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国内真人秀节目伦理失范问题探析

  • 投稿魏大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090次
  • 评分4
  • 45
  • 0

李楠

【摘要】电视真人秀的火热,随之而来出现的是过度娱乐化、人文关怀缺失、忽略节目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等传播伦理问题。本文试以近年来比较热门的真人秀节目,如《爸爸去哪儿》、《一年级》等为例,对其中呈现的伦理失范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真人秀 伦理 失范

近年来,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得如火如荼,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真人秀节目,如亲子类、户外挑战类、婚恋类等,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看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受众的文化生活。

但是,传媒高度市场化、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真人秀节目出现了过度娱乐化、人文关怀缺失、低俗媚俗、忽略观众视觉审美需求等问题,这其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电视文化传播的生产者,传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左右着电视文化构建和传播的质量和效果。”①电视人的思想作用到电视产品上,电视产品建构着电视文化,电视文化对电视观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电视传媒机构应明确自身的产品和理念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笔者以国内影响力较大的真人秀节目为例,探讨其中伦理缺失的问题,希望电视真人秀节目能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国内真人秀节目问题

1、为凸显节目效果,设置过于冲突的桥段,忽略观众视觉审美需求

冲突性、戏剧性是电视真人秀吸引观收看的重要因素,收视率比拼白热化的状态下,收视率高低成为评价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成败的关键性因素。②出于提升节目收视率的考虑,节目组可能会想法设法增加节目的冲突性与戏剧性,但是传媒不是单纯商业性企业,而是具有公共性的组织。节目导演编导应慎重考虑,不能为了节目收视率,为了满足部分观众刺激性的需求而置社会效应于不顾,忽略受众的审美需求,传媒更应该在文化价值层面提升节目的档次。否则,长此以往,传媒的公信力和品牌的竞争力都无从谈起。③

旅游卫视《鲁豫的礼物》是一档原创明星户外真人秀节目,节目组为明星夫妻提供专属定制的旅行,嘉宾为对方做的事都是一个特殊的礼物。节目设计了明星户外挑战、穷游、明星婚礼等项目,增强了节目的可观性与趣味性。但是节目中的某些桥段表演的成分太多,加上过度的冲突性会对观众造成不舒服的视觉冲击。

2014 年8 月2 日《鲁豫的礼物》节目中,胡静夫妇乘坐公交车途中遭遇外国人打斗的冲突,一群强悍的男女互爆粗口(节目进行了消音处理)、搏斗,场面可谓惊心动魄,一名黑人冲着摄像师的镜头吼道:“关掉摄像”,冲突性十足。结果当胡静夫妇害怕到跳窗逃跑之后节目组揭开了谜底:这些人全是专业的武术队员,刚刚上演的惊悚一幕全是事先策划的表演桥段,嘉宾完全不知情。跳车后的胡静夫妇直呼“吓傻了”,回放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公车血案,武打分解”的字幕。精彩的字幕是电视真人秀节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使用的恰到好处能为节目增色加码,但是这种单纯为吸引眼球而设计的字幕只会刺激观众的感官,会让嘉宾和观众都觉得不舒服。这期节目腾讯视频的标题是“胡静与富豪老公首坐公交车遇持械恐怖分子傻眼”,噱头十足。

同样,在第二季《爸爸去哪儿》中,节目组为了考验孩子的分享意识,设置了食物分享这一环节,节目中的孩子大部分年龄尚小,还没有分享意识或者说有分享意识但出于其他考虑,没有和对面的小孩分享自己碗里的食物,这是人之常情。节目组这种人为制造孩子们之间矛盾冲突以满足特定教育目的的做法值得商榷。

《爸爸去哪儿》第二期中有一片段是将孩子们关在猪圈中,有的孩子神情话语中都透露出害怕,不愿意待在这样的环境里,但是主持人不顾孩子们的感受,连孩子请求“不要关门”也拒绝了。爸爸们在监控室“扮演”猪和孩子们说话,测试孩子们会不会放“会说话”的猪出来。天真的孩子们一边要遵守村长交代的“看好猪”任务,一边要听“猪”求饶(求孩子们将“它”放出来),害怕、矛盾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却没有照顾到孩子们的感受,会不会在尚未形成自我正确价值观的孩子们心里留下阴影,这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

