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少卿
【摘要】詹姆斯·凯瑞曾提出关于传播的两个理解向度:传递观、仪式观。传播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信息量的传达,还有关于信息的分享、世界的建构等内容。然而,无论基于何种向度的理解,都逃避不了传播行为的目的取向——设置议程,塑造观念。传播在深层次上意味着一种认知方式和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的确认与固化,这不仅关乎传播本身,更与人类社会相关联,其毫无疑问是理解传播的关键前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传播符码意识形态认知方式
一、关于传播两个理解向度的认识
詹姆斯·凯瑞,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他于19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关于传播的两个理解向度: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1、传播的传递观
前者,即传递观向度强调讯息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它是一种单纯的信息量的传输,通过对于传播各个环节包括信源、信道、信宿、流量等的控制,从而对传播行为本身及其影响进行干预,继而在空间、时间上实现对人的控制,并最终传达出一种关于传播的权力倾向。
2、“仪式”视角下的传播
(1)传播的仪式观。传统传播学主要强调传递观的向度,但传播的仪式观则提出了关于传播的另一种解释的可能。凯瑞认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传播,是一种过程与技术的合体,达到控制人和空间的目的,实现更快、更远,扩散、传递信息的作用。同时,其在精神意义上则代表一种上帝或者说宗教的领地在地球上的拓殖,这里拓殖主体,并非特指某种宗教,而是可以理解成为一种泛化意义上的精神信仰主体,甚至连传播本身或者传播技术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被建构出来的信仰。所以说,仪式是一种以团体与共同身份把人们一起吸引到一个时空合并的场域中的神圣的典礼。在这场典礼里,所有的布道、说教、教诲更多扮演工具理性的角色,为的是强调象征典礼的重要性。在这个场域里,典礼建构与维系了一个有秩序、有意义,更够支配、容纳人们思想行为的领域。如果,把这种场域的范围扩大到更大的场域,包括国家,乃至于人类世界,那么就产生了我们生活的世界。这种扩展不仅可以在空间领域延伸,更能在时间轴上延续,那么我们就有了历史,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供给历史叙述的巨大容器。
(2)历史语境下的传播仪式。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论述了民族主义和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民族国家即通过具有象征意义仪式,在民众心中塑造出一个共同憧憬的想象客体,进而拧合出具有向心力的人类群体。在传统社会,就有明确形式的典礼等仪式行为发挥了传播仪式的功效,而在现代社会,媒体所构建的事件,或者说一种“奇观”,取代了有鲜明仪式形态的方式,继续进行“共同想象”的塑造。“奇观”,正如周宪教授所言,“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两次工业革命和正在进行的信息化革命,使得媒介传播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完成了对传统方式的冲击,并使得视觉中心主义得到强化,现代社会就是无数视觉中心所叠加起来的复合景观。这正如德波所言,“景观是全部视觉和全部意识的焦点。”
媒介仪式,即其所塑造出来的“奇观”,恰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全新载体和传播方式包装的共同想象。无论是注入了美国价值观的好莱坞电影,抑或寓意国家政权强大的国庆阅兵,无一不是传播仪式观的呈现。甚至于撇开意识形态的干扰,在电影院放映厅这样的闭合场域,观众也会因为视觉焦点而带来场域重心产生视觉和思维投入,形成价值共鸣和互动,最终成为一场仪式,以实现影视价值的传递和深化。
传播仪式不仅可以塑造,更能强化。
所谓强化,就是通过特定的传播仪式行为,强化某种事实和观念,或者说是起到了一种“在场”或“不在场”的宣誓。
二、关于传播的目的取向及路径
无论是传播的何种视角,传递观抑或仪式观,都不能忽略传播的目的取向——设置议程,塑造观念。虽然这个观点有着明显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但绝对不能否认传播行为本身极强的目的性。传播,终究是要通过客体议程的设置,影响大众思考,最终塑造观念。而具体的内容就是进行议程设置和改造观念的工具,那么我们将以什么原则进行操作?
