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在“等死与找死”中突围

  • 投稿张师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50次
  • 评分4
  • 47
  • 0

——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误区辨析与出路探析

韩炜林 李保林 王丙全

【摘要】媒体融合转型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旧模式不断被颠覆,而新模式却远没有明朗。摆脱“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囚徒困境,必须立足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走出多重误区,通过“融”、“合”打开传统媒体发展新空间,发挥出集成性优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媒体融合 付费阅读 路径

2012年起,传统媒体广告、发行等指标整体呈断崖式下滑。以广告市场为例,2014年,互联网广告收入为1540亿元,超越电视和报纸的广告收入之和;百度广告营收超过490亿元,超过全国报纸广告收入之和。与传统媒体遭遇拐点相对应,新兴媒体不断攻城略地,越来越多的人将互联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刚刚勃兴的移动互联市场,也被互联网巨头抢了先机。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强月新统计,2012年搜狐、网易、腾讯新闻客户端只有3000万用户,到了2014年初,3家用户都已过亿。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传统媒体,再次被拉开身位。

危机逼近传统媒体:不转型、发展就是等死。

于是,传统媒体努力地融合转型:数字报、官方网站、二维码、手机报、APP、客户端……然而,一路的模仿、跟进中,不停地投入,不停地烧钱,在无赢利模式(不考虑政府财政支持)的痛楚中前行。

显然,如若急躁、冒进,则会白陷“转型快了找死”的泥潭。

中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后,传统媒体形成了集体冲锋的局面。然而,在大干快上的集体热情下,可复制的融合发展路线图、盈利模式在哪里?传统媒体如何突围“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的囚徒困境?如何抢抓“互联网+”之机遇,实现向新型媒体集团的跨越?

一、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主要认识误区

“囚徒困境”,源于对媒体融合发展在认识上存有误区。

《华尔街日报》出版人莱斯利·亨顿指出:“如果传统媒体走向没落,掘墓人正是传统媒体自己。”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认为:“如果仅是复制报业的传统思维,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大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认为,传统报刊的很多做法与理念都是在自掘坟墓。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张光辉指出,传统媒体当下的生存困境,很大程度上不只是他杀的结果。

当下,传统媒体融合转型中的两种现象也印证了“困局多多少少是自己造成的”结果:一是争相恐后地将内容早而又早地免费放送,结果是读者流失到了集成这些信息的门户网络巨头那里,传统媒体还以被网络免费转载为荣:二是目光过多聚焦技术与渠道,高品质内容依旧稀缺.可替代度高。

综合来看,误区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内容卖不了钱。

正是传统媒体自己培养了网上免费阅读的恶习,并将自己的读者驱离了纸媒等传统媒体。对于付费阅读,既没有底气,也没有勇气,一厢情愿地想将“二次销售”模式移植到网络。

(二)报道没有版权。

走到经营“悬崖”的传媒媒体,依旧对自己最核心的优势与资源视如敝帚,少有珍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讹传讹地认为,新闻报道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新闻报道没有版权。

(三)互联网时代渠道为王。

夸大渠道的作用,聒噪“内容生产已被边缘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竞争的关键是渠道的竞争,传统媒体之所以被新兴媒体打败,就是因为其渠道短板。

(四)传统媒体人做不了新媒体。

由于传统媒体集团所办新媒体业务成功者寥寥,便认为“报人办网,十年不成”,传统媒体人天生缺乏互联网基因,做不了新媒体。

(五)贪大求全、“两张皮”。

不断拓展媒介形态,盲目铺摊子,只管有没有,不管好不好。新媒体之间、新旧媒体之间“两张皮”,在机构设置上,相互掣肘,各不买账;在品牌运营上,各立山头:业务关联上,你搞你的,我搞我的:考核考评上,各切一块,井水不犯河水。

二、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误区辨析

(一)内容真的卖不了钱吗?

传媒大亨默多克说,好的新闻是有价值的商品,有价值的东西就不应该免费。然而,在外界唱衰报纸之时,国内不少纸媒人士居然也认为内容卖不了钱,主要理由有二:一是互联网长期免费当道,不具备收费的生态基础:二是传统媒体内容同质化严重,不具备收费的品质基础。

首先,互联网真的不具备收费的生态基础吗?我们来看两个反证:据易观智库预测,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活跃用户将达到6.2亿人,市场收入将突破70亿元。国际唱片联合会在2015年4月发布的报告称,此前因免费而陷入泥淖的数字音乐业,2014年迎来转机,在总额149.7亿美元的全球音乐收入中,数字音乐销售已赶上实体唱片,各占46%,收费流媒体服务正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见,只要有优质内容,受众愿意掏钱。

其次,传统媒体的内容真不值得付费吗?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特别关注》杂志5元钱一本,2014年卖了700万本;《楚天都市报》1元钱一份,有近百万人订阅;《湖北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也能拥有20万份的市场发行量。这充分说明,其内容是值得受众掏钱的。

问题的核心,是纸媒必须励精图治,创新求变,生产出足够高质量的内容来。

(二)新闻报道真的没有版权吗?