2、过度娱乐化

电视真人秀娱乐化是趋势,更是现实。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④波兹曼直指我们身处一个娱乐化的时代,一切内容的呈现都离不开娱乐。诚然,娱乐功能是电视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对拉斯韦尔的传播的“三功能说”进行了补充,除了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之外,第四种功能就是提供娱乐。⑤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传播研究》中指出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社会麻醉”功能。如今,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过度娱乐化的内容,营造一种全民娱乐的氛围,长期的精神“麻醉”,不利于培养电视观众的理性批判思维。

《爸爸去哪儿》节目以其特殊的明星亲子效应在微博媒体上总能掀起轩然大波,针对节目剪辑、嘉宾话语、孩子之间的冲突等问题的讨论此起彼伏,娱乐气息过于浓厚,公众从中寻找自我刺激或自我满足,冲淡了亲子类节目清新美好的初衷。

湖南卫视纪实性亲子类节目《一年级》一问世就引发热议,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请娱乐明星担任班主任和生活老师,节目中明星老师手忙脚乱的表现令电视机前的职业老师和教育专家揪心,教育的严肃性在镜头的呈现下大打折扣。

3、未充分考虑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

针对《一年级》节目,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郎劲松老师指出“教育是个严肃的话题,用娱乐化、设计式的节目来进行实验室般的开放性窥伺式的呈现,这种方式值得全社会进行关注和探讨。”这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于幼儿教育的敏感与关注。因为这样一个高档的私立学校并不是中国当前的主流,一年级学生寄宿学校仅仅是支流,在这样一个学校环境中拍摄的纪实性节目播放出来,同龄的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心理落差,这是需要全面考虑的。

《一年级》中的孩子竞选班长,家长们大展身手,做蛋糕、买棒棒糖、明星爸爸请更大的明星来拉票助阵等,可谓倾尽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引发关注者的讨论和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该片段激烈的冲突性,赋予了节目十足的看点。但是,正如节目中呈现的陈思成妈妈所说的“拼爹”现象、给同学送零食、家长将自己的心愿强加在年幼的孩子身上等,会对青少年产生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向是否正确?都是值得深思的。

杨状振认为,在现代社会结构体系中, 传媒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和与商业社会拜物心态的联姻, 已经使受众在不知不觉间被其所询唤和驯化, 把媒介误认为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而不再是一个文明的入侵者和一个应该对其保持警惕的异己力量。⑥传媒的强大力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很多媒介素养不够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被动接收来自传媒传达的信息和理念,因此,传媒更应该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

二、建议与对策

真人秀节目伦理失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1、加强行业自律,强化电视工作者伦理意识

伦理意识不仅仅是思维方式,更是对实践进行指导行为准则。传媒工作者应该认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抵制泛娱乐化,以“为广大受众创作格调高雅的电视节目”为己任,以优秀的作品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引导观众关注社会、积极思考,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促进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2、呼吁电视行业尽快出台行业规范

我国电视行业的管理多是接受广电总局的行政管理,缺乏具有行业共识的行为规范,建立完善具体的行业准则与规范,有利于规范电视行业的有序发展,促进电视行业的良性竞争。

3、强化受众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超载时代,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的火爆,用户面对的选择更加纷繁复杂,对受众的媒介素养要求更高,“我们身处用户主导的媒体时代,受众掌握着前所未有的控制权,这意味着公民自身必须拥有发现正确方向的能力。”⑦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其辨别良莠的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王长潇:《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传播论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23

②张庆,《电视娱乐传播的价值取向分析——兼评2013 年中国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J]《. 现代传播》,2014(5)

③郝美津、朱润萍,《追求收视还是尊重个体——论“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的媒介伦理困境》[J].《学理论》,2011(25)

③尼尔·波茨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4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2

⑥杨状振,《场域与视角——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多维解读与批判》[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⑦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著,陆佳怡,孙志刚译:《真相》[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14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