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青云 黄骏
【摘要】微信,目前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微信朋友圈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微信平台下的信息传播形式是建立在“点”“线”“面”所形成的结构化网络下,微信谣言的传播正是在此基础上,在熟人关系圈内,通过“点”“线”“面”不断传播与扩散开来。本文通过探析谣言在微信中传播的特点,以期为微信谣言传播的防治提供研究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信;谣言;朋友圈
微信作为时下中国最成功的即时通讯移动应用程序,以其出色的熟人关系特性,便捷高效的互动方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工具。目前,中国的新媒体已进入“微”时代,微信用户已达6亿,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①与此同时,微信朋友圈中各类谣言通过熟人关系网,很容易被人们轻信甚至大量转发,形成极大的危害,对微信生态甚至整个社会舆论生态造成严重影响。
微信朋友圈平台下的人际关系及信息传播形式是建立在“六度分割理论”下的“点”“线”“面”所形成的结构化网络。理论指出: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微信中的个体通过彼此成为好友建立起联系,个体并不会与所有好友形成直接的互动,更多情况下他们是通过彼此的共同好友产生连锁式反应,形成一个结构化的朋友圈网。②微信谣言的传播正是在此基础上,在熟人关系圈内,通过“点”“线”“面”不断传播与扩散开来,经朋友传朋友,最终遍布整个朋友圈。
一、“点”:个人知识体系搭建谣言传播温床
(一)点及其特征
个体用户是构成微信朋友圈中最基础的单元。每一个活跃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个体都可将其视作一个“点”。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每个个体于现实生活中都有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些人是单纯的,有些人是圆滑的,有些人是有棱角的,有些人是多面手。正是由于不同人之间的差异性,加上微信朋友圈本身强调个体的存在性,让这些个体用户在微信朋友圈的谣言传播中迸发出无限的力量。这些“点”也成为微信朋友圈中谣言传播的造谣者,他们有些人是为了博取关注,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是社会情绪的表达;有些人是纯属为了娱乐朋友;有些人是为了炒作获取商业利益;还有些人是为了宣泄对社会的不满,制造社会恐慌、焦虑的氛围。
(二)点的谣言传播性质
点的形式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是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状、锯齿状。这种外形的不确定性也显示出点的性格,而这种形式与性格的不确定性可以看作是每一个点都具有其个性,具有自身的性格。微信中的个体用户具有极大的差异性,由于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微信中个体用户的知识体系参差不齐,不同人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差异造成了微信中谣言传播的不确定性。
此外,个体用户们在这样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交环境中可以实现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诉求。在这种较为私密的虚拟社区环境当中,用户对信息的接收是开放的、信赖的、不设防的,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生活经验判断的。当用户在朋友圈中接收到一些内容时,其判断仅停留在感性层面,而失于理性思考和查证。再将其转发至自己的朋友圈,让更多用户接收。网络谣言推手恰恰抓住这一点,利用用户群体陈旧的知识结构和盲从心理,让用户群体相信自身的个人经验判断,从而达到谣言传播的效果。而正是这些个体用户的分享、转发,使之成为了微信朋友圈中谣言的制造者。
二、“线”:强社会关系促使谣言肆意传播
在微信平台这种社会关系之间,信息的传播主要体现在关系的构建或关系的维护上,维护关系主要是通过利它或仪式体现出来。根据谣言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简要地将其分为利己性谣言、利它性谣言以及无明显利益表现的娱乐性或知识性谣言。这几种谣言极易在微信这种强社会关系下的社交工具中肆意传播。
通常情况下,社会关系较强的人群中,人们会倾向于正面认知。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认知客体的心理表征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而解释水平取决于人们所感知的与认知客体的心理距离,进而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与决策。因此,在微信朋友圈之中,人们下意识就会认为朋友传递的信息是真的。此外,一般情况下,微信中的谣言往往以“亲身经历”“朋友说”“专家说”等加强它的权威性。这就使得微信的谣言中加入了个人意识,这种个人意识直接将个人信誉纳入其中。此外,由于微信朋友圈中的人虽有相关性,但不是直接接触,没有直接经验,此时便只能根据社会信用来完成对信息的接受,这就加大了谣言传播的可能。
微信朋友圈中用户通过评论、转发、分享内容达到信息的传递与流通,从而使信息可以不断传递和发展下去。朋友圈中这种“点”对“点”产生的 “线”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个体用户们通过这个生态系统不断地进行交流。朋友圈中本身就是熟悉的朋友,从而也使这些线的密集程度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也会更频繁。而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传播也正是借助于这些密集的“线”广泛传递开来。
与其他网络谣言一样,微信朋友圈的谣言也是借助于虚拟载体在虚拟的空间内传播。微信这款社交软件是现实关系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微信朋友圈是一种熟人间的圈子,它的联系人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好友们,个体用户们这种紧密的关系也从某些方面暗示了所传递信息的可靠性,微信中的谣言一旦经过朋友圈某一个体用户的传播分享,其好友就自然而然充当了这一谣言信息的筛选者和传播者,这种转发将“点”连接起来形成了“线”,加快了谣言传播的速度。
