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在语言组织编排上要求也不高,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当然我们不能把微博当作替罪羔羊,现代科学的产品无所谓好坏,决定它们价值的是它们的使用方式。火药可以制作成武器用于战争使人们流离失所,也可以用于制作绚烂的烟花。正如麦克卢汉所言的事实: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所以我们要改变的是我们对微博依赖的心灵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人创造媒介,又被媒介所改造。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而如今看来作为延伸的人体——媒介却逐渐取代了我们人体本来固有的部分并造成人体感知的冲突。“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强烈程度。”当一股“媒介潮流”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可以顺势而下,但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被技术所“奴役”。微博虽然改变了生活,但它终究不是生活的本身。所以不论是博客、QQ,还是微博、微信,又或是以后的更新的媒介,只要我们始终保持“身在其中,不受其乱”的心态,那么我们便能肆意的享受新媒介给我们带来的精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

②王鲁铨,《麦克卢汉视角下的微博时代》[J]《. 新闻窗》,2012(6)

(作者:均为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 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