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的社会舆情管理人才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字号:    

  • 投稿蓝调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00次
  • 评分4
  • 50
  • 0

方强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本文通过分析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以及本轮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特点以及社会舆情管理的特点,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舆情人才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社会舆情人才体系建设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有效支撑。通过深入分析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舆情管理的需求以及我国现阶段社会舆情人才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舆情人才建设的组织管理、建立跨平台的社会舆情管理人才联合培养体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优化社会舆情人才培育内容体系、匹配面向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舆情人才需求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社会舆情人才建设政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政府职能转变;社会舆情;人才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一、引语

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实施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决定,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全会进一步指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舆情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深入分析和论证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的社会舆情管理人才体系建设问题,对于提高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性、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舆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方面:青锋、张水海( 2013),乔耀章(2003)对我国历次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总结了我国6次主要政府职能转变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特征,并对不同时期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比较分析①②;李习彬、李亚( 2002)提出了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有必要实施从层级行政管理模式到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实现行政效率的提高③;石亚军( 2013)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须防止因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转而不变,并从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的顶层设计、构建政府职能下放的合理布局、构建确保政府职能转变的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有效性的制度建议④;石亚军( 2014)提出本轮政府职能转变中地方政府的有效实施转变的关键在于“接准、放实、管好”⑤。

目前,关于社会舆情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典型舆情事件的案例剖析和社会舆情事件的理论分析两个方面:在典型舆情事件的案例剖析方面,侯洪( 2012)等对2010年马尼拉“香港人质事件”危机传播进行分析,总结了涉外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行为和舆论引导⑥;董玉芝( 2013)通过2013年3月爆发的H7N9禽流感案例剖析了突发公共事件中科技新闻网络传播效应⑦;雷挺等( 2013)通过温州“7·23”动车事故案例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特征⑧;在社会舆情事件的理论分析方面,张玥等( 2014)分析了不同传播媒介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传播中的规律和特征⑨;王理等(2014)对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现有文献,发现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以及社会舆情管理问题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是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探讨社会舆情管理人才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事实上,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本身是传统利益格局的破除以及各种社会利益的再分配,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极易引发各种社会舆情的关注和表达,为提高社会舆情处理工作的有效性,需要高层次的舆情人才体系予以支撑。针对理论研究中的不足和实践中的需要,本文拟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视角研究社会舆情管理人才体系建设问题。

三、社会舆情及其特点分析

社会舆情事件,是指社会公众针对某一客观事实所表达的政治倾向、社会态度、观点、意见和情绪的统称。社会舆情事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播广泛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舆情的传递和影响范围已经超越了特定的地理邻域的限制,信息传递的瞬时性特征使得社会舆情能够在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内实施影响;二是诉求表达性。舆情本身是社会公众政治倾向、社会态度、观点、意见和情绪的表达。因此,社会舆情事件本身体现了各利益相关者主体的利益诉求,其利益诉求的实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三是生命周期性。社会舆情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通常具有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长尾期等周期特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社会舆情事件的参与主体、传播特征、利益表达通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

社会舆情事件的处理具有两面性,妥善的社会舆情处理能够在萌芽阶段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甚至通过社会公众利益诉求的满足推动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的营造和社会进步;反之,则可能导致社会舆情事件演化为社会群体性事件,甚至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丧失。例如,2014年3月8日发生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编号MH370的民航客机失联事件,94q。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持续关注马航事件,事件发生后,马来西亚政府在事件发生的原因、处置进展、事件结果等方面舆情处理的滞后导致世界各国对马来西亚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产生了高度质疑,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舆情的演化最终促使马来西亚总理亲自宣布调查结果,并及时发布事件处理的媒体声明。

四、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舆情的需求分析

政府职能转变,概指在国家行政机关的主导下,在特定历史时点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对象、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所进行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社会民主和法治的更加健全和完善、有助于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营造、有助于国家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激发和提升、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了对社会舆情管理的需求:

1.政府职能转变本身是社会舆情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本轮以行政审批权为突破口的政府职能转变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重点,其改革的决心和行政绩效自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本质是传统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路径的再构建。因此,受传统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路径依赖的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可能充斥巨大阻力,容易出现职能部门通过将项目核准制改为备案制的审批权假下放、中央政府向省市政府下放权限的过程中的权力截留等形式主义敷衍现象。上述种种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现象都能够通过社会舆情的形成、演化和放大制约政府公信力。

2.社会舆情引导了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予以支撑,职能部门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服务窗口,职能转变的执行力直接决定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公信力。网络信息环境下的社会公众对于职能部门改革执行力的社会舆情既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执行力的助推剂,也提供了评判职能部门执行力高低的重要主体。因此,客观、公正、全面地收集和分类管理各种类型、各个社会群体对于职能部门改革的舆情,有效预测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社会舆情的变化对于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反之,则可能形成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羁绊。

五、我国社会舆情人才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现阶段社会舆情人才体系的建设情况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社会舆情人才的顶层制度设计相对不足。从长远科学发展角度来看,社会舆情管理人才体系的建设依赖于合理的顶层制度设计,只有合理的顶层设计才能保障舆情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实践中,政府作为公共制度的供给者往往过多关注社会舆情服务内容和形式本身,相对忽视社会舆情人才的顶层制度设计、组织体系建设。