社交关系的强弱对于信息传播质量、传播可信度、社交圈子的紧密程度都有影响。社交关系越强,信息可信度越高,引起的共鸣越多,信息传播的效果越好。时下流行的微信正是基于现实生活社交网络建立起来的,因此微信用户一般处于人脉关系的社交圈中,多数情况下他们认为信息是熟人转发的,所以是可以信任的,就没有去考虑到转发者所传递信息的真伪、来源,这样就加强了谣言传播“线”的形成。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对他人所说的话或者提供的信息进行更正,有时是“不给面子”或者“故意让对方出丑”的表现。因此,大部分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即使发现他们的朋友转发的信息是谣言,也不会直接告诉他们,更不会留言辟谣。因为这样不仅不会弱化朋友间的关系,也不会破坏既有的关系。
当然,微信圈中的谣言传播也有辟谣过程。例如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一档栏目《是真的吗》,节目会对“小龙虾重金属超标”“指甲上的月牙能反映健康状况”等朋友圈中传播的民生、社科方面的谣言进行实地调查和科学验证,用理性的数据和权威人士的解读来澄清谣言,制止谣言的传播。
三、“面”:个人多重社会角色构建谣言扩散路径
微信朋友圈的构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人生活经历构建的圈子,例如从用户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出发,微信中会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微信同学群;另一种是个人社会角色构建的圈子,例如用户的工作同事朋友圈,亲属家人朋友圈,同学朋友圈等。由于个人的多重社会角色,某一微信个体用户就会用多个圈子,而不同圈子的交叉与叠加也扩散了谣言传播的路径。这种朋友圈“面”是微信此类社交软件强有力的用户基础,而另一方面也是谣言传播的巨大朋友圈网。
微信朋友圈的“面”易形成群体性传播。因为朋友圈的私密化使得“沉默的螺旋”的效用增强,处于“面”内的个体用户很少去求证信息的真伪,彼此间一味地转发、分享,容易形成蝴蝶效应,产生群体性传播效果。④微信中的个体用户会有各种各样的微信群,例如,人们会根据一定的社会关系建立诸如同学群、同事群;根据关系的亲密程度会建立成员少的密友群或是成员多的普通朋友群;这些群用户成员间往往是有交叉的,每个个体用户还有各自的微信群,这些用户通过彼此间的连接最终形成巨大的朋友圈“面”加大了谣言的传播力度,某一条不真实的信息在某个群里出现,就极易扩散到“面”里的其他群内,最终形成群体性的传播,使得谣言的覆盖面大大增加。
微信朋友圈谣言传播的对象比较明确,就是朋友圈内的好友。作为微信朋友圈的用户,人们会经常看到众多好友同时分享同一内容的现象,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被某某消息刷屏”。例如,微信中经常出现“帮忙扩散某小孩在某地被拐走,有知情者请告之”这样的谣言。个体用户看到这则谣言往往出于情感呼吁上的考虑,会分享到朋友圈中,而朋友圈中的好友会受到熟人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也加入到了谣言的传播者中。在这种传播情境下,由于个人的多重社会角色,谣言在不同的圈子“面”之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散。
微信朋友圈内个人多重社会角色构建的朋友圈“面”是谣言传播的桥梁。在这个“面”内,用户之间信息传递快,观点相似程度高,共同的朋友使得这些信息彼此可见,这种微信朋友圈形成的“面”使得信息具有高度共享性。同时在这种关系圈中,个体用户之间的交流频繁,彼此有着较高的信任,某一个用户发布了信息,就容易被其他用户所信任,在不考虑理性因素的情况下,谣言极易在朋友圈中的“面”内覆盖,从而传播的路径大大扩散。
结语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进步,微信朋友圈也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的新领地,给网络谣言的治理也增加了新的难题。研究微信朋友圈谣言传播的特殊性将有利于自媒体时代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约束和引导网民信息发布,促进新媒体平台的良性发展。点、线、面虽然分开,但三者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治理微信谣言最为核心的还在于两方面:一是用户对信息接收的批判性;二是信息传播渠道的监管。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与舆情引导研究”(项目编号:11TW01)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⑦王璐 微信时代信息传播变革及科技媒体的挑战[J]科技传播,2014(1)
③王艾莎 浅谈微信朋友圈的谣言与政府机构的辟谣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86-88
④石秋灵.当今微博谣言分类及影响谣言传播效果的关键指标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8):128-129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②周晓虹,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③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④田大宪.网络流言与危机传播控制模式【J】,国际新闻界.2007(8):55-58
⑤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新闻记者,2013(5):71-75
⑥罗永雄.舆论学视角下的微博与微信谣言传播比较研究[J].新闻知识,2014(4)
⑦刘海龙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微博流言的特征【J】新闻与写作,2012(5)
(作者简介:汪青云,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黄骏,江西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