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地面频道民生新闻竞争力提升探析

  • 投稿Miss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75次
  • 评分4
  • 68
  • 0

邹 静

伴随新媒体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在电视屏幕上,早已没有真正意义的独家新闻。面对日益白热化、多元化的竞争,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在困境中重新出发,是一个必须正视与深思的问题。

纵观目前民生新闻栏目的构成,基本涵盖三大版块:一是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二是贴近性强的本土话题、特色报道。三是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互动与交流。尽管版块设置大同小异,但要在同质化中打造差异化的亮点,个人觉得,还是可以有的放矢的逐一突破,更加有效的提升竞争力。

首先,作为地面频道的新闻栏目,受制于先天技术实力、人员配备等短板限制,无法做到在一切重大事件、社会热点中,都以“我在现场”或“直播连线”的形式,靠时效性抢夺眼球。想要扬长避短,借助话语权来引导舆论是可选之策,培养引导舆论的能力正是地面频道民生新闻提升竞争力的良方。

在舆论引导上,值得借鉴的节目形态,概况起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主持人量身打造,由主持人结合报道内容表达媒体立场,直接实现对舆论的引导。这一点,比较成功的样本是湖南经视所创办的一档民生新闻评论直播节目《钟山说事》,它选取最新的时事,由主持人钟山进行犀利点评,通过尖锐别致的观点和敢爱敢恨的风格,获得观众的认同感。可以说,《钟山说事》为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提供了颇具个性、颇有创新的发展方向,既整合集纳大事与热点,又不拘泥于单纯的播报,而是凭借精炼的评论来串编。另一类是梳理其他媒体的观点,再引入特约评论员的主张、见地,间接传递出一种导向。以东方卫视夜间新闻栏目《子午线》为例,它同样是解读当天的重大新闻事件,但主持人不再是引导舆论的重心,而是将其他媒体对于同一报道对象的不同发声有选择性的呈现,再结合其自身的调查,尤其是邀请特约评论员给出更有深度和建设性的专家意见,于酣畅淋漓之中.如实还原当下纷繁复杂的舆论生态。

其次,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本土受众是必须争取的收视群体,因此,地域贴近性绝对不能放弃。当然,现在所说的“贴近”,一味延续传统模式下鸡毛蒜皮的小民生,观众不会买账,唯有跳出狭隘的小圈子,打造特色品牌,重视主题策划,方能在竞争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有一种普遍的共识,独特性能有效的培植竞争优势,在多足鼎立的民生新闻大战中,如何找准定位,树立特色,是各家地面频道不懈的尝试。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的湖北电视综合频道《新闻360》栏目,就以“帮忙”为基石,以“当负责任的记者、做能帮忙的新闻”为宗旨,特别是以“帮女郎”为标识性的符号,占据了较为稳固的收视群体。因为工作需要,《新闻360》的外采记者尤其出镜记者,大多是年轻的女性,她们在屏幕上充满活力的亲和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大家热情地称呼她们为“帮女郎”。“帮女郎”,朗朗上口又符合栏目定位,《新闻360》便乘势推出“帮女郎”概念,在栏目里突出与强化“有事要帮忙,就找帮女郎”的口号,使之迅速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当有了独特的标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凡需要帮助的事情,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帮女郎”。“帮女郎”执着的一帮到底的精神,无私的排忧解难的作风,使她们成为栏目名副其实的形象代言人,而这样的口碑效应。也让《新闻360》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有了独特的识别符号,过分沉溺于家长里短,民生新闻如此走向。也会进入一条死胡同,经常性、规模性的主题策划,显得尤为必要。还是以《新闻360》为例,帮女郎们主动出击,协同多家部门,在不同时期推出过讨薪、助学、打拐等系列报道,对栏目本身的营销起到了极好的扩散效应。在主题策划上,更加值得借鉴的当属山东电视生活频道,他们引入时下非常流行的季播概念,于2012年7月,从原有的民生新闻栏目《一帮到底》,衍生出一档大型公益励志节目——《一帮到底——让梦想飞》,帮助平民家庭圆一个梦想。《一帮到底》一直通过扮演和事佬来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重点关注家庭关系与情感纠葛,《让梦想飞》则在此之上,突出服务性、公益性,以平民选秀为载体,以普通家庭为单元.以展示梦想为主题,呈现平凡百姓最震撼的才艺技能,发掘平凡家庭最动人的情感故事。可想而知,大民生的大手笔,让它在山东本土产生了绝无仅有的影响力。

作为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应当有品牌,有策划,其实,品牌和策划就是一种制造话题的能力。关于这种能力的培养,正在默默转型的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也颇有可取之处。相信很多人都对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央视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留有印象。参与记者分赴各地,采访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和企业员工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人们,让“幸福”成为舆论的热门词汇。“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人对于所处时代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看似寻常的话题却能引发深入的思考。在海量的街采中,一位务工人员面对记者的提问“您幸福吗?”,很淡定的回答“我姓曾。”如此真实的记录让观众忍俊不禁,却也热议连连。向来高高在上、程式色彩浓厚的央视都在改变语态、改变关注的视角,地面频道更当有危机意识,勤练内功。

最后,面对论坛、博客、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也有必要在电视荧屏之外,争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简单来说,就是必须重视新媒体的参与和互动。

众所周知,新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它改变的不仅是传播方式,更重要在于,它的低成本、高开放、零等级的传播特点,非常方便公众去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实现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此背景下,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引入新媒体的协作,比较常见的操作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栏目必须设立专属的微博、微信平台,每天对重点策划和热门话题进行预报与推广,既能达到提前告知、促成收看的效果,又能让受众找到一个渠道,表达诉求,及时爆料。二是在栏目的播出环节,还应设置诸如新媒体互动、微言快语之类的固定板块。前者可以在专属平台上,针对自身推出的策划或话题,从网友留言里挑选有代表性的观点,一边传递丰富多彩的声音,一边给予观众足够的参与感、为自采节目造势。至于后者,微博、微信是发表意见最活跃的舞台,面对大量值得一说的关注焦点,再优秀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很难完整地一一呈现,微言快语算是比较取巧的形式,简单抛出话题,再将各家之言精辟播报,保证了时效,更有一定的深度。当然,新媒体向来是一把双刃剑,要驾驭好使其为己所用,善于挑选,严格把关,也是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唯有如此,方能规避失实、传谣的陷阱,最大限度发挥它的正面效应。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吸睛的话题,尽管残酷的竞争,貌似将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逼进发展的死角,但新闻始终是一块不可轻易丢弃的阵地,总的来说,用好舆论引导权,打造特色品牌。重视主题策划,并恰当地借力新媒体,民生新闻依旧能够成为地面频道在竞争中突围的一面旗帜。

(湖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