2.社会舆情人才的总数滞后于社会需求。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网络用户总数已经接近6亿人,新媒介的出现以及自媒体形式的发展促使网络舆情在发生后以指数化速度迅速传播,社会受众也更加习惯于通过网络接触各种信息源并通过网络发表各自观点。相比网络用户的高速持续增长,社会舆情管理人才的总数严重不足。

3.社会舆情人才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社会舆情管理人才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化知识结构既需要新闻传播学、社会学、行政学、经济学等领域知识,也需要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等领域知识;既需要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也需要较高的预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4.社会舆情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社会舆情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例如部分高校的新闻学院开设了社会网络媒体、舆情引导等方面的专业化课程,然而政府和企业作为社会舆情服务的需求主体和舆情人才的使用主体在社会舆情人才培养方面参与程度较低,这也造成了社会舆情管理人才的培养以理论培养为主,与市场对舆情专业人才的素质技能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5.社会舆情人才的激励机制缺乏多样性。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设置是体现社会舆情人才价值、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受各种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缺乏社会舆情管理人才的科学评价机制,另一方面社会舆情人才的激励形式相对单一,缺乏社会舆情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长效激励机制。

六、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的社会舆情人才体系建设路径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背景,在社会舆情人才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舆情人才建设的组织管理、建立跨平台的社会舆情管理人才联合培养体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优化社会舆情人才培育内容体系、匹配面向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舆情人才需求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1.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舆情人才建设的组织管理。首先,将社会舆情人才建设作为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建立专业化舆情人才管理组织结构,统筹各种资源的调度和利用;其次,以专业化舆情人才管理组织为平台,细化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舆情人才的管理对象、管理权限、管理模式和职责要求;最后,以专业化舆情人才管理组织为主体,综合利用政府、市场等不同主体在社会舆情管理方面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舆情人才的跨平台流动和交流机制的形成。

2.建立跨平台的社会舆情管理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在传统的依托高等院校进行社会舆情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跨平台的社会舆情管理人才联合培养体系:首先,积极鼓励高等院校、企业、政府等社会舆情管理人才的利益相关方积极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体系,例如可以通过鼓励社会舆情管理的相关企业设立博士后人才流动站等形式进行人才联合培养,高等院校也可以通过采用定向培养、委托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等形式提高社会舆情管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其次,政府积极利用财政和税收工作对社会舆情管理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进行激励,例如可以通过社会舆情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资本化的形式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也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加计扣除的形式形成企业自主加强社会舆情人才开发的内在激励机制;最后,以政府为主体建立社会舆情管理人才共享平台,提高舆情人才市场需求方和供给方的信息对称程度。

3.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优化社会舆情人才培育内容体系。首先,在教育对象环节,应统筹国内各高校、科研单位、媒体机构、政府部门力量的教育资源,扩大舆情人才的培养范围,打造一支能够有效支撑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舆情需求的人才队伍;其次,在教育内容环节,一方面,应在传统的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数理统计学、传播学等学科内容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大数据监测技术、数据关联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大数据时代社会舆情管理需求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舆情人才行政管理和政策体系的教育和认同感培育,从而提高舆情管理的有效性;最后,在教育实施环节,应将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舆情人才培养工作常态化,经常性组织政府网站工作人员、政务微博微信相关人员等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从而提升整个舆情人才队伍的政策把握能力、舆情研判能力和舆情应对能力。

4.匹配面向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舆情人才需求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有效实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社会舆情管理为目标,建立舆情人才激励机制:首先,全面建立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舆情人才评价机制,将舆情信息监控全面性、舆情处置及时性、舆情预测准确性、舆情沟通有效性等作为评价准则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有效的评价实施为舆情人才激励夯实基础;其次,提高舆情人才评价结果的利用效率。根据评价结果实施舆情人才的分类和分级管理,建立基于舆情人才评价结果的双向激励机制,定期综合发布舆情管理人才评价结果发布体系,综合运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激励方法发挥评价结果的褒扬先进、鞭笞落后功能;最后,根据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情况的需要实施社会舆情人才评价机制的动态优化,例如可定期优化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范围等。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一社会关系视角下网络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与治理研究”,编号:13CXW038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青锋,张水海,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演进及法制特点【J】.行政法学研究,2013(4):12-20

②乔耀章 政府行政改革与现代政府制度——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管理世界,2003(2):48-57

③李习彬,李亚.从层级行政管理模式到项目管理模式:提高专项业务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J】行政论坛,2002,(1):18-20

④石亚军.转变政府职能须防止因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转而不变【J】中国行政管理,2013(12):19-22

⑤石亚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重在接准、放实、管好【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2):37-41

⑥侯洪,胡琍,余帅,涉外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行为和舆论引导——对2010年马尼拉“香港人质事件”危机传播的思考【J】.当代传播,2012(1):58-60

⑦董玉芝,突发公共事件中科技新闻网络传播效应思考——以2013年3月爆发的H7N9禽流感为例[J】.新闻大学,2013(5):140-144

⑧雷挺舸跃.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特征的实证分析——以新浪微博温州“7·23”动车事故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3(2):93-98

⑨张玥,孙霄凌,朱庆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传播特征与规律研究——以新浪微博和新浪新闻平台为例【J】,情报杂志,2014(4):90-95

王理,谢耘耕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实证分析——基于2010-2012年间网络谣言信息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6-99

李彪.网络事件传播阶段及阈值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10):22-26

(作者方强:硕士,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