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凌 管文娟
《襄普来了》是襄阳电视台于2014年4月19日开办的一档本土化、原创性娱乐节目,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间播出,时长11分钟左右。节目开播以来,由于其新颖的形式和内容而受到观众的一致点赞。《襄普来了》的创办,反映出受众本位理念下地方媒体改革的胆识与力度。
作为一档原创性娱乐节目,《襄普来了》以“说”为主,掺杂了主持人和嘉宾的表演、体验与街头采访。它以热点新闻或者是笑话、段子等引出当天的话题,将几个不同的笑话或是奇闻趣事穿插其中,通过主持人夸张、滑稽的语言表达和肢体表演,放大娱乐元素,令人开心一笑。整个节目遵循“表述故事化,内容情节化,表演夸张化,形式趣味化,以娱乐化的语言进行‘娱乐’播报”,显得诙谐幽默,动感十足。同时,《襄普来了》在后期包装中配以动感的字幕和夸张的音效,进一步强化其娱乐性,使其内容与形式尽量完美结合。
《襄普来了》的创新之处
(一)本土化元素——“襄普”的运用。
十多年来,国内电视娱乐节目走的大多是跟风模仿之路。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由于经营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娱乐节目的创新更显艰难。但是与央视相比,地方台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接地气,走本土化道路,彰显地方特色。《襄普来了》的成功开办就在于本土化元素襄阳普通话的运用,其中最突出的元素就是地道的襄阳普通话,即主持人将襄阳的方言土语加上普通话发音来表现。襄阳方言脱口秀本身带有强烈的地方性和娱乐性色彩,如果用普通话发音来表现方言,无疑会强化其娱乐效果,如普通话中“聪明”一词在襄阳方言中用类似于“叽咕”一词的发音表示,无疑让本地受众有种亲切感和新奇感。此外,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街头采访地点是襄阳市民熟悉的街道,采访对象是随机捕捉的本地市民。
(二)娱乐元素的植入。
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是电视媒体参与市场竞争和受众释放压力需求的结果。在全球电视节目娱乐化热潮的今天,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也呈现五彩缤纷、各显其“娱”的气象。作为一档本土化的脱口秀节目,《襄普来了》除了以本土化方言彰显娱乐性以外,还运用了其他的娱乐元素,包括主持人的娱乐化表现,受访者的娱乐化表现以及节目本身的娱乐化包装等。
——节目主持人的娱乐化表现
《襄普来了》节目主持人作为土生土长襄阳人,他熟悉襄阳方言,极具表现力。他调侃嬉戏、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丰富善变的面部表情以及夸张搞怪的肢体表演等增添了节目本身的娱乐气氛。
——随机受访者的娱乐化表现
对于街头随机采访,由于缺乏准备和专业训练,多数被采访者属于原生态表现,在镜头前面显出忸怩窘迫之态,当然也有一些受访者能够主动适应并配合采访,在镜头前有较好表现。对于本地受众来说,他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都有一定的娱乐性效果。如《叽咕》这期节目中,主持人采访一个小伙子问:你身边的朋友“叽咕”表现在哪里;回答:“他媚女娃厉害”,既有娱乐感又接近生活真实。
——电视元素的娱乐化呈现
电视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载体,其基本元素包括四个:图像、声音、文字和色彩。对于娱乐性节目而言,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娱乐化包装和表现。在《襄普来了》节目中,片头的动感镜头组合、片中主持人鲜明悦目的服装、配饰的选择搭配、节目录制的场景选择、旁白和背景音乐的特效、插入字幕的动漫特效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对电视基本元素进行娱乐化处理,为受众带来视觉愉悦。
(三)寓教于乐理念的渗透。
为了追求娱乐性效果,许多娱乐性节目流于低俗化表现,缺乏人文内涵。作为一档地方性娱乐节目,《囊普来了》在开播之初就定位“寓教于乐”,传递正能量。在整个节目流程中,从开头的引子到最后的总结,都贯穿了一定的知识性和教育性。就知识而言,包括历史知识、生活常识、文学知识等,只不过主持人通过个性化的情景表演来传递这些信息,让人乐T『i受之。如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关于女性防色狼的知识等。说到教育性,《襄普来了》往往通过三言两语的点评或者背景音乐来展现节目的思想旨趣,如《自恋》结尾“自恋可以有,千万别自残”、“吹牛有风险,吐槽更有风险”;《叽咕》中“不要因为要点小叽咕、占点小便宜而吃亏上当”,“没有一个人是有责任必须对你好,你必须要懂得感恩”;《端午节》节目中适时插入《常回家看看》的背景音乐也寓意深刻。
《襄普来了》本土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电视娱乐节目的生存周期普遍较短,素有国内“娱乐节目领军者”之称的湖南卫视,其娱乐节目也总是在不断翻新花样。《襄普来了》开播以来,同样存在一系列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节目的选题问题。
《襄普来了》最初的策划方案中对节目选题标准的规定是:“表达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不管是发生在身边的,还是全国的、国际上的奇闻轶事(含娱乐、体育新闻),凡是符合新、奇、巧、趣几个特征,均在选题之列,要求通俗而不庸俗,潮流而不下流”,显然,对于一个地方台来说,这个标准过于宽泛,不能体现节目的个性,尤其是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电视节目的选题与节目定位关系密切,定位不同一定会影响到选题范围、性质和节目的表现风格。节目定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节目受众定位和节目性质定位。《襄普来了》的受众定位是全市城乡居民,这个定位决定了节目选题必须是满足本地居民需求的、感兴趣的、并且是有价值的;二是节目本身性质定位,即属于新闻类脱口秀娱乐节目,还是情感类或者生活服务类呢?这一定位决定节目的选题范围和表现风格。从目前《襄普来了》的实践看,其定位还不明朗,因为话题选择很杂很泛,情感类、知识类、新闻类、生活类等等几乎都包括,不能充分凸显节目的个性特色。
