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浅析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关系的颠覆与重构

  • 投稿克里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393次
  • 评分4
  • 95
  • 0

王袁欣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摘要】移动互联网与社交深度融合,颠覆了以往的交往模式,塑造了社会群体的新型关系。社会关系将呈现移动化、社交化、社群化、电商化的趋势,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弱关系网络也将呈现不同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SoLoMo;社会关系;社交媒体;弱关系;结构洞

互联网技术变迁、多元化应用程序及三网融合趋势正逐步颠覆与重构当下社会关系网络,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57亿。在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PC端互联网接入口已趋饱和,但移动端互联网用户却呈井喷式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6月,手机网民比例已达83.4%,由此中国已进入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的时代。

一、“SoLoMo”背后的互联网趋势

2011年2月,美国KPCB风投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首次提出”SoLoMo”概念,即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的结合。“SoLoMo”被认为是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随着技术发展,新时期社会关系将主要呈现移动化、社交化、社群化、电商化趋势,四趋势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颠覆以往社会交往模式,重构当下社会关系网络。

移动化主要体现在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加,其在人群中的覆盖率已经超过PC终端,成为带领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主力。技术革新加快了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速度,移动网络从2G发展到4G,在短时间内依靠技术变革创新移动产品及相关应用程序,优化用户体验,扩展用户数量,使互联网移动化成为趋势。

Web2.0时代以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特征开启社交媒体新纪元。微博微信是继博客、人人网后又一次改变社交环境的移动应用,以独有方式改变了媒介生态环境,改变用户社交习惯。互联网应用社会化,即在功能上可反映和促进真实社会关系发展和交往活动形成,使人的活动与应用功能融为一体,社交化趋势由此扩大。

这些趋势中,社群化形成与社交化发展间关系最为紧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盛行将“SoLoMo”中的本地化进一步演化成社群化。”Lo"指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地理位置的新媒体服务形式。微信时代,单纯定位、签到等传统本地化功能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朋友圈、微博的点赞评论,这些社交行为将“社群化”推进公众视野。社群化社交行为更加私密,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行为更加吻合,这与web2.0时代的共享性分不开,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东西能够迅速汇聚起一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以此形成虚拟世界中较真实的社交活动。

移动电商是当下热门,由微信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及由此形成的移动电商业务是正在形成的“蓝海”。电商改造的不仅是零售业,更多改造着传统服务业、传统工业制造业甚至是传统农业(李芏巍,2014)。移动电商不仅开创了线上线下020、B2C、B2B等销售模式,更改变了消费者消费习惯。此外,移动电商的发展催生了移动支付发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入侵传统理财市场,传统社会关系得到新一轮洗牌和重构。

互联网发展四个趋势打破物理时空的社会结构,以移动网民的爱好兴趣为纽带,跨越地域、文化等限制性因素,将各地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今后互联网发展的重心将更加集中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社会关系也将会因互联网链接新方式发生新改变。

二、互联网社群化颠覆社交方式

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相同处都是以人的共同需求,或兴趣为前提建立的物质的特定场所,但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社交则呈现出不同于现实社交的基本特征。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社交变成日常社交的必要组成部分,Face-book构建的“Social”已无处不在,微信微博的出现更打破了传统社交方式。人人网作为社交平台将相关人群网罗进交友体系中,微博作为分享和交流平台,以140字信息表达用户最新思想和动态,同时,通过搜索等行为形成全民关注的话题与事件。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逐渐取代短信以及其他聊天工具,占领用户日常生活。很显然,互联网已进入社群化时代。“社群”是人与人之间因互联网连接而形成的关联,大可至团体、圈子,小可至两个人。而这波以社交化为代表的社群化趋势才刚刚开始,社交也仅完成互联网化第一步,将社交搬上网络。互联网社群化即将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遵从人内心,依托内容,去产生社群形态。社群化就是在某个特定群体中形成某种共同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其意义无非在验证:“我不是一个人”。网络克服了传统社交的时空限制及文化、民族等因素障碍,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价值观念与交往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制约社交的文化障碍,可以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社交。同时,网络增强了社交主动性,激化了个体创造性。

三、“弱关系”人际关系网

最早的信息传播是人际传播,属点对点传播: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发展,传播方式主要转向点对面传播,是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没有固定传播模式,互联网打破了固有传播模式。

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弱关系指的是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与频繁交流的强关系相对应。研究发现,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不如强连接坚固,但却有极快的、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个人认识的各行各业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办成他想要办成的事。而交往比较固定、比较狭窄的人则不容易办成事(Mark S.Granovetter,1973)。他认为,社会组织成一个个高度相关的集体,或称作紧密联系的朋友圈,圈子里的人都相互认识,圈子通过少数的向外链接与外部世界联为一体,不至于处于隔绝状态(巴拉巴西,2007)。也就是说,在相对完整的社会关系圈子里,通过几个较弱的联系,和不同的朋友联系起来。在一个关系网内有着众多好友的人的重要性不如一个与很多关系网外的人有联系的人,这说明,无论是针对小团体还是整个社会,多样性是颇有价值的。这个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一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存在价值(舍恩伯格、库克耶,2013)。

伯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伯特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伯特,2008)。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这样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结构洞,掌握更多信息。但随着互联网发展,获取信息变得更容易,社交媒体兴起使朋友圈扩大,人们间的“结构洞”慢慢减少,呈现“无结构洞”趋势,使第三方信息优势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数量爆炸性增长及信息冗余。有效信息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甄别,信息优势不再明显。圈子或行业里看到的信息可能会存在同质化。

结语

移动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它从应用、工具,逐渐变成人们生活中的难以摆脱的依赖和习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仅是互联网链接方式,同时也重塑了人们交往行为,这对整个社会关系的构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