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发展方向

  • 投稿shya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06次
  • 评分4
  • 44
  • 0

袁媛 余华

电视主题报道,是以电视为媒介,围绕党的重大部署、决策、重大活动及社会热点所进行的集中、大规模的报道,是主旋律报道的重中之重。主题报道要求符合政策性,有较强的社会性、新闻性。重大主题报道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1.视角向民众看齐。

广大新闻工作者分期分批奔赴全国各地,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深入挖掘新鲜故事、感人事迹,推出了一批来自基层、原汁原味、鲜活生动的真实新闻作品。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100集系列特别节目电视专题片《边疆行》,在坚持新闻纪实风格的基础上,把记者体验作为传达节目主旨的基本手段。在表现边疆民众的生活状态时,记者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表现边防战士保家卫国时,记者和他们一起在边境线上巡逻,巡视界碑;在节目中,记者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边疆生活的体验者,感受农民的生活疾苦,感受百姓的幸福。正是因为贴近群众,记者才捕捉到最生动的场景、挖掘出最感人的故事,提升了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话题紧接地气。

在2012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共派出180余路、610多名记者,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厂矿社区、深山老林、边疆海岛、大漠荒滩展开采访,精心组织策划了“回家的礼物”、“在岗位上”、“问暖”、“开往春天的校车”等系列报道。中央电视台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中共采访播出240多篇感人的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强化了“走转改”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到了2014年,央视继续开展走基层活动,策划了“回家过年”、“蹲点日记”、“家风是什么”、“零点后的中国”、“回家的礼物”、“温暖”等系列报道,在马年来临之际掀起了一阵话题和舆论热潮。

3.讲述生动故事。

讲述故事是人类最古老又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主题报道故事化就是用故事反映主题。在用故事反映主题时,要处理好“大”与“小”、典型与细节的关系。主题报道的主题虽“大”,但需要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讲述来实现,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人手,要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情节细节化,要见人、见事、见细节。以《走基层·蹲点日记》:“马子硕的求医路”为例,这一系列报道讲述了一个河北农村白血病患儿马子硕及家人进京求医的种种不易。透过“艰难”,观众体会到了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和分布不均的复杂性,看到了医生、医院和政府各级部门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努力。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表示,看着马子硕,想到的是自己,13亿人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这条艰难的求医路。“马子硕的求医路”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性,以小见大,这样贴近民生的主题新闻报道很受关注。

4.议题设置独到。

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推出的小栏目《家风是什么》,记者们走上街头录制到的“精彩话语”十分生动感人,引起热烈反响。央视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同步发起的“家风是什么”话题,五天时间转发、评论的数量十万多条。一个小小的问题,让大家对社会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都有一个新的提升。这是央视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报道宣传时,成功设置议题的典范,旗帜鲜明而又入脑人心地宣传了“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体现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和品质追求。

5.细节化的表现。

细节最能打动人,细节最具视觉冲击力,电视媒体在展示重大主题时,细节化的表现手法是惯常使用的手段之一。细节作为故事化叙事的核心,能起到以小见大,无形引导观众注意力的作用,非常贴切地反映事情的真实状态。在中央电视台《蹲点日记》里“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的报道中,记者随同乡干部进村劝学,有一个家庭不同意送女儿出去上学,只是因为孩子没有鞋子穿,镜头给了孩子的鞋子一个特写——小女孩那双没有底,露出后脚跟的鞋,记者捕捉到的细节镜头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让村里的贫困生活顿现眼前,而这一期新闻标题“一双鞋难倒一家人”也描述得恰如其分。

6.评论真知灼见。

当前,纯新闻性质的新闻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新闻消费需求,相对于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中的真知灼见更为大家所关注。作为走基层的深度报道,往往掌握了一手的评论材料,如果将报道和评论结合起来,则具有了其他纯评论节目无法比拟的优势。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相互补充,客观报道不排斥主观的见解,主观的见解也不妨碍客观的展示,两者相互交融,互相衬托。主题报道让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进行结合,会更加符合现代受众的需求。

(袁媛:广东广播电视台:余华:湖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