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心系抗战,图说新闻——抗战时期《良友》画报传播特色初探

  • 投稿牛正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562次
  • 评分4
  • 87
  • 0

韩文

【摘要】创刊于上世纪20 年代的《良友》画报,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画报之一。起初,它记录上海都市生活,构建都市图像,是文明生活理念的倡导者。抗日战争爆发后,《良友》画报迅速调整刊物风格,全力配合抗战宣传工作。在抗战时期,《良友》画报的新闻活动历经四年余,它以服务抗战为准则,以图说新闻的方式宣传抗日救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良友》画报 抗战 新闻 救国

1926 年2 月,伍联德先生在上海创办大型综合画报——《良友》画报。为满足中产阶级读者的需求,时事新闻占相当大的比重,新闻性与文化性并重。抗战爆发后,《良友》转变刊物风格,秉持“一切为抗战服务”的办刊理念,将时事新闻作为重点。

从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至1941 年停刊,《良友》画报心系抗战,图说抗战,成为抗日救亡的舆论高地。

一、时事报道,为民众及时提供战事信息

抗战爆发后,为了满足民众对了解战事的需求,配合抗战宣传,《良友》画报专注于战争报道。它报道战争动态,宣传我军战绩,痛斥日军残暴罪行,唤醒国民的家国意识。

1、来自枪林弹雨中的照片,直观报道前线战事,增强民族自信心

抗战时期,《良友》画报关注前线战事,为抗战服务,首先体现在封面人物的选取上。从创刊起,《良友》的封面主角以女性为主,这些女性往往是能够代表都市新女性的电影明星、年轻闺秀或进步女青年。为了配合抗战宣传需要,《良友》画报选择冯玉祥、李宗仁、朱德等抗日名将作为封面人物,鼓舞官兵士气,增强民众的抗战信心。在174 期刊物中,只有抗战时期的11 个封面是男性。

视觉杂志的定位是《良友》画报新闻报道的天然优势。前线记者用照相机镜头,书写将士们的壮烈事迹,直观地将战事呈现出来。抗战将士的人物特写中,他们往往眼神坚毅,面色沉着,显示出中国军人的果敢与坚强。在战斗照片中,有抗战官兵的奋力厮杀,有紧张的戒严行动,有晋北天险的伏击战,还有激战后来之不易的树荫小憩……记者们将对抗战将士英勇战斗的敬佩与鼓励,寄托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中,传递给读者。正如爱国记者郑景康所说:“一粒子弹只能杀死一个人的肉体,一幅有力的照片可以转移多数人的成见,感动无数人的灵魂”。①

纵观抗战阶段的四十多期《良友》画报,我们可以对抗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说《良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战见证者。它图说新闻的方式,不仅成为了读者了解战争的“良友”,更是民族自信心的助推器。

2、惨景、惨状、血淋淋的照片,揭露日军侵华罪行,激发民众抗战热情

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给我国平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在五个月内,曾向粤路投弹一千四百三十三枚……平均五十八弹始伤一人,八十五弹始死一人”②,日军的凶狠残暴可见一斑。《良友》画报的记者在记录战争的同时,把镜头对准了凶残的侵略者,将其造成的灾难一一陈列在读者眼前。

《良友》的记者不顾个人安危,怀着悲愤的心情拍摄侵略者制造的灾难。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敌机轰炸后宛平城的断壁残垣,有无尽的流民难童和被烧焦的无辜同胞的尸体。如第133 期爱国摄影师王小亭拍摄的《劫后余生》,反映了日本人焚烧上海南市后难民们在收容所的惨状。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最新的信息,也使侵略者的惨无人道一览无余。

痛斥日军欠下的血债之余,《良友》从日本民众的角度反思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第134 期刊登了日本舞台名优友田恭助妻子的照片。从图片说明上得知,友田恭助于1937 年被迫来华作战,在吴淞之战牺牲。文字说明中提到“既痛夫婿身死,复恨国内军阀专横,悲愤之情,溢于外表”③,这是无数日军亲人的写照。在对日本士兵佩戴的“千人针”进行专题报道时,《良友》画报指出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护身符。图片展现了日本妇女在街头为丈夫、兄弟缝制千人针的景象。她们无力反抗国家意志,以千人针作心理安慰,无奈中充满了悲壮。这无疑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讽刺,对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伤痛的反思,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

二、报道全民动员、团结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

《良友》画报对前线的报道充满了热血与激昂,满足了读者了解战事的需要。为了配合正面战场的宣传,将后方的团结一致、积极应对的局面传递给读者,《良友》对后方动态也尤为关注。

