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做一个幸福的追梦人

  • 投稿二涵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42次
  • 评分4
  • 40
  • 0

张俊娜

2002年,我走出大学校门,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教学生涯。十三年来,我从一个稚气未脱的教坛新兵成长为一个羽翼渐丰的教学骨干。如果说我的成长之路尚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我一定不会忘记采撷这样几片装点我教育之梦的绿叶。

倾情演讲,放飞梦想

2006年,我第一次站在演讲台上,向全市同行讲述我的教育故事;也是在那一次,我惊奇地发现普通而冰冷的文字有着神奇的力量,深情诉说时它能拨动心弦,激情澎湃处它能震撼心灵!

演讲的成功促使我对语言文字、对演讲与朗诵、对语文教学进行思考。

2007年,第一次执教公开课。我扬己所长,深情的朗读成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赢得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我也受到莫大的鼓舞。从此,我用心收集整理各种课文的音频、视频,为课堂朗读做足准备。一节节语文课成了我的训练场,诗歌、散文类教学是我的最爱,我的语文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朗读成为一大特色。我曾以为自己已得要领,能在演讲和朗读中自由切换,并灵活运用于教学,然而在实践中却遭遇挫折。一次执教林莉的《小巷深处》,听课老师的“这节课老师的精彩大于学生的精彩”“学生的朗读模仿痕迹过重,演讲成分过浓,缺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真情实感的流露”的中肯意见,让我恍然认识到,平日的朗读教学过多地强调技法,却淡化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多以示范为主,缺乏有效的指导性评价。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琢磨、体会,并查阅资料,了解演讲与朗读的区别,学习朗读指导方法,重视学生对语言和情感的品悟与体会。渐渐地,我的朗读教学有了深度和广度。

2008年,我首次参加全省的优质课大赛,再次执教《小巷深处》。我让学生在四次朗读品味中悟“情”究“文”,我用眼前有景、心中有情的朗读示范打动了学生,用具体细腻、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征服了评委。至今我还记得,夏晓雨同学在我的阶梯式指导下朗读“‘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一句时的情景,她那声情并茂、真实自然的情感抒发和低回哽咽、声断气连的巧妙处理让在场的老师无不为之动容。那节课,让我悟出:教师的价值,在于课堂上让学生成长!

就这样,我从演讲出发,沿途陶醉于朗诵、朗读的旖旎风光,与学生一起放飞梦想,幸福地感受着语文之美。

立足课堂,点燃希望

2011年,洛阳市教研员康爱春老师打电话通知我参加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并善意提醒我慎重考虑,要承受住“冰与火”的考验,我并未在意,欣然接受任务。

2011年9月30日,我通过抽签确定参赛题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自抽签之日起,压力随之而来,长于诗歌、散文教学的我,面对这篇四千多字的人物传记束手无策,引以为豪的朗读教学因为梳理不出教学思路也无奈放弃。那年国庆节,我过得可谓是难受至极。白天,面对年仅两岁的儿子无法割爱,只有到夜深人静儿子睡熟时,我才把自己关在书房,阅读教参、查阅资料、制作课件。网上、书上的优秀教案琳琅满目,想要创新,想要突破,何等困难!何况正值小长假,向谁讨教都不合适,只有孤军奋战!十月的洛阳余热未散,我却不止一次感到寒冷和孤独。10月8日,我忐忑地向磨课团队展示最初的教学设计,专家老师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我提出了建议和要求,我虚心听取,笔记记了满满三页。然而,经过一夜的修改和沉淀,第二天的试课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我陷入彷徨之中,网上的资源那么丰富,专家的点拨那么到位,我怎么就用不上呢?担忧着数日后的大赛,自嘲着自己的“悲剧”,最初的热情降至冰点。

千头万绪中,康老师打来电话:“不上网、不看教参、不借鉴任何教学设计,反复品读课文,批注阅读收获,寻找教学灵感!”我茅塞顿开,原来我过多地借鉴了优秀课例,过多地采用了专家建议,盲目“服从”,忽略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于是,我重捧课本,抛开杂念,开启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之旅。我沉浸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情入境,感受着“悲壮”与“伟大”!已经记不得是几十遍还是上百遍的品读课文,当我再次读到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最后一篇日记“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时,我不觉泪流满面,我用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切身体会反复品味着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时的心情,顿然找到了教学的切人点——以斯科特的日记为纵线,牵一发而动全身,理情节、析人物、品伟大!这个发现令我惊喜和振奋,我品尝到了从未有过的备课的喜悦,心中的梦想之火再次点燃,专家老师们对我的教学设想也非常肯定。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围绕我的教学思路反复研课,磨课,议课;在大家的鼓励和指导下,我成长着,收获着,幸福着!最终,赛场上以切入角度“新”、朗读素养“高”、学法指导“巧”、教学语言“美”、板书设计“妙”,荣获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第一名,该教学设计也成了“长文短教”的典范!