1、秩序化符码:真实与意识形态人们在进行系统性的信息获取时,对于信息内容的把握似乎成为了主要工作,但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更多地是对信息表达方式,或者说对于信息元素组合结构的一种认知,而这就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世界观。当我们不断获取信息,对各种资讯完成了把握的同时,特定信息组合方式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们的意识,并在反复的被确认、强化。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信息的获取,即包括阅读等在内的方式,实际上是信息作业的主体在我们思维中进行的,关于认知本身以及如何进行认知的模式建构。我们从文本中知晓的世界,是通过各种符码按照一定秩序进行组合后生成的,符码创造了叙述的内容,而传播的信息结构才真正实现了世界的创造,并使之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所以说,新闻并不是对于世界基于全然客观的描述,却是展现戏剧力量与行动的舞台。
因此,所有的人工事件或者经过人工化的事实,都可以视作一种符号体系在具体领域的延伸,其客观上会提示信息、观点等要素,但根本目的却在于获得受众的逻辑认同和价值确认。符号体系不仅可以改变观念、思想,更可以建构起一种可以被确认的具有霸权形态的价值秩序。
然而,是否就一定要否定这种价值秩序,即便其有着存在的合法性,但依旧免除不了霸权形态的质疑。或者说,我们是应该否定秩序,还是否定建立秩序的逻辑?
毋庸置疑的是,在传播所构建的一套秩序之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关系,让个体的共存成为一种可能。信息就在这种共存的秩序中实现传递,最终构成了社会。所以,我们可以对既定的秩序保持警惕,但却要遵从建立秩序的逻辑。社会建构和秩序形成需要借力于语言、符号,人从根本上来说也存在于这种符号维度中,并努力寻找一种表达方式,来转化对于世界图像的理解。但无论如何,这种符号化的“现实”维度及其传达出的认知方式与意识形态,无论多么逼真可信,却始终只能是次席,事实才占据首位。
2、通往秩序化的路径
若先前的论述皆为真,那么如何通过符码的有效组合建构起一个秩序化的世界,这其间的通途又在何处。
笔者在此将世界理解为两个平行的层面,即真实的、本原的世界,以及组织建构的世界,这与柏拉图的观点相似。他认为这种平行的世界结构理解为理念世界(真实世界)和可感世界(假相世界),他认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变,个别事物可以变化,而理念却恒定不变,可感世界作为理念的派生物,存在着主观的二次加工,自身的真实性已然衰减,所以只有最为第一性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世界,可感世界应该被定义为假想世界。但是,关键即在于理念世界无法存在于体感维度,所以如何表达理念,实现第一性事实的转化,才能真正建构其平行世界的另一端。那么,在平行世界之间建造一座彼此通达的桥梁——一套以某种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编码体系,就真的能实现理念世界的秩序化再造——建构可感世界。
符号的作用体现在对事实的反映表达,通常我们将复杂性的事物进行简化,并寻找合适的符号与之对应,这就是对于事实进行解构的过程。之后,通过对于具体符号的再结构化,将符合相应意识形态的秩序规范贯彻进重新组合客体中,进行意义的再构。
那么,如何寻找这种事实与符号的对应呢?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提到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它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而事实又分为各种基本事实,基本事实则是由各种对象构成。语言的构成和世界的构成如出一辙,它由各种命题组织而成,命题又分基本命题,在基本命题中的基础元素是一种叫做“名”的元素构成。各种“名”在这里可以置换成符号,通过“名”的有机排列和彼此相互定位,语言得以构成,并能表达意义。符号与相应的事实组合,全然在于其自身若干元素的相互定位。在长期的互动中,这种组合形式逐渐固化,当我说出“我”这个词的时候,即表示自己,没有人会对这样的旨意存在质疑。换句话说,这种独照的形式实际上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世界图示。其作用类似于游戏规则,,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最终实现符合与事实的定位也就是依靠世界图示。
三、理解传播的关键前提
传播的两种理解向度虽然有所区分,但却服务于传播行为本身的目的——设置议程,塑造观念。传播的内容因为符码的排列组合构成了意义,也因此建构了认知与世界。当这些意义进行传播,相应的,不仅仅传递的是一种观念,更是扩散了符号排列的方式与规则,那么传播的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认识方式,传播了一种价值秩序,形成了意识形态。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这揭示了传播的一层属性,更完整的表述应该附上“媒介或者传播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意识形态”,而这才是理解传播的关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J]《. 国际新闻界》,2008(8):44-49
②李昌,《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对我国新闻实践的启示》[J]《. 新闻界》,2012(13):12-15.
③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人民出版社,2004
④谢琰,《论媒介事件的仪式化——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为范本》[D].湖南师范大学,2011
⑤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九州出版社,2007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