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大公报》1948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言论研究

  • 投稿让你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994次
  • 评分4
  • 83
  • 0

完颜文豪

【摘要】在国家推行重大经济与金融改革时,全国性大众媒体如何做到媒体与政府、民众的良性互动,推动改革的进行与政策的逐渐完善?《大公报》关于1948 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言论,在这场改革中发挥了其支持者、批评者与建言者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币制改革 大公报 互动

1948 年8 月,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在大城市里商家非法囤积物资,物价疯涨,国民政府连续多年依靠超印法币的方式,来支撑战争,经济金融已经到了行将崩溃的边缘,国民党内部也在酝酿进行币制改革与经济管制,寄希望于推行新的经济与货币政策,挽救日渐衰落的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于1948 年8 月19 日推出发行金圆券政策以及相关的经济管制办法。

通过研究《大公报》1948 年国民政府实施的币制改革的言论,可以提出本研究所需要回答的问题,《大公报》怎样评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怎样向民众解读与评判新的货币政策,这份全国性的大报在政府推出重大经济与货币政策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通过报道,与政府、民众形成良性的互动?

一、《大公报》对1948 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报道

1、币制改革的推行:总统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

1948 年8 月19 日,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推行币制改革。《大公报》8 月20 日的头版头条标题为《币制实行改革发行金圆券收兑法币法币以三百万元合金圆一元限本年十一月二十日以前兑换金圆券金银及外币禁止流通买卖或持有》。

2、币制改革遭遇波折:香烟增税引发抢购潮

10月4日的《大公报》在第四版本市新闻,刊发一则《昨天市面人山人海市民抢购物资忙挤来挤去争买呢绒百货许多店家都拉上了铁门》的报道,开启了上海以及后来波及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市民抢购潮,从此以后,直至币制改革宣告失败前后,抢购潮一直没有得到遏制,在整个币制改革过程中,发生在10月3日这一天的抢购潮,也是币制改革遭遇波折的开始。

3、币制改革失败:政府放弃了限价政策

11 月1 日的《大公报》第二版,《政院临时会议通过放弃限价政策》,粮食市价交易自由运销,都市继续配粮,纱布糖煤盐中央核本定价,其他日用品及原料地方核本定价,公用交通事业调整价格,调整公教待遇及工资,调整税收。政府放弃了限价政策,也预示着经济管制与币制改革的失败,最初主导改革的高层人员翁文灏、王云五、蒋经国,不得不为经济改革的失败负责,引咎辞职。

二、《大公报》在币制改革中的立场与言论

《大公报》香港版在1948 年3 月15 日正式复刊,胡政之在复刊号上撰写《大公报港版复刊词》,文章中明确表达:第一,《大公报》始终是民间报纸;第二,《大公报》坚持“以文章报国”的宗旨;第三,在两极政治斗争的格局中,《大公报》见难以容于内地,只能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区寻求发展。1948 年8 月至12 月币制改革期间的《大公报》,性质上仍然是民间报纸,坚持着独立的立场,在言论上对国民政府也没有太多的赞扬,社评中多是质疑与批评的声音。

1、币改推行时肯定政府改革

在1948 年8 月19 日国民政府颁布紧急财政经济处分令,推行币制改革后,该报及时发表社评、社论,对政府币制改革的决心给予肯定,对新币制带来币值与物价稳定抱有希望。

2、认为经济问题不可行政治强令

币制改革是国民政府在国内战乱、法币贬值、物价飞涨的情况下,通过行政强令推行的,配套措施中的将黄金白银外币兑换金圆券、全国物价限定在8 月19 日当天的物价水准,都是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执行。虽然十足准备金制是限额发行,值得肯定,但经济管制与限定物价,还是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对此,《大公报》在言论中进行了批评。

3、为公教人员的待遇呼吁

长年战乱导致国民政府军费开支庞大,赤字不断,长期入不敷出,政府推行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平衡收支,因此其办法之一就是降低公教人员的薪资待遇,以节省政府开支,但是新办法中的薪资水平却使公教人员的生活变得艰难。币制改革推行后,《大公报》言论对这种现象给予关注,为公教人员的待遇呼吁,希望政府提高公教人员的待遇。

