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媒体暴力与“二次伤害”

  • 投稿淘淘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826次
  • 评分4
  • 48
  • 0

申亚美 赵良玉

【摘要】2011 年10 月22 日发生的杨武案引起了各媒体以及人们的广泛关注。事发后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一些受众对于杨武事件的评论同样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论。因此,关注媒介暴力对于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及其形成原因与相关对策,对于媒体和广大受众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杨武事件 媒介暴力 二次伤害

媒体暴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媒体暴力可能会直接影响受众,造成受众的模仿,因此对于媒体暴力探讨已显得十分必要。杨武事件是一次典型的由于媒体暴力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的案例。本文通过杨武事件中对媒介暴力现象的分析与探讨,寻求能够回避媒体暴力及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的对策。

一、事件回顾

2011 年10 月22 日晚,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东头坊西区,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凶器闯进杨武家中对杨武妻子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与强暴,而杨武则躲在几米外的另一间屋子中,不敢作声,看着妻子遭遇横祸而无能为力,一个小时后杨喜利离开才敢悄悄报警。

随后,《南方都市报》在11 月8 日最先对此事件进行报道:《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对涉及当事人隐私的描写细致入微。例如,记者在报道中写道:“杨武(化名)绝望无助,痛哭流涕,他说:‘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杨喜利将王娟像小鸡一样抓起,毒打十几分钟后,从后面搂抱、强吻和乱摸,跑出门外交代同伙后又将王娟拉进房间”;“见杨武赶过来,王娟哭着责骂‘不是男人’”等描写。在与受害者的对话中,记者也对杨武没有出来施救说出“你太懦弱了”。

此后,随着更多媒体对于此事件的关注,以及读者观众的关注及评论,杨武的妻子经历这场突变后,一度精神失常,不仅不吃不喝、用头撞墙,甚至要割腕自杀。但记者依然将镜头对准这一家,将杨武家与所经营的商店地址公之于世。在一张照片上我们也能看到杨武的妻子躺在床脚,竭尽全力用被子的一角试图挡住自己的脸,手腕上自杀的伤口上还绑着纱布。而照片的另一头,一堆话筒死死地围堵着她,在一个个话筒上,标着这样的字样:南方电视、公共频道、今日关注……媒体不顾杨武妻子已接近崩溃的精神状态而只是追逐着自己所谓的“真相”。

二、媒体暴力带来的“二次伤害”

1、媒体暴力与二次伤害概述

国内外学界关于媒介暴力的概念有多种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是以中国科学院的陈先奎为代表,认为“媒体暴力”分为“真实暴力”与“幻想中的暴力”两种形式。“真实暴力”指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暴力事件、暴力场面的报道。“幻想中的暴力”主要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电视剧中出现的暴力场景。这种观点将媒体暴力看作是大众传媒中所承载的暴力内容①。这里所谓的媒体暴力主要指内容暴力,责任认定相对比较复杂,有时对暴力内容的反映不可避免,它主要是由社会问题引起的。

二是指大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隐性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的行为。这种观点是将媒体暴力定义为一种伤害行为,将传媒看作是“施暴方”,更倾向于强调媒体本身的负面影响②。这种媒体暴力主要是采访实践和新闻报道本身引发对采访对象的生活、身心造成直接影响的暴力,是媒体传播失范导致的暴力行为。本文中所述的“媒体暴力”,就是此种暴力行为。媒体的二次伤害即受到暴力侵害的当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因媒体的不合理的采访方式造成身心再度受创。

2、媒体暴力带来的“二次伤害”

(1)使用一些容易造成刻板印象的字眼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些人或者某件事物形成既有不变的看法,然后习惯于从个体推及到全部,忽视个体所拥有的个性和特征,这就是刻板印象。美国的新闻学者李普曼曾指出“刻板模式”是舆论形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刻板模式”将复杂的社会现实进行简单化,从而导致传播的简易化,比如,没有担当的90 后,开放的西方文化,豪爽的北方姑娘等等。“刻板模式”在快速认识某些人物和事实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由于它大部分时候的以偏概全的特点,使人们的认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其中的负面印象会给传播对象造成名誉伤害。

