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第一财经日报》PX报道视角研究

  • 投稿张安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350次
  • 评分4
  • 53
  • 0

刘婷婷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第一财经日报》从2008 年6 月到2014 年6 月期间的PX 报道,发现该报从增强认知、改变态度和做出行动三种报道视角切入,试图达到让公众逐渐了解PX,说服公众接受合法合规的PX项目,呼吁多方合作、促进PX项目良性发展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第一财经日报》PX 报道视角

从厦门,到大连、昆明、茂名,7 年来,PX 项目的争议从未停歇。PX 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政府、企业、媒体、公众一起努力了7 年,“PX”一词在公众视野中的曝光率越来越高,但PX 项目还是冲突不断?生活中为什么明明必不可少的PX,为什么屡屡陷入“一上就反,一反就下”的僵局,即使上项目的过程越来越科学,也摆脱不了“凡闹必下”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大众媒体对PX 的“形象塑造”,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必要性。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对公众而言,PX 属于新事物,他们对PX 的认知,绝大多数来自大众媒体报道。通观大众媒体对PX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对PX 事件,尤其是剧烈冲突的报道,其间穿插PX相关知识,少有开放的讨论和辩证的说理。PX 相关知识在我国的普及,是一场持久战,有赖于精英阶层和意见领袖的引导;而财经类媒体是我国精英阶层普遍青睐的读物,专业性强,有深度,因此,财经类媒体对PX的报道,是极佳的研究样本。

2、研究方法

在众多财经类媒体中,杂志和周报出版周期长,对该题材报道篇幅长,但报道总量少,样本单薄,缺乏说服力;财经类音频和视频节目,取样困难,检索不便,监听监看工作量大,不适合作为个人的短期研究对象。所以,笔者把研究对象锁定在每天出版的《第一财经日报》,它报道量大,受众广泛,且易于检索和统计。

一财网是搜索《第一财经日报》文章的最佳途径,截至2014 年6 月18 日上午10 时,在一财网输入“PX”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共查找出451 篇相关文章,在451 篇文章中进行二次筛选,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的PX报道共有54 篇。

研究发现,财经媒体的PX 报道,主要从增强认知、改变态度和做出行动三种报道视角切入:普及PX 知识,经济价值;推介国外经验,解析利益博弈,说服公众接受合法合规的PX 项目;呼吁完善立法和加强监督,引导公众建言献策促进PX 项目完善。

二、认知层面:让公众逐渐了解PX

1、普及PX知识

对普通公众而言,PX 始终难以“祛魅”:凤凰网曾经对如何看待PX 项目进行了调查,有1647 人参与调查,其中59.3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什么是PX,59.89%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许多物品中都含有PX。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媒体理应化身桥梁,承担起消除“知识沟”的作用,财经媒体自然也不例外。

在《第一财经日报》的54 篇PX 相关报道中,除了专业性极强的期货、股价分析,基本都会以背景资料的形式,穿插PX的相关知识,如《投资受阻中国PX 项目落子海外》一文,就从PX 的化学性质,中国、亚洲、世界的PX 产能、中国市场PX 供需状况、国内主要PX 生产商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2、梳理PX项目

2011 年8 月,大连PX 风波,《第一财经日报》除了像其他媒体那样报道事件经过、影响,还刊登了《化工围城中的各地PX 冲动》,系统阐述了当时PX 密集增产的状况。文章梳理了当时各地规划、在建或已经建成的PX 项目分布在山东青岛、浙江宁波、新疆乌鲁木齐等地,且详细分析了争议较大的几个PX 项目,为想要深入了解PX 项目的读者提供指导。

如果说厦门的PX 叫停事件,某种程度上普及了公众对PX 项目的了解,为公众提供了与PX 相关知识的认识;而PX 项目的梳理,则引导公众对PX 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完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系统性认识。

3、PX的经济价值解读

(1)报道PX 上下游产品及产业链。财经媒体最擅长的,正是把PX 置于最广泛的工业用品中,溯游而上,报道其上游产品,如石油供需矛盾对其造成的影响;顺流而下,报道其下游产品,如PTA 在它影响下的价格变化。

以2011 年8 月的大连PX 为例,《第一财经日报》在报道了《PX 项目昨遇险,大连化工区事故频发》后,紧接着发表了从经济视角切入的报道,《一旦泄露将助推PX 产品涨价》。文章根据中海油惠州炼厂7 月中旬发生火灾,华南地区PX 供应受到影响做出预测:如果福佳大化PX 因为台风也出现停产的话,将进一步推高PX 产品价格,为投资者和相关企业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2)股市。以经济视角“打量”PX,就不得不注意其上下游产品在股市的表现,《第一财经日报》主要综合PTA 的走势,反映PX 的实时供需状况。

《台风“梅花”导致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附近防波堤被冲毁,生产用化工储罐受到威胁》,这条新闻爆出后,大部分媒体都在围绕PX 讨论化工项目的安全性、PX事件的扩大化,而《第一财经日报》独辟蹊径,彰显了专业态度:《“梅超风”吹出反弹先锋PTA》一文,指出台风“梅花”的袭击,影响了心理预期,导致PX 价格坚挺,进而导致了PTA 强劲反弹,同时邀请专业期货副总经理提醒投资者“注意短线回调压力”。

(3)关联公司。财经类报道的客体往往是公司,PX 报道也不例外,《第一财经日报》在多篇文章中屡次提及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大连佳化、青岛丽东、福建联合、腾龙芳烃等公司。