4、对豪门的揭露和批评

民国时期的豪门人士,既是商人也是官员,每个豪门都是一个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在政治上呼风唤雨,能够左右政府决策,在经济上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垄断行业。推行币制改革,能否将豪门控制的金银兑换成金圆券,能否让豪门登记外汇资产,能否触及既得利益的豪门巨室,是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公报》在社论中对豪门的既得利益和阻碍改革进行了直接揭露和批评。

5、改革失败后批评政府

1948 年10 月31 日,国民政府宣布放弃限价政策,日用必需品等价格由中央或地方“核本定价”,实质上是政府经济管制政策的失败,之后物价开始上涨,加之政府发行金圆券已接近原定最高发行额,已经是币制改革失败的开始。10 月份持续一个月的抢购潮不断蔓延,物价波动剧烈,市场上有价无货,政府推行各种新办法均无法凑效,不得不放弃限价政策。《大公报》的言论揭露政府改革已经失败,对政府已经失望,言论中多是批评、悲观、问责的声音。

三、币制改革中《大公报》与政府、民众的良性互动

《大公报》在国民政府即制改革中起到信息传递与政策解读作用,其在改革不同阶段通过言论表达担当的不同角色,即改革初期的支持者,改革中期的建言者,改革失败时的批评者。

1、《大公报》政治上认同国民政府

在《大公报》币制改革报道中,认为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是全国性的重大改革。在言论中,《大公报》在1948 年8 月至12 月,仍然认同国民政府的。国民政府的改革,关乎国家前途,关乎民众命运,《大公报》作为当时的全国性大报,也就有必要对政府的重大经济与金融改革,进行质疑、建言,向民众解读,担当民众声音的代表,作为各方观点汇聚的平台,以推动改革取得成功,扭转国家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

2、站在国家民族立场

《大公报》在币制改革不同阶段对国民政府态度的变化,体现其站在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立场上,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币制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从小处讲关系到国民政府的收支平衡与统治威信,从大处讲则关系到国家的整个经济形势与民众的生存问题。

3、主张改革,反对革命

《大公报》支持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希望通过这个改革,实现国内物价稳定,重新恢复货币信用,使日益恶化的国家经济局势得到缓解,进而恢复至稳定发展的状态。《大公报》主张改革,反对革命的立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份报纸“文人论政”的历史传统,这些报人文人的主张,不是疾风骤雨般的革命,认为革命必然造成对社会经济的极大破坏,主张在认同现有制度与政府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制造舆论对政府形成压力,监督政府实行改革,推动现存制度的完善,从而实现温和渐进的社会改革,使国家与社会向好的趋势发展。

4、实现媒体与政府、民众的良性互动

《大公报》通过多种报道形式,一方面解读政府改革的政策,引起民众的关注,另一方面提供社会各界的观点,收集民众的声音,刊载民众对改革的批评建议反馈。政府推行改革,媒体向民众传递信息、解读相关政策,媒体为民众提供批评建议的平台,把声音反馈给政府,并通过言论代表民众的立场,发出对改革的质疑与批评声音,以促使决策者发现新问题,完善改革方案,以利于改革的推行。在重大经济与金融改革中,《大公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媒体与政府、民众的良性互动。

5、重大经济与金融改革的支持者、建言者、批评者

在国民政府重大的经济与金融改革中,《大公报》充当了改革的支持者、建言者、批评者。在维护现存政府的基础上,《大公报》这三个角色并不矛盾,对政府改革的建言是为了完善改革方案,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对政府改革进行批评质疑,直接目的也是希望改革能破解新问题、破除阻碍,支持改革能够顺利推行,三个角色的最终目的是共同的,就是站在国家与民众的立场,希望通过渐进的改革,扭转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民众重新生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大公报》(上海版),1948 年8 月19日-1948 年12 月31 日

②方汉奇等:《〈大公报〉百年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③洪葭管:《金融史的魅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④蒋经国:《蒋经国自述》[M].台海出版社,2014

⑤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⑥王红曼:《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⑦王云五:《王云五回忆录》[M].九州出版社,2011

⑧王芝琛:《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