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科学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的创新与探索

  • 投稿江湖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997次
  • 评分4
  • 85
  • 0

万嘉懿

【摘要】科学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结合“脱口秀”形式进行设计,契合公众对真相诉求的社会背景,开拓出科学求证节目的新天地。本文旨在分析《是真的吗》的出品背景以及策划亮点,探究该节目在主持与嘉宾设置、脱口秀主持形式、新媒体互动传播以及科学验证方面的创新之处,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是真的吗》 求证类节目 节目分析

《是真的吗》是一档由央视财经频道和光线传媒联手打造的大型互动求证节目。该节目以“互动求真”为己任,旨在对流言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为受众探求真相。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数据显示,《是真的吗》收视率高达0.525%,①在央视财经频道各档节目中名列榜首。作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求证电视节目,《是真的吗》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一、《是真的吗》出品的背景

1、社会背景:求证节目契合公众对真相的诉求

随着微博、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视频分享等传播渠道的发展,信息传播便捷自由,人人都是“自媒体”。而基于广泛的渠道,话语表达自由的同时,流言、谣言数量激增,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的100 件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②网络谣言并不是近年来突然出现的社会现象,谣言的产生与发展的背后,是社会信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和自媒体平台的深化发展,逐渐表现出的社会信息去媒体化特征。③近些年,如金庸等名人“被去世”的传言、谣言引发疯狂的食盐抢购风潮等时有发生,小则影响认知,大则扰乱社会。加之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不实的信息经传统媒体发酵,极易造成负面效应的累积。

对于公众而言,面对各类传言,真假莫辨,不堪其忧。在此背景下,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针对网络传言进行考证,解开众多生活迷局,发挥了纯净信息的媒体责任,满足了公众探寻“真相”的诉求。

2、行业背景:求证节目不同于当下热播节目类型

在唱歌、选秀、相亲类娱乐节目日益泛滥的今天,如《中国好声音》与《中国好歌曲》、《中国达人秀》与《中国梦想秀》、《我们约会吧》与《非诚勿扰》等,高频的节目复制或克隆现象带来节目类型同质化的问题,使得电视观众审美疲劳。

求证类节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追求事实真相的功能的新闻调查类节目,如《焦点访谈》,节目惯用结构严谨的专题片形式,选题沉重,叙事严肃。一类属于生活服务类的求证节目,如《原来如此》、《新闻大调查》等,节目形式过于呆板,或采用情景剧娱乐化痕迹明显。

《是真的吗》适度杂糅科学与娱乐,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多彩的可视性、活泼的趣味性。正如栏目介绍所言,“每期节目由脱口秀、真相视频调查、现场真假实验、嘉宾猜真假游戏环节等构成,将新闻调查与综艺娱乐、脱口秀元素相结合,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件”。④一方面,该节目具有新闻调查、科普宣传的特点,但不拘泥于就事论事;另一方面,融入了娱乐成分,整体风格轻松活泼,这种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非常切合当今观众的收视需求。该节目创新了求证类节目形态,是对当下电视节目类型的一个补充,其创新不仅能推动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体现节目的社会价值。

二、《是真的吗》节目策划亮点

1、主持与嘉宾的个性化设置

《是真的吗》设有两名主持人,一位是红透美国的华裔脱口秀明星黄西,一位是中央电视台美女主播陈蓓蓓。作为科学求证类节目主持人,黄西具有高学历背景,曾在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后赴美留学并获得了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的生化博士学位。同时,他兼有红透美国的华裔脱口秀娱乐明星的背景。戴着眼镜类似柯南的人物包装,表情木纳却时不时就来点“黄西有说法”之类的冷幽默,自身呆板的形象与幽默天赋形成强烈反差,加强了喜剧性,令观众忍俊不禁。主持人的幽默风格以及高学历背景,符合央视财经频道对收视人群“三高”的定位,符合节目杂糅风格定位。与有一定知名度的央视美女主播陈蓓蓓搭档,由美女主播实验,解构了以往男性实验研究的程式。其次,现场设置了两位言辞犀利的女嘉宾,知名主播与时下当红明星,聚合了明星效应。嘉宾坐在红椅上参与真假辨别游戏环节,猜错将接受摇椅子喷气的惩罚,这是综艺节目中常见的惩罚设置,为节目设置了悬念的同时,是对于严肃内容的解构,带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2、幽默风趣的脱口秀主持形式

《是真的吗》的程式为:“黄西·开场秀+ 嘉宾出场+ 提出问题+ 嘉宾判断真假+ 求证+ 惩罚嘉宾+ 黄西·有说法”。其中的“黄西·有话说”板块,每期一个主题。如“减不了肥的理由”、“十一长假的贴心建议”、“十一句话背后的潜台词”等。黄西笑答网友提问:“冬天洗脸能瘦脸?我认为是真的,还能给脸定型。”主持人黄西将美式脱口秀贯穿节目始终,为节目增添了很多乐趣。

