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全媒体时代重大敏感军事信息的报道特点——以关于“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报道为例

  • 投稿宝江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19次
  • 评分4
  • 45
  • 0

刘思维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东海防空识别区”报道期间我官方媒体针对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情况,并梳理报道思路,分析报道特点,总结报道经验,为今后在全媒体时代针对类似重大敏感军事信息的报道提供借鉴和启迪。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全媒体军事报道东海防空识别区

2014 年11 月23 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发布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一时间舆论纷争四起。近期,随着日本强推G7 通过涉南海局势声明,南海局势亦起波澜。在这样一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回顾“东海防空识别区”报道期间我官方媒体针对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情况,梳理报道思路,分析报道特点,总结报道经验,对于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在全媒体时代针对类似重大敏感军事信息的报道将有所借鉴和启迪。

一、报道分析

1、先期发声与权威印证相结合,迅速吸引舆论“聚焦”

近年来,随着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得到了长足发展,新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中的速度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仅以央视新闻为例,11 月23 日10 时声明刚出台后,中国军网几秒钟后就发出了消息,央视网也于10 时03 分发布了相关网页信息。紧接着,央视新浪微博平台和央视微信平台分别于10 点10 分和10 点34 分就此推出了图文并茂的报道。在继网络之后,以速度取胜的“两微”报道起到了很好的先声夺人的作用,在第一时间争取到了事件的“发布权”和“定义权”。并且,借助社交媒体广阔的传播平台,其传播的速度和有效性都是十分可观的。

继新媒体发挥速度优势,抢先发声之后,传统媒体紧接着对此进行了权威印证。23 日当晚,央视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播报。第二天,《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军报》多家官方媒体都在头版对此进行了大幅宣传报道,并援引孟祥青、张军社、尹卓等多位军事专家的分析解读,配合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答记者问的内容,权威性地印证了“东海防空识别区”这一消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先前,就海洋权益和钓鱼岛归属问题都是他国在不断挑起事端、抛出议题、引发舆论,我方则多以应对、回应为主,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位置。在“东海防空区”事件中,我官方媒体一反“被牵着走”的状态,新媒体先期发声与传统媒体权威印证相结合,大量宣传报道铺天盖地而来,迅速吸引公众关注,将舆论议题聚焦于我方主动发布的“东海防空识别区”这一议题上来,赢得先机、赢在主动。

2、多维呈现与深度解读相结合,及时回应舆论“关切”

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同一新闻报道的媒介载体“集成化”、表现形式“多样化”以及表达内容的“丰富化”。

就媒介载体的“集成化”来说,此次针对“东海防空识别区”,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终端平台,多种媒介同一时间多维呈现。媒介载体的集成与多样直接导致了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论证有力的文字、直观明了的图片、生动活泼的视频,这些集成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合力。就表达内容的“丰富化”而论,报道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在吸引公众舆论的“聚焦”以后,如何把事情讲明白、把道理讲清楚,就成了摆在面前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一点上,《解放军报》打出了漂亮的一仗。

先是在24 日刊发防空区声明和规则的同时配以《坚决维护国家领土领空主权和安全》的评论员文章和以“解法苑”名义发表的《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正当合法之举——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法律解读》,从“维护国家主权的合法举措”、“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不损害他国合法利益”三个角度,从法律层面为我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进行了法理上的支持与佐证。紧接着,11 月26 日,军报在6 版“军眼聚焦”栏目推出了“强化防空预警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题,通过对空军相关专家的采访向读者详细解读了“防空识别区”的概念、历史和功效与特性,并通过介绍美、加、日、韩、越几国的防空识别区,在对比中体现我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是一项不应为他国说三道四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归纳总结了其他各国处置外机进入识别区的情况,为接下来可能面临的新情况做好舆论准备。

纵观全局,从历史背景到法理法律,从言论评论到专题介绍,从理论依据到现实证据,这种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多维呈现”,使得新闻报道更富有深度与厚度。从而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回应舆论针对这一事件的不同反应与关切。

3、彰显主题与跟进呼应相结合,积极主导舆论“走向”

随着近期南海局势紧张、东海钓鱼岛事态升级,重大敏感军事信息已然成为媒体与公众关注、热议的焦点。同时,由于其自身具备的重大与敏感的特征,围绕它的舆论场也注定无法风平浪静。要想在鱼目混杂、是非混乱的舆论场中守住舆论阵地,首先就要定下根基、稳住阵脚、打出旗号。只有统筹设计好主题,各种媒介的报道才能拧成一股绳,在不同时间段以各种形式形成强有效的报道合力。