新闻报道由于喜欢戴帽子,往往出现刻板印象,尤其是一些负面印象,会给当事人造成污名化影响。在对杨武事件的相关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字眼:“外来打工”的杨武,“联防队员”杨喜利,被“被辱骂、厮打、哭喊”的杨武妻子。同时,还有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对杨武说出说出“你太懦弱了”这样的字眼。这篇报道一出,各路媒体更是纷纷将杨武定义为“世界上最窝囊最没用的丈夫”。媒体轻易地给杨家扣上了一个不光彩的帽子,这样的语言暴力使得杨武一家在遭受杨喜利侵害之后,再次在精神上遭受到打击。

(2)将当事人的受害细节加以展示

在杨武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一些媒体在没有任何掩饰的情况下将杨武及其妻子的照片刊登出来。同时,随着更多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多家媒体蜂拥而至杨武的家中,将话筒及镜头对准杨武及其受到严重刺激躺在床上用被单蒙住头部不愿面对记者的妻子。在对该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恨不得把所有受害细节一一搬出,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展示,这无疑给当事人已经很深的伤口上又重重地撒了把盐。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杨武对具体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他并不知道媒体的一些做法已经侵犯了他们作为普通公民的基本权利,他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至于最后他只能跪求记者们离开。然而,记者们在杨武事件中不加尊重的采访无疑对已经饱受伤害的杨武一家造成又一次的伤害。

(3)窥视心理致使舆论带来的二次伤害

杨武事件首先被报道出以后,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而受众希望能够窥视到该事件更深层次的甚至是不健康的细节。于是媒体对于当事人的隐私及事件背后的故事进行无限度的挖掘,甚至包括双方可能通奸等问题也提示于受众的视野中。因为杨武的行为有违常规,因此一部分受众得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杨武进行人格上的批判,从而借批判之名,他们的种种情绪得以宣泄。这其实是一种集体偷窥,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匿名性,这种匿名性使偷窥成了貌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偷窥者道貌岸然地指手画脚着,随之不复存在的是个体进行偷窥时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媒体的议程设置对普通民众的舆论导向造成影响,而最后不管是媒体报道还是民众舆论都将枪口对准了杨武事件中最弱势的一方。

三、原因及对策

1、媒体暴力的成因

(1)忽视了新闻伦理及道德的要求

一些媒体为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只追求新闻报道的异常性,而忽视了新闻伦理及道德的要求。当前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商业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媒体失范和责任心、道德感缺失。在杨武事件中,包含着许多能够抓取受众眼球的点,如强奸、杨喜利的联防队员身份以及杨武有违常规的做法等,这些都是受众持续关注杨武事件的原因。而媒体为追求收视率等指标就杨武事件的细节及事件背后的故事进行无限度的挖掘。

(2)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从南京的“彭宇案”再到广东的“小悦悦事件”,无疑都是触及我们社会道德底线的新闻事件。杨武事件中,人们的关注焦点不再仅仅是杨武一家受到的伤害,而更多是想要偷窥般的去关注事件的更多细节。而“小悦悦事件”中,人们一边在网络上谴责人性的冷漠,一方面类似的事件却没有停止发生,同时又对唯一对小悦悦伸出援手的拾荒阿姨陈贤妹挖掘其身世质疑其行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网络上,在匿名的状态下对时事作出评论甚至大声呼喊发泄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但回到现实生活中却又变得沉默寡言,成为事不关己的路人。

2、遏制媒体暴力,减少二次伤害

(1)加强媒体自律

媒体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媒体内容的来源及报道方式。因而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及道德品质会对新闻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媒体自身做好“把关人”的角色,采取合理的报道方式就会减少媒体暴力及对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同时媒体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不忘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才能使得媒体获得受众的信任,对于媒体和受众来说都是一种良性循环。

(2)受众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发展,受众有了更多的发声平台,但权利不能滥用。受众应该学会更加理性的去看待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不能人云亦云,学会分辨媒体暴力。如果受众能够理智地看待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那么所谓的媒体暴力也就失去了相应的土壤,自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抑制,因为有需求才会有供应。

(3)出台和普及相关政策法规

在加强媒体自律和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同时,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保驾护航。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更需要将这些政策法规深入每个公民的心中,对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是一把量尺更是一把利剑,对普通公民来说则给自身的合法权益加了一层保障。

媒体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媒体的合理发展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媒体与受众的相互监督对于规避媒体暴力,防止“杨武事件”的再次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②郝雨、王祎,《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和控制》[J]《. 新闻记者》,2009(6):15.

(作者:申亚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赵良玉,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届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