(二)关于街访的可看性问题。
从节目构成来看,主持人单人脱口秀部分带有事先安排或者策划的成分,较有看点,经常令人笑声不断。但是街访环节的娱乐性明显不够,受访者很多患有镜头恐惧症:在镜头前不适应,忸怩窘迫不自然,有的甚至落荒而逃,一期节目拍下来,很难找到有看点的片段。受访者的表现虽然真实,但势必影响节目的质量和可看性。
(三)关于节目的素材来源问题。
作为本土化娱乐性脱口秀节目,话题和素材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日播节目,收集选择话题与素材的压力更大。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材库”,节目是很难良性运转的。
(四)关于节目周期问题。
作为一档地方台娱乐脱口秀节目来说,选择日播方式压力相当大,是对节目制作团队严峻的考验。尤其是户外随机采访制作,如果没有庞大的摄制团队和经济保证,节目的质量必定会受到影响。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有强大的节目制作团队和经济保证,采取周播方式,每期节目在1000小时左右的素材片中仅仅选择90分钟左右制片播出,可谓优中选优。
(五)关于节目营销推介问题。
在媒介化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理念已经过时,再香的酒如果不借助宣传广告也卖不出去,一档新节目的诞生如一件新产品,也需要造势营销。目前《襄普来了》的营销推广手段主要借助于传统媒体进行节目介绍式宣传,利用口碑传播进行节目推介,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和移动新媒体病毒式传播的优势。
此外节目本身的包装设计也能起到宣传推广效果,新颖独到的片头设计可以形象展示节目特点,快速吸引受众关注。《襄普来了》的片头虽然富有动感,但构成片头的素材却是与节目内容无关的卡通图片,缺乏个性,不能展示节目特征。如果将本节目一些精彩的片花等元素植入其中,精心编制,对节目的推广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襄普来了》本土化可持续发展策略
《襄普来了》作为一档新颖的本土化娱乐节目,它的开播显示了地方媒体人勇于开拓和创新的精神。为了延续开播以来良好的社会反响,保证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用长远目光和精品意识进行经营,力图打造地方台的品牌。针对目前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以为当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考虑:
第一,加强节目制作团队建设。任何一个品牌栏目或节目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强大的精英团队,团队的构成既包括电视台员工,也包括商业节目制作公司。对于本土化节目来说,团队成员尤其应该吸纳普通民众,可以通过面试考核方式选拔符合节目需求的人才,包括节目策划人才,主要负责节目的选题和节目流程的创意设计;节目采录人才,可以即时拍摄身边的段子,丰富节目内容。至于后期制作,可以直接交与专业节目制作公司完成。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节目素材来源和节目推介渠道。网络是一个海量的资源库,我们可以通过它获取各种信息,同时又是一个推介平台和载体,可以通过它征集素材,借以推介节目。除了上文所言,通过网络选拔节目团队成员外,还可以通过QQ群或者微信平台征集节目选题和经典段子,以拓宽素材来源;通过网络与受众进行在线互动交流,以增强节目亲和力,最终提升节目的影响力。
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与节目的营销推介环节也密切相关,节目的推介贯穿于节目策划和播出的整个过程。从推介平台来说,既要借助于传统媒体,更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的作用:既包括媒体广告宣传和口碑传播,也包括节目本身的包装和设计。从这点来说,我们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鉴湖南卫视每档新的娱乐节目开播前后营销推介的途径,尤其是《爸爸去哪儿》节目开播前后的造势推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三,下大功夫挖掘凸显节目的地方特色。时下的电视荧屏,娱乐节目往往安排在周末时间。而且一档有创意的娱乐类节目往往在随后的跟风模仿中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作为地方电视台,要想办出特色、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节目的本土化打造,即凸显地方特色,办出地方风味,让本土观众在吃腻了娱乐大餐后尝一碟家常小菜。
对于《襄普来了》而言,其本土化特色的打造除了说襄阳话外,还应该讲襄阳事,访襄阳地。对于本土居民来说,对本地事情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外地事情,因此话题的选择要有地域特色,如果将襄阳丰富的地域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增强其本土化色彩,而且对于弘扬襄阳文化也大有裨益。另外,丰富街头采访场景。目前该节目的摄录现场主要集中在鼓楼小北街、襄阳公园等地。其实,可根据话题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场景,如关于世界杯的话题可采访球迷比较聚集的酒吧,关于高考的话题可选择家长集中等候区等,使节目更具现场感,同时丰富了街访场景,让更多观众产生熟悉感,进而对节目产生亲近感。
(湖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