误解来自《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款:本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按照我国行政法规的规定,时事新闻就是指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何为“单纯的事实性消息”?众说纷纭,这也是造成“新闻无版权”的最大缘由。

情况已经发生变化。2014年6月23日,国家版权局新闻发言人、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通过《人民日报》(《整治网络转载乱象力挺传统媒体维权》)宣布:除《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之外,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使用作品,不论是付费还是不付费,不论是营利性还是公益性,使用作品必须先取得权利人授权许可。“先许可,后使用”这项原则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适用,没有例外。

于慈珂称,国家版权局将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推动完善网络版权许可付酬机制,形成网络转载等使用作品依法依规许可付费使用的机制:明确支持传统媒体采取行政投诉、民事诉讼和刑事报案等手段,主张权益,合法维权。

2015年4月22日,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明确互联网转载网络产品须经授权许可并支付报酬这一原则,鼓励探索合理的授权价格体系。并明确:(不受著作法保护的)时政新闻,是指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凡包括著作权人独创性劳动的消息、通讯、特写、报道等均不属于单纯消息。

这一通知,将成为传统媒体维权的新利剑。

(三)渠道真的比内容更重要吗?

形式为内容服务,没有内容的形式形同空皮囊。没有内容的渠道,只能是干涸的河道。

读者为内容而来。当前新兴媒体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传统媒体。即便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美国,新兴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也很有限。美国尼尔森评级数据的报告显示,新媒体80%的链接都是传统媒体公司,原创仅占14%。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指出,渠道的重要性因其稀缺性而凸显,但当互联网传播工具逐渐普及、掌握的人越来越多,传播成本就会越来越低,传播终端会越来越便捷,传播方式会越来越雷同,内容的稀缺性就会再次凸显出来,成为重点争夺的资源。

(四)传统媒体人真的做不了新媒体?

事实上,新媒体从业人员中,有大量人员来自传统媒体,他们凭借专业素养,成为新兴媒体内容车间的领导和中坚力量,如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搜狐网总编辑刘春、19楼社区多位负责人等。在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平台,传统媒体人“大V”更是不计其数。

“英雄不问出身”。是否具有互联网基因,与其传统媒体或新兴媒体的身份没有必然联系。用户至上、懂得分享、注重体验等,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并不为新兴媒体从业人员专有。

(五)“两张皮”实现不了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并非摊子越大、收益越大,转型就越成功。各种媒介形态都有各自的阵地和受众,盲目跟风、贪多求大,甚至以己之短搏人之长,必定会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失败。

只有体制、目标、品牌及组织架构高度一体化的融合,才能在转型中闯出新出路。

三、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出路分析

(一)进一步坚定融合发展的战略定力。

1.内容生产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内容为王,永不过时。读者需要信息,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受众对高品质信息的需求是永恒的。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信息总体过剩,但是高质量、有公信力的新闻内容,仍然属于稀缺资源。信息搜集、梳理、聚合、发布的能力与水平,是传统媒媒体的核心优势,对此应有充分的自信。

2.内容是可以直接变现的。

皮尤研究中心发表的报告显示,采取“网站免费阅读+网络广告”的模式,虽然新闻阅览量迅速上升,但其广告效益却根本就不足以弥补纸媒广告的损失,平均每失去16元纸媒广告,只能取回1元新媒体收益。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媒体重回“付费墙模式”(Pay wall),并逐步取得了成功。2008年,《伦敦时报》在线内容收费。随后《华尔街日报》宣布,对偶尔访问单篇文章的非订户收费,2010年6月起,全面在线阅读收费。到2014年,《华尔街日报》付费新闻注册用户已突破100万。

2011年3月,《纽约时报》推出“数字订阅”方案:每月在其网站阅读文章超过20篇的,均须付费订阅(2C篇以下免费)。收费标准:网站加手机版15美元,四周(全年195美元),网站加平板电脑版20美元,四周(全年260美元),全通路订阅35美元,四周(全年455美元)。