这一节课的收获无疑是巨大的,我对文本解读的认识,对教材使用的角度,对课的整体构架与局部剪裁,均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但我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潜心教研,追逐幸福

2014年,我调入洛阳市高新区做语文教研员,同年,被洛阳市政府评为“优秀名师”。我很庆幸自己能够走到教研的路上,一路欢歌,追逐幸福。

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在河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篇目是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唯一一篇驳论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从文体、内容到语言难度都较大,平日教学中就存在“教不透”“读不懂”“学不会”的情况,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我则面临更大的挑战一一配合我上课的是其他地市的八年级学生,完全没有议论文学习的基础。结合这一学情,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不断调整教学设计,反复研究教法与学法,力求探寻出一条高效率、低难度的教学之路。我大胆尝试,从题目人手,通过句式转换,明确作者观点;接着采用“倒挂金钟”的方式,带领学生探究立论部分的论点、论据、论证思路;然后巧妙过渡,带领学生分析敌方论点、论据,对敌方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学习驳论文的谋篇布局,明确全文论证思路。这一突破性、创新性教学设计,犹如给平静的湖面投掷了一枚石子,激起了层层波澜。参会老师针对我的教学设计展开争鸣,有人认为教学思路清晰,手段新颖,学生易于接受;也有人认为颠覆了驳论文先破后立的思路。“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智慧的火光相互碰撞,大家受益其中。这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吗?这次研讨会,我是最大的受益者,倾听各种声音,广泛收集意见,记录感悟心得,还写出了多篇研究性论文。

一年来,我以课堂为阵地,带领老师编写并实践“三环六步”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流程,大家集体备课、研讨、听评课,围绕“读、品、悟、析、结”五个字落实语文教学的“语文性”,引导老师们结合本区教学现状,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以课题为依托,带领老师进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中学群文读写结合策略研究”,鼓励老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一线,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多次举办讲座、编写教辅、参与命题……在教学研究中,我获得了满满的职业幸福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教研这条路上,我才刚刚起步,我愿意用爱倾情教育,感受芝麻拔节、花朵绽放的美丽;我愿意用心进行教研,播种知识的希望、收获诗意的未来。

十三年来,每次回望来时的路,我都觉得自己没有失去初心。我知道,唯有坚守梦想,执着前行,才能收获成功、收获幸福!做一个幸福的追梦人吧,在教育之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静候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绿茵如画,花香弥漫,使穿花拂叶的行人,尽收满眼美景,感受硕果飘香!

教学语录

◎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诗的感受,这样,画面和诗句、美景与意境、联想与想象从学生的口中缓缓流出,灵动在课堂上,作者的情感也深入人心了。

◎放声朗读,让有形的文字化作无形的声音,从眼睛出发,用口腔传递,由耳朵接收,在这一出一入中,途经大脑,情浸心田,与文本的对话便潜藏其间了。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若能“胸中有丘壑”,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效整合,活用文本资源加强写作指导,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又可以激发写作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精彩就是课堂的精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老师有真正的平等意识,关注学生所感所想所说,让学生发出自我的声音,并得到真诚的回应。学生的学习意识独立了,学习能力才会有所提高,这不仅需要老师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课堂驾驭能力,还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胸怀和勇气。

◎语文教学要把教材当成例子,尽可能“实”地用教材、尽可能“活”地用教材、尽可能“巧”地用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时更聪明更有智慧。

◎语文教学“平民化”的品质贵在不盲从,不迎合,不迷信,一切从学情出发从校情出发。语文老师要将专家、学者的各种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理念,然后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不能将自己的语文教学“寄人篱下”。

◎让“慢阅读”成为我们读书的常态,在身心的放松与舒展中,思考,品味,咀嚼,沉淀,让墨香为我们带来真正的精神愉悦!

(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辛店一中471003)