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教授必修三《师说》一文时,我对其中的一段进行分析后发现它隐藏着新的论证方式。
一、缩放论证方式的提出
在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一文时,我发现第二段的论证过程中隐藏着另一种论证方法。除了大家公认的对比论证方法之外,它其实还存在着一种缩放的论证方法。
何为缩放论证?我暂时界定为一种由小及大,或由大而小,逐层缩小或放大的说理方式,它有利于论证层面的精细化,也有利于论证层面的扩大。
《师说》第二段中,韩愈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其中的“今之众人”包含了第二个对比点中的“己”和“子”,而且“自己和孩子”也是将“众人”缩小后的两个个例,而第三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又是从第二层次中的“己”推向“他人”。整个论证采取的是先缩后放的论证方法。一开始否定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而后又进一步论证今之众人的态度,其中又有分为对于孩子和自己截然不同的学师态度。在否定了自己的耻学于师的态度之后,又引出两种“他人”——巫医乐师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一面否定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另一面又肯定了巫医乐师之人学于师的态度。最后用一个反问句“其可怪也欤”水到渠成地击中论证靶心“士大夫耻学于师,其智不能及百工之人”的态度,这种先缩后放的论证方式,更能体现论证思路的严密性,使论证效果大大增强。其论证过程如下图:
这种 “缩放式论证方法”,在论证过程中先将对象一分为二,再将其中的某一点放大或缩小,然后进行二分法,依次类推,以达到逐步击中论证靶心的目的。这种论证方式有利于将问题进行多面多层细化分析,以实现论证的精细化和层次的丰富性,对于论证较为复杂的话题有很好的效果。
二、缩小论证方式的应用
教有所悟,悟有所得,得有所用,这是学以致用的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要求。有了缩放论证思路,我们可单纯地采用逐层缩小的论证思路。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应用这种缩小论证方式进行论证训练。一开始,学生存在的问题是难以选择话题,而后是对于问题的多面多层分析存在困难。我耐心引导他们:话题可以从较复杂的现象提取,分析可以从正反面(包括优劣、高低、褒贬、接受与拒绝、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主流和支流等)展开。经过指导,有些同学写出了一些好语段,体会到了这种论证方式的魅力。
例如有同学以“拿来主义”为背景材料,写出了这样的段落:
大同世界,相互交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必然。对待外来文化,有人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也有人采取崇洋媚外唯洋是举的态度,也有人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我认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来事物时,我们要应用智慧,擦亮眼光,看清外来事物的本质,发现其中的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事物,对于有价值的东西要借鉴、研究、提升、融合。例如:面对技术,我们在吸收的同时要进行改良创造;面对文化,我们要力求中西合璧,在保证自我文化的先进性的同时,与外国文化形成互补双赢。面对既有优势又有不足的外来事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对于无价值的事物,我们先别忙着一棍子打死,要在别人看来无价的东西中挖掘对我们有利的元素,变废为宝。四川“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治及利用技术产学研联盟”针对紫茎泽兰、水花生、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提出了利用植物“敏感性原理”快速防除、种植替代、燃料利用的全新解决方案,其中被称为“植物杀手”的紫茎泽兰有望“变废为宝”,在肥料、生物燃料等多领域实现科学利用。它山之石或可攻玉,从别人落后之处找到自己进步的契机。这样有智慧,有眼光,有选择,有取舍地去面对外来的事物才是上策。
三、扩大论证的应用
在分析缩小论证方式之后,有同学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既然可以缩小论证,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扩大的方向也来进行论证尝试?我颔首以赞。孩子们的思维比我们认为的要强大得多,此时我顺水推舟,提出再从扩大的方向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论证段落的写作。十几分钟后我又得到如下好文:
物我同一求和谐
时常看着桌上的绿萝发呆,因为它们润泽了我疲倦的眼,涤荡了我蒙尘的心,使我顿然心旷神怡,我想这就是常与我们对立的自然,其实又是与我们相存的自然。当天不再蓝、地不再沃,当温室效应下的厄尔尼诺现象任意蹂躏我们的孱弱的躯体,我们是否反思自己应当如何对待自然。再往更为广阔的星空望去,茫茫苍穹除了冰冷和黑暗,除了遥远和黑洞,还有你我生存的空间吗?而此时我们的地球外的近地空间满是卫星,更多的是无法使用的太空垃圾。我们居然还敢去寻找第二个“地球”,作为宇宙间目前知道存在的唯一高级生物,除了破坏和逃避,我们还会做些什么?请快收回你那回避的目光和逃跑的脚步,呵护你我拥有的这片仅存的热土,让生命在宇宙的小角落永久长存。
四、缩放论证技巧小结
无论放大论证还是缩小论证,它们都有可以遵循的选点技巧和深化思路,要考虑所要讨论话题的主体、客体和本体。从缩小的角度看,选择点一般都是具有论述价值的争议性话题,有多层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具有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特点,具备逐渐缩小细化的论证条件。例如以“对手”为话题,可以想到“对手”存在主客体之别,即自我和他人都可以成为对手,再由“他人”想到事业的对手和心灵的对手,想到具象的对手和抽象的对手,再由心灵的对手想到有价值的对手和无价值的对手。对于有价值的对手,从自我这一层面,可以把自我分为自我的主观面和客观面。自我的客观面,又可以分为先天条件、家庭条件、周围条件等。这样以此类推就可以想得更深更透了。从扩大的角度看,所选话题也同样有多个层面,这个层面可以是领域的扩大、地域的扩大或事理逻辑层级的扩大。例如:以“冷漠”为话题,进行扩大论证分析,先从个人的冷漠谈起,再联想到众人的冷漠,再扩大到民族的冷漠,最后再提升到人性的冷漠。由现象到本质,从个例到群体,到国人素养的滑坡,逐层扩大分析,这样逻辑清晰,层次感强,就容易写成一篇论证结构严谨而说理有力的议论文。
五、思路启发
古人言:积学以贮宝,酌理以富才。[2]积累(习得)和思考(思维)是阅读向写作转化的渡海之舟。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写作方式或思路,就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很生动可感的借鉴。一篇《师说》、一个段落、一种论证方式,给我许多思考和启示。教材中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们或可以从中发现他人未见之处,或可以作为写作借鉴,例如:《拿来主义》中的先破后立、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伶官传序》中以小见大的说理方法,《六国论》的证伪说理等。
注释:
[1]夏炯.向教材学教法 向经典学技巧——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技巧[J].现代语文,2013,(1).
[2]潘双林.试论阅读向写作有效转化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