1、展现全国各界总动员,调动全民抗战积极性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应军费急需,发行了救国公债。然而发行数月,仍然没有凑足总发行额五亿元。《良友》画报时任总编马国亮撰文倡议人们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对于有钱人将财产转移到海外的行为,马国亮指出,有钱人的救国精神完全暴露在救国公债的招牌下。在这唯一报国的机会如若不慷慨献金,一旦中国被列强灭亡,“金钱并不会为诸君扫去面上的耻辱”④。《良友》嘲讽无良“有钱人”。比如,第138 期《良友》关于孤岛“茶花女”的专题报道,通过茶座侍者“茶花女”的工作,讽刺1938 年居住在“孤岛”的一部分上海人在茶座里消磨光阴、纸醉金迷的生活。当然,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很多有钱人毁家纾难,广大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万众一心,共赴国难。《良友》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比如,第132 期报道了妇女儿童拿出积蓄购买公债、上海名媛以金饰换取公债等等。同时,报道了上海妇女界发起为将士们募集、制作棉衣的活动,歌颂妇女冒险赴战地的无畏精神,展现了“军民一家,团结抗战”以鼓舞抗战士气。《良友》画报秉承全民族抗战的宣传宗旨,对蒙、藏、苗等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特色和抗战支援进行了介绍。多次报道英、法、美等华侨爱国组织的活动,宣传华侨、留学生的反日游行和募捐。这些报道赞扬了华侨心系祖国、慷慨捐赠的爱国之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报道救助工作和后方建设,安抚民心,引导人民憧憬美好未来

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将士伤亡、难民流离失所、公共设施遭受破坏、矿产资源被侵占掠夺,动荡的局势造成人民的恐惧与不安。《良友》画报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关键问题,对抗战的救助、后方建设工作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

战争的破坏使战区人民无家可归,《良友》画报试图带领读者从悲悯中看到希望,将难民、难童的救助工作作为后方报道的重点。第133 期报道了政府对上海南市难民的救济,一百余所收容所中设立办事处,管理难民衣食住行教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项事务井井有条。难民的动向牵动着读者的心,《良友》画报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在无形中宣传了政府对人民的关爱。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西南地区作为复兴的根据地,相继在川、滇、湘等省建立公路干线。第139 期介绍了湘黔公路网的建设状况,显示出政府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除了经济建设,教育事业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第145期的《战后之大学教育》介绍了七七事变爆发后我国大学教育遭受的损失,重点讲述了战时大学的组织变更、校址的转移等情况。大量教育新闻将国家保护、支持教育事业,学生不畏艰苦坚持深造的情况汇报给民众,意在说明教育是强国的武器,使人民看到国家富强的希望。

三、鼓励全民健身以救国、强国,争取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加抗战

抗战时期,《良友》画报重点报道前线战事,宣传后方支援。为了使抗战力量更加坚定有力,它对我国抗战实力进行了思考,尽最大努力调动民众热情,优化、增强抗战力量。

1、关注人民身体健康,提倡以强健的体魄救国

《良友》画报前期宣传体育活动,旨在推荐现代生活方式。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良友》认为身体的强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与前途,主张把强身作为一种民族追求,认为体育锻炼能够使人身心愉快,给人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同时,年轻人通过健身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孕育出拥有健康体魄的下一代来建设国家。第137 期的《铁骑行》报道了年轻女性在郊外骑自行车的景象。照片中的人物或并排骑车,或原地休息,彰显着青春的朝气和运动的乐趣。在四位女性手扶自行车的合影旁边,文字说明中提到“有踏破贺兰山阙之壮志乎?起来!中国的女儿们!”⑤编者引用岳飞《满江红》词句,赞美了女性们的风姿,更道出了对中华儿女以强健的体魄振兴国家的豪迈。

此后,《良友》画报始终传播着“强国必须强身”这一信念,通过《小学春季运动会》、《欧美女性的夏季运动》等倡议全民健身,甚至在第145 期的“韦廉士红色补丸”广告中,也提到了强壮的国民可以助国家跻于列强之中。如此对民族未来的担忧与思考,体现着《良友》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

2、号召女性走出家门,加入到抗战队伍中来

抗战期间,《良友》画报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鲜明的革命色彩。为了宣传全民族抗战,鼓励女性参与到抗战中来,《良友》画报这一时期对新女性的塑造,多是身着戎装、不让须眉的形象。第139 期名为《新时代之中国女性》的封面上,一位头戴钢盔,身着军装的女战士,手持装有刺刀的步枪,有力地刺向右前方。她嘴唇紧抿,眼神坚毅地望着前方,显示了中国女性的勇敢与坚强。140 期的《西北女子军训》记录了西安女学生的军训生活,《台山女壮丁》则报道了广东台山地区入伍女子的各种训练过程。通过这些独立又充满斗志的女性,《良友》画报力图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在保家卫国的民族战争中实现自身价值。这些女性形象,与杂志一贯倡导的女性独立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战火纷飞的年代,坚定的爱国信念支撑着《良友》画报的成长。从上海辗转到香港,又从香港返回上海租界,《良友》不屈不挠,积极宣传抗战,最终被日本人查封。陆续发行的四十多期里,《良友》画报始终是抗日救国的舆论阵地。爱国编辑借图片记录历史,以图说新闻的方式为战时宣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凭着一颗爱国心,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良友》人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爱国热情,值得当今新闻工作者学习,更应当被历史所铭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郑景康,《抗战时期摄影在宣传工作上的重要性》[J]《. 良友》,1938(137):36

②海棠,《上下古今谈》[J].《良友》,1938(136):34

③《千人针》[J]《. 良友》,1938(134):25④马国亮,《胜败因果》[J].《良友》,1938(134):18

⑤白桦,《铁骑行》[J].《良友》,1938(137):30-31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