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从框架理论看大众传媒对“女博士”的相关报道

  • 投稿毒辩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62次
  • 评分4
  • 64
  • 0

吴彤

【摘要】随着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女博士”这个群体被推到了舆论的前沿,很多人对女博士存在着刻板印象。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支点,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从新浪新闻中选取一定量的样本,对其报道性质、报道议题、报道强度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其统计结果和所反映的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女博士新闻框架新闻报道

“大专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赵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后是灭绝师太,硕博连读更可怕——就是传说中的东方不败”,网络上的这句“名言”虽有调侃、讽刺意味,但是也点出了以“女博士”为代表的高学历女性在大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相看绝叹女博士,笔砚管弦成古丘”,女博士在古代本是对“才女”的美称,而现代的女博士反倒是越来越容易被“另眼相看”,成为一类较为“尴尬”的群体,即本来高学历女性因其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应该是社会上的“强势群体”,是公众所尊重、向往的,但由于大众通过各种渠道所了解到的女博士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婚姻家庭问题等,“女博士”在大众眼里似乎成为了“弱势群体”,而大众心中的这种“女博士”与社会现实中的女博士相符吗?大众对于女博士的认知又源自什么?显然,大众对于女博士的认知有误,而这种认识多来源于媒体的相关报道,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在对“女博士”的相关报道中存在问题甚至偏见,影响了大众对于“女博士”的认识。本文将以“框架理论”为理论依据,着重分析媒体在报道女博士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对受众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关于框架理论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考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当代框架研究学者加姆桑,在考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很多学者对于“框架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可归结为,新闻框架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事实的建构,另一方面就是受众对于新闻所呈现“事实”的理解。

由此可见,新闻框架,直接影响着记者对于新闻的选择以及怎么呈现新闻,也关系着受众对于事实的理解。“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一样,虽然不能保证让受众怎样想,但是却可以在让受众想什么上产生效果”①,所以说,新闻框架在某种程度上也发挥着同议程设置相同的功能。新闻框架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新闻工作者按照以往经验或某种惯例,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选择某些事实作为报道议题,并且突出、放大其中的某些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使受众形成某种习惯性认识。

二、研究设计

1、内容分析与样本选取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即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此方法广泛应用于传播学研究领域。通过抽样、统计以及分析,呈现媒体报道中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框架。

样本主要选自于新浪网的新闻,在新浪网的新闻搜索中选择高级搜索,设定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为“女博士”,限定频道为“新闻频道”,搜索结果选择每页显示10 条,限定搜索内容的时间为2013 年一年内,限定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位于标题中,不限定要搜索的新闻源,找到相关新闻118 篇。根据研究目标和搜索结果,排除与研究无关和无法打开的新闻9 条,最终得到109 篇符合本研究主题的报道作为分析样本。

2、类目建构

(1)报道性质:报道性质分为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负面报道指让读者对女博士产生负面印象的报道;中性报道指只是客观报道新闻内容,不含明显的立场、倾向;正面报道是指能让读者产生好印象的报道。报道性质能反映出媒体报道的基本立场,进而反映媒体在进行新闻编辑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以更透彻的了解媒体建构的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框架。(2)报道议题:报道议题包括性格、学业、事业、婚姻情感、不幸犯罪和其他六个方面,报道议题构成了关于女博士报道框架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要素的取舍方向以及侧重点,进而探究关于女博士的报道框架存在哪些问题。

(3)报道强度:报道强度分为重复1次、重复2—4 次、重复5 次以上。通过对报道强度的统计,可以看出媒体对于此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

三、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报道性质

根据报道性质,对新浪网的109 篇新闻报道的报道性质进行统计,其结果见表1。

通过统计结果可知,2013 年一年中新浪新闻标题有关“女博士”的报道,负面报道56 篇,占51.37%,所占比重最大;中性报道23 篇,所占比重为21.2%,稍低于负面报道;正面报道20 篇,所占比重最低为18.34%。

由此可见,在样本数据中,半数以上的报道都是关于女博士的负面报道,媒体在报道上塑造了一个以负面报道为主的女博士新闻框架。负面报道多篇幅较长,并且言辞充满调侃意味,在标题的拟定方面也多为夸张、放大消极事实,如《女博士做家教与学生相恋分手欲报复杀人》、《台女博士网恋“美国中情局局长”遭诈骗痴心不改》等,让受众很容易对女博士产生习惯性偏见,负面报道居多,而正面积极报道偏少,还会让受众错误理解为社会现实中的女博士也是“问题”居多,但显然现实中的女博士还是“健康”、“正常”的居多,这就造成了媒体建构的事实与真实的事实出现了偏差,这也是媒体的女博士新闻框架的问题所在。

当然报道中也不乏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多是博人眼球的内容,不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如《台湾女博士生被指酷似马英九蹿红网络》等,这种中性报道虽然不带感情色彩,但很容易让受众认为“女博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总会出现很多出格、新鲜、怪异的行为;而正面报道则多是介绍女博士的学业、事业成就,如《女博士步步实现苏铁梦》等,可见媒体还是有意识想去克服已有的框架影响,能够让报道更加全面,媒体对女博士的形象进行正面报道也能够有效纠正受众心理对于女博士的刻板印象,使受众能正确认识女博士。

2、报道议题

通过统计报道的主要内容,将其分为了性格、学业、事业、婚姻情感、不幸犯罪和其他六个方面,在这里我们排除了对中性报道的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