近几年,《纽约时报》广告收入持续下行,但数字发行收入却快速增长。2013年度,该报纯数字化产品发行的收入总额达1.49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33,5%。2014年第一季度,该报数字产品的付费订户已经达到79.9万户,超过了纸质版发行。现在,《纽约时报》在出版物上每损失2美元,数字业务就能替它挣回3美元。

(二)在“融”“合”的化学反应中实现转型。

所谓“融”,是指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渠道优势、观念优势整合,将多种传播形式嫁接,集成为新优势。所谓“合”,则是体制机制一体化,目标理念一体化,品牌运营一体化。

传统媒体管理模式,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部门壁垒森严、行政等级鲜明,缺乏灵活的市场机制。推进融合转型,必须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传统媒体需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份制改造,增强资本的吸纳和运用能力。

二是遵循新闻规律和互联网传播特点,实现组织架构、生产流程、考核考评、运营模式等环节的一体化。如BBC已摒弃垂直层级管理,采用互联网化的编辑负责制,成功建立了一个“360度”的开放式全媒体平台。在国内,“一次采集、多种生成”的“中央厨房”模式,已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尝试推行。

三是开发多种形态的内容产品,满足不同受众需求。传统媒体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技术革命,不断拓展传播渠道,给受众带来更好地阅读体验。对于偏好纸质的读者,提供报纸等传统媒体形态;对偏好新媒体的读者,则研发出符合阅读体验的电子产品,让受众自由选择、各取所需。

四是科学制定营销策略,不断扩大订户、抢占市场。如采取多种收费方式,对“电子版+纸版”的双渠道实行多种组合营销,如“手机+纸版”是一个价位,“电脑+手机”是一个价位,“电脑+纸版+手机”是另一个价位,“全电子阅读”则又是一个价位,并提供旧报查询、高端讲座等多重增值服务。对于订购纸质版报纸的,可以赠送电子版阅读权限等。

(三)稳打稳扎,在探索有效盈利模式中走出新路。

利润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血液.没有盈利模式、不适应市场的融合转型,注定难以持续。探索融合转型的有效盈利模式,需要先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强化新闻版权保护。

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拿起了版权保护的武器。《新京报》强化诉讼,曾大规模对不经授权转载其报纸新闻的网站提起诉讼。《宁夏日报》、《重庆日报》、《湖北日报》等刊登的版权声明,均不约而同强调,转载报纸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授权。《大众日报》、《湖北日报》等传统媒体采取延迟上网策略制约非法转载。2015年初,人民日报社在武汉采取法律行动,对非法转载其内容产品的多家网站提起诉讼,引起广泛关注。

2.探索分级付费阅读模式。

摈弃免费战略,尝试分级付费阅读模式。

对公共信息、版面、内容提要等,免费阅读:对独家报道、看点报道等优质、核心内容,则实行付费阅读。对读者实现“倒漏斗”状的过滤:匿名用户(即非注册、非订阅读者),只能阅读主页和边栏:注册用户,每日可免费阅读定量的新闻.之后便是“提醒订阅”。

付费模式一旦取得成功,传媒经营模式将从传统的广告为主、发行亏损转向广告、发行收入并重,甚至以发行收入为主,这将是媒体人梦寐以求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注册订阅,还可以掌握大量的用户信息,并通过对读者的阅读偏好进行分析,形成有价值的采编建议。

3.切实提升自身内容品质。

大路货的新闻不会吸引人。人们只会为独一无二的价值付款。媒体融合表面上看是呈现形态、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传统媒体而言,最重要的依旧是内容革命,能否提供足够高质量的内容产品,是传统媒体能否成功融合转型的关键。

《纽约时报》副总编乔纳森·兰德曼说,《纽约时报》数字化的成就建立在两大优势基础之上:它所生产的一流新闻:这样的新闻所吸引到的顶尖读者。默多克认为,要在竞争中获胜,当前的挑战是透过报纸品牌,让读者获得个性化新闻。

提升内容品质,一是要提升信息采集力,生产出更多时代呼唤、百姓关切的原创新闻内容,实现人无我有。二是要提升表达能力,讲好故事,传播思想,引领舆论,做到人有我优。三是要借助大数据运用,对受众进行系统分析,力求做到精准投放,并及时获取受众反馈信息,进而对内容生产作出适时调整。

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的融合。

媒体融合的核心,在于“人”的融合。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运用互联网思维,是整个媒体从业人员都亟需修炼的内功。

一是要适时适度引进关键性技术人才,建立有创新力的互联网媒体技术团队。二是要建立灵活机动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对优秀骨干人才实行股权激励制度,不断为团队注入活力。三是要加强内部培养和挖潜,促使每个员工发白内心地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日常采编工作中,才能形成融合创新的强大内生动力。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