3、借助新媒体互动传播

《是真的吗》每期节目涉及的求证选题在5 个左右。在节目内容的选择上,《是真的吗》栏目组首创网台联动的方式,通过邮件、微信、微博等方式向网友公开征集选题,类型涵盖民生、健康、社科、网络传闻等。如“切一刀就能快速剥出石榴籽?”、“用双面胶能自制木版画?”“动物园为防鹿打架锯掉鹿角?”、“花露水可去除快递单字迹?”、“用食用碱可以辨出人工色素勾兑的红葡萄酒?”等等,既有生活常识类,又包含生活中的科学类话题。

早在2012 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15 周年改版后增加了子栏目《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节目采用“科学实验+娱乐脱口秀”的形式,每期邀请明星嘉宾与快乐家族一起参与不同的科学实验。与之不同的是,《是真的吗》是第一个发动全民力量全程参与的节目——海量选题来自互联网,每期入选的五个选题由网民投票产生,周六晚,节目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同时,“央视财经”搜狐新闻客户端也全程同步直播,每期吸引十万人互动。汇聚广大网民关注的话题,时下热点结合生活实际,比科学实验站强调现场实验的绚丽视觉效果而定的选题,更接地气。为力图贴近网友,网友看法不是专业的配音员来配,而是普通人的声音,更凸显真实。

4、基于科学验证深度拓展

正如节目宗旨所言“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最严肃”则要求对待事实需要科学态度,对网络传闻的求真求证过程必须严谨、真实,对传闻的调查过程必须负责。因此,节目采用了严肃的新闻调查叙事模式,用新闻语言展现求证过程,确保调查过程的准确性和节目内容的高质量,也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调查节目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信性。⑤除了场外真相视频调查、专家采访,节目现场引入真假实验,增强看点。“节目编导要对所有实验事先操作几十次,并向多名专家求证原理,设计流程,制造现场看点”。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流程保证了现场的效果,直观实验的方式也为节目创造了收视高点。⑥

《是真的吗》探寻真相但又不止步于验证流言、给答案,而是进一步追问,进行知识延展。央视财经频道副总监郑蔚表示,《是真的吗》传达正向的理念,乐观面对,并坚持寻找改变不良状况的方法。如对“桶装水开封三天细菌含量远高于自来水”真假验证后,进一步追问灭菌的方法,提供安全饮水的贴士,具有生活实用性。

三、科学求证类节目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是真的吗》从节目包装到环节设置实现创新,结合科学与娱乐,实现了1+1>2 的传播效果。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值得科学求证类节目反思。

1、《是真的吗》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猎奇化倾向。《是真的吗》实现网台联动模式,广泛征集选题,但部分选题一味迎合网民关注的“热点”,某种程度上消减了节目深度,背离了央视财经频道对收视人群“三高”的定位。如对“ 五仁月饼最不受欢迎”、“南京地铁新街口站是否有26 个出入口”、“看电影的人超半数会吃爆米花”、“情侣看电影选片大多听女生的”等调查验证,除了满足观众的好奇,无调查验证价值。而一期验证“安全套能不能装下4 升水”,尺度过大,引发争议。

(2)女性角色符号化。在“黄西·有说法”段落,主持人会一挥手招呼“小倩”,然后一个穿着旗袍面容姣好的女孩踏着有情调的音乐递材料给黄西。伴随配乐和口哨声的特效,刻意强调女性外表的美丽、性感,女性身体被物化为符号并被大众所消费,女性身体符号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消费文化的助推器。虽然女性身体摆脱了过去受漠视的境遇而获得“个体自由”但是她们步入了他者化、物化、异化的领域。⑦《是真的吗》的此举,缺乏媒体严肃的态度,助涨了感官、享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2、建议:兼顾娱乐与智乐,普及知识与提高素养

科学求证节目已经发生了转变,开始注重受众的主体地位,综合运用大众化传播方式满足受众的观感体验。电视节目形态交叉和融合是发展趋势,因此,求证类节目:一是明确节目定位,秉持科学态度,兼顾娱乐与智乐,以深化文化和精神内涵;二是明确节目导向,突出公共服务精神,坚守媒体立场,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发挥教育的功能;三是明确节目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责任。

总体而言,《是真的吗》兼顾娱乐因素的创新,给科学求证节目提供了新的范式,值得其他科教节目的参考与借鉴,并对已有节目形态交叉和融合具有启示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光线传媒,《票房收视率双超预期》,http://www.cnstock.com/gonggaojd/ggjdrdgs/201305/2590731.htm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

③严励、邱理,《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与变迁》[J]《. 新闻爱好者》,2014(1)

④ 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5b4fqzRWmD-znKN67rIJg9RKLWoTRAxSj1ltw56pelvvcglfzF61kgwGlolqeg09XQBF20Vj25GzFN_2jcgYbq

⑤李勇、程前,《求证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路径及瓶颈———以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为例》[J].《声屏世界》2013(12)

⑥宋彬、沈鉴宇,《“科教+脱口秀”的杂糅与共赢》[J]《. 青年记者》,2014(17)

⑦陈莉妤、陈长里,《当代女性身体消费的伦理反思》[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作者: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