通过对报道议题的统计可知,样本中对女博士婚姻情感方面的报道比重最大,达到33.94%,而在关于性格的报道中,绝大多数是负面报道,如《女博士相亲19 次均邀老妈陪同男孩都被吓跑》、《台湾女博士携李白诗作和布偶跳楼或因感情问题》等,正面报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女博士性格的报道比重略低于对其婚姻情感的报道,比重为31.19%,在报道性质方面则与有关婚姻情感的报道趋于一致,即绝大多数是负面报道,如《女博士生错过地铁末班车睡在身障厕所不想走》等暗示女博士心理、性格、思维上存在问题。还有就是不幸犯罪方面的报道。因为不幸犯罪比较特殊,对于任何一类人都是较少数,所以在对女博士的报道中比重也较低为11%。而对于事业、学业方面的报道,所占比重分别为12.8%、5.5%,所占比重均较小,至于报道性质,则学业方面是正面报道,而事业方面多为正面报道,但也存在负面报道如《大学女博士求职屡碰壁》,可见虽然有就业难的问题存在,但女博士在学业、事业方面的成绩还是普遍认可的。

由分析可知,媒体对于女博士的报道焦点多为性格、婚姻情感等出现问题的方面,而报道其成就的较少。虽然关于女博士的信息很多,但媒体的关注点、关注程度则完全不同,因为“在一个崇尚学历的社会,文化资本就像一般等价物一样可以换取各种资源,女博士们处于学历结构的最高层领域,在社会上难以找到工作和配偶着实令人费解”②,所以,受众对于婚恋、性格、事业方面关注度很高,而媒体自然适应受众需求,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更加关注,所以在新闻选材时就偏向于有关性格、婚姻方面的信息,并且多数是负面信息,企图证明女博士在学业以外的其它领域是存在“问题”的,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受众的“心理想象”,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固定框架,在一提到“女博士”,人们就会将其与性格孤僻、剩女、失业等联系到一起,这种框架严重影响了受众的正确认知。

3、报道强度

报道强度统计分为重复1 次、重复2—4 次、重复5 次以上,不重复的没有统计入表。统计结果如表3。

统计可知,在样本中,有39 篇重复1次,17 篇重复2—4 次,4 篇重复5 次以上。报道强度反映了媒体对于某一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受众对这一事件的关心程度,往往是社会影响比较大或新闻性比较强的新闻更容易被反复报道,而样本中有60篇报道被重复报道过,“女博士带妈相亲十九次未成功”这一新闻事件,竟然被重复报道过17 次,还出现了后续报道。“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由于重复或后续跟进报道有强化、强调的倾向,网民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被进行了轰炸式的灌输”③,所以对于有关女博士的报道,受众被媒体进行了轰炸式灌输,让受众对于女博士产生了一个固定印象,即女博士就是一个“问题群体”,而这显然是媒体在新闻框架的影响下建构出来的“事实”。

结语

经过分析研究,可知女博士新闻框架普遍存在于新闻报道中,并且是一个问题框架,但女博士新闻框架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看其复杂的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让女博士这样一个群体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女性文化本来就吸引人,女大学生的劣迹就更能吸引眼球了”④,所以公众和媒体都对于以“女博士”为代表的高学历女性群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也是形成女博士新闻框架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就是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得人们更乐于关注“女博士”这样一个群体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其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地位大大提高,并且在社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男权社会中对女性消极的刻板印象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冲突,男性不能接受处于弱势的女性进入了曾经被男性垄断的“势力范围”,所以很容易对女博士这个群体有偏见甚至进行嘲弄,这也是形成女博士新闻框架的助力因素。

显然,在女博士新闻框架建构过程中,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报道性质上,媒体放大对女博士的负面报道,而忽视对其的正面宣扬;在报道议题上,也选择婚姻情感、性格等内容,以女博士存在的问题来吸引受众,并且对于相关报道反复进行,让受众在“耳濡目染”中对女博士形成了刻板印象,可见媒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形成了对女博士有失公平的舆论现实。但这种有问题的新闻框架对媒体也有很大影响,虽然说媒体要为受众服务,受众关心什么,媒体就要更关注什么,但是,如果一味的遵循着这种有问题的新闻框架,最终将会使媒体的报道偏理事实,在这个信息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在议程设置、舆论引导方面媒体的功能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如果不能全面、客观的报道,媒体的公信力会被严重削弱,最终失去其受众。

不仅仅是对于“女博士”这样一个群体,对于很多特征明显的群体如独生子女、煤老板、富二代、官二代等,大众媒体在报道选题、报道性质、报道议题以及报道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某种固定模式,而之所以选择这种固定模式可能是便于新闻工作人员操作,也可能是较能吸引受众、博人眼球,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新闻虽然强调客观、真实,追求无限接近事实,但说到底新闻仍然是一项主观活动,涉及到对事实的主观选择以及怎样呈现事实,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容易形成某种大家都“普遍认可”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媒体营造出来的并且大众都接受的“事实”,这也就影响了受众对于事物的认识、判断。

所以,媒体应该有其独立的判断力和足够的责任感,不能盲目的迎合受众,如在关于女博士报道的选题上,虽然女博士的婚恋情感、性格等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但毕竟是少数,多数女博士在家庭、事业方面都能够做到平衡,而媒体不能像“放大镜”一样,只是将“问题”放大,忽视了其他方面,形成了有偏见、不全面的新闻框架,误导了舆论。“新闻报道中包含着是与非、善于额、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新闻框架应该体现维护社会正义和价值体系的作用”⑤,所以媒体在建构、使用新闻框架时要以尊重事实为基础,避免有问题的新闻框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陈超辉,《作为华语策略的新闻框架》[J]《. 现代视听》,2005(5)

②张国平、刘艳辉,《女博士的媒体形象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2008(12)

③韩宁,《强势群体“被弱势化”进行时—女博士群体网络形象建构》[J].《东南传播》,2010(9)

④《高学历女性被“妖魔化”》[N].《生活报》,2005-3-8

⑤李春颐,《新闻框架的和谐理念及效果分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5)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