《第一财经日报》2013 年7 月31 日刊登的《漳州PX 项目爆炸背后所属集团环保记录不佳》,就在漳州PX 项目爆炸后,将报道重点锁定在涉事企业所在的翔鹭腾龙集团,文章在背景资料中提及,翔鹭腾龙集团往年曾陷入环保争议……报道完整呈现了整个事件中的争议与各方表现,呈现PX 项目的策划、批准、上马、运作各个阶段中的细节。

从关联公司切入,一方面满足了财经类媒体受众需求,适应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将PX 生产企业利益与其他各方利益结合在一起分析,还原了PX项目极其复杂的真实环境,加强了公众认知。三、态度层面:试图说服公众接受合法合规的PX 项目

1、推介国外PX项目建设经验

PX 是人类技术文明进步的产物之一,其他国家也在生产和使用PX。早在2010 年4 月28 日,《第一财经日报》就刊登了《巴斯夫的环保术:距离居民区20 米》,这篇文章在国内上演各类PX 事件的时候,试图用世界最大化工巨头巴斯夫的生产基地距居民区只有20 米的例子,向大家传递“只要措施得当,PX 并非洪水猛兽”的理念。

除了把国外经验“引进来”,《第一财经日报》还注重从国内项目“走出去”切入,如2013 年2 月和4 月分别报道了《恒逸石化文莱PX项目获批》和《恒逸石化文莱PX项目环评报告获批》;2014年4月9日,又刊登了《投资受阻中国PX 项目落子海外》,介绍了一些大型PX 下游生产企业寻求海外建设炼油及芳烃装置,自产PX。

2、分析公众“邻避”心理

2012 年最后一天,也就是12 月31 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了《中国式“邻避运动”:制度应先脱困》,文章直接指出什邡反钼铜、大连与宁波PX 危机,南通抗议纸企排污中加入抗议的本地居民,想喊出的都是“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yard),简称邻避(NIMBY),指某一地居民希望保护所居住生活领域,避免受到对居住地域具有负面效应的设施干扰。

公众盲目抵制PX 项目,外在原因是多地PX 项目出现事故,威胁附近居民身体健康,引发恐慌;内在原因,正是这种“邻避思维”。对公众邻避思维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分析出一个个PX 项目“轻率而起,潦草而停”背后的心理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帮助人们完成态度的转变。

3、剖析PX项目利益博弈

大众媒体最忌讳只报道正面信息,试图“教给”公众什么,而应该客观报道利弊,向公众呈现事实,把接受与否的选择权交给公众。因此,适当地报道负面信息,有利于人们主动思辨,态度向理性转变;尤其像PX 和PX 事件这类存在巨大争议的话题,如果一味“美化”,反而会适得其反——一定比例的“负面报道”,能发挥“解压阀”的作用,消解公众的猜忌和不信任。

2013 年5 月,中石油在春城昆明上马的炼油项目引发了当地民众对周边环境的担忧。对此,《第一财经日报》做了《昆明大炼油项目背后的千亿GPD 诱惑》报道,从“项目始末”、“经济拉动”、“环境之辨”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昆明大炼油项目背后的千亿GDP 诱惑,以及投产后会给当地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拆解PX项目背后的各方利益博弈,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和知情权,同时有利于公众监督权的发挥。

四、行动层面:呼吁多方合作,促进PX 项目良性发展

1、号召政府重建公信力,公众多加理解和支持

《第一财经日报》刊登过4 篇与PX 相关的社论:《求取石化产业的最大民意》《民主的取向与民粹的取向》《“PX 恐惧综合症”有方可除》《走出“闻化工色变”的困局》,都提到了重建政府公信力对解决PX事件的重要意义。

最近的一篇社论《求取石化产业的最大民意》,就强调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链条长,产品覆盖面广,对拉动经济和百姓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公众不能因为不了解而抵制,更不能因为遇到抵制就再度“妖魔化”PX,公众需要理解和支持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2、公众监督前置,质疑环评缺位和环评合理性

所有的反抗都起源于质疑:对化学专家和项目方所阐释的PX 安全性的质疑,对PX 项目上马程序合法性的质疑,对当地政府和涉事企业在经济利益诱惑下能否按法定程序生产的质疑……在这三种质疑中,对PX 项目上马程序合法性的质疑较为合理,是公众唯一可控、可通过自身努力逐渐消除的部分。

2014 年5 月13 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了《环境评估需要真正的第三方》,指出近些年来,似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会涉及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环评过程中第三方评估的重要性。

所以,当把关注点向前推进,放在“环评”上时,公众会开始反思,“高危”的化工区为什么能在立项审批以及环评阶段都畅通无阻?这种立足于根源的思考,能有效前置公众监督环节,最大限度地避免悲剧发生。

3、探寻区域经济发展出路

大众媒体总是试图寻求最新鲜、最独特、最具深度和广度的报道视角,但对财经类媒体而言,以小见大,透过PX 项目或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总结当地或该区域的发展特点,分析发展瓶颈,在四处“寻医问药”中探寻发展出路,无疑是极佳的报道视角。

《第一财经日报》刊登的《昆明安宁艰难转型路:重化工业陆续引进》,就是一篇透过PX项目,探寻区域经济发展出路的例子……一个PX项目引发的讨论,已经脱离了PX 本身的意义,而是着力探索PX 工业之于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地区的意义。□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