在东海防空区的报道中,不论采取何种形式,不论通过何种途径,主题的设置与体现都很鲜明。设置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条:1、划定防空识别区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合法合理之举,任何国家都无理由干涉。2、防空识别区的划定目的是出于自卫,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与目标。3、《开罗宣言》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效应不容置疑。

随着东海防空识别区声明与规则的公布,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纷涌而来。我方紧紧围绕设置主题,针对后期事态发展与舆论意见动态,及时跟进呼应,凭借自身舆论储备,以不变应万变,见招拆招,积极主导舆论“走向”。

(1)初期交锋。议题抛出初期,针对声明与规则出台后日方的一系列交涉与抗议言论,11 月25 日,军报在报道了《日美无权对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说三道四》的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后,以钧保言的名义刊发了《若无觊觎之心,何来担忧之语》的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亦在“望海楼”专栏发表了题为《防的是觊觎护的是安全》的文章。以鲜明的立场表达了我方的态度,也配合“非媒体”军事外宣工作——空军首次在防空识别区内巡航——提供了舆论支持。

(2)激烈交战。在激烈交战阶段,我官方媒体通过法律、法理、历史等角度的解读,用举论据、作比较等方法,将我方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合理合法性充分展示于世人面前。即不和日方打纯粹的“口水仗”,而是讲道理、摆事实。这样的宣传报道不仅极具说服力,而且能树立有理有据的媒体形象。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新打出一张论证牌,都引领带动了舆论争论的走向。在这样的宣传报道下,某些国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行为意图不言自明。

(3)换题交手。由于在防空识别区这件事情上我方占据绝对正义,并不存在什么争议性,所以面对日方一再的耍赖行径、无理要求,把对方的无赖和无理指出来,将我方的立场和态度摆明白,用法理和事实讲清楚,再往下就进入没有意义的胶着状态了。这个时候我方利用先前的舆论储备,于《开罗宣言》发表70 周年之际,抛出《开罗宣言》这张法理新牌,在新的舆论斗争阶段将话题走向再一次掌控在自己手中。

这一点是此次新闻宣传报道中的一大亮点。即利用好重要的时间节点,把握住关键的事件日期,配合整体大议题的进程,适时地将话题转移到新的阶段性议题上。这种看似是转移话题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扩大议题的论据范围、增强议程的发展潜力。将前后两个阶段性议题结合起来,后者能为前者提供新论点新佐证,同时后者又能利用前者已有的舆论热度快速发挥影响力。这需要在前期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以一个时间轴为坐标,进行巧妙的整体布局和统筹规划。

二、经验启示

1、构建全媒体新闻报道一体化平台正如前文中所分析的那样,只有整合全媒体条件下的各类媒体为统一的一体化平台,共同配合发声才能形成宣传报道合力。这个平台既需要横向的多种类间的联合,也需要纵向的各种类间的联系。军报在此次防空识别区的报道中已经率先做出了尝试。在报纸的左下角出现了一个连接网页的二维码。受众通过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可以将纸质平面媒体同网络型媒体连接起来,这是各媒体间纵向联系的一个初步尝试。

2、完善全媒体新闻报道的联动机制有了一体化的平台,我们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全媒体新闻报道联动机制。只有形成了稳定有序的机制,在今后的重大敏感军事信息的报道中才能第一时间迅速集结力量、分配任务、分工合作,才能不管面对的事件发生得有多突然、后期事态走向进展得有多复杂,都能从容应对。

这个机制当中主要涉及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分工分配任务明确的问题,另一个是分好了以后怎么做的问题。统筹规划和路线设计二者缺一不可。

这里需要涉及到想定预案的问题。即提前想好各种可能的情况,统一上报审批,当后续事件发生后,只需填入相应的新闻要素就可以第一时间迅速推出报道,无需再经过层层审批讨论耽误时间。

3、成立全媒体新闻报道的组织队伍有了平台、有了制度,还需要相应的组织人才队伍。初步的设想是,这个组织队伍应打破惯例的编组形式,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组:文字报道组、音频广播组、视频动画组等。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相应内容的制作,然后既运用在军队自己的一体化媒体平台上,也当作新闻报道素材提供给国内、国际其他媒体,同时向互联网上各类网站分门别类地投放。以这样组织结构进行运转的新闻报道队伍,打破了不同单位间相对独立的组织关系,以媒体表现形式来划定部门和进行人员分工,才能更有效地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要